暗黑大宋

第四一六章 潑(下)

但張載不知道啊,因此他認為王巨對二程看法有些偏頗。不過也正常,宋朝互相攻訐漸成常態了,再說,大程對自己這個門生態度同樣不友好。

“官人,那你什么想法?”妃兒問。

“我嘛,與恩師一樣,認為氣也是一種物體,不過宇宙是不是以氣為本,那就不大好說了。”

如果按照大爆炸理論,張載說法就是錯的,大爆炸開始之后,什么玩意都吐出來了,包括液體氣體固體。

然而天知道呢。況且就是大爆炸理論能成立,在大爆炸之前,宇宙又是什么東東哉?

奇點,奇個頭啊。

“其次人性方面,我與恩師也略有不同之處,我認為人一生下來就有了一些人性,比如尋找母乳,比如會哭,然而我不會從善惡上講,我若講則是講利己與利他,利己就是為自己,利他就是為他人。利己乃是強壯自身,這也是人的天性,利他是人類想要更好生存,必須組成團體,直到國家。利他精神固然值得贊揚,利己精神也不要貶岐。比如農民為了自家收成更好,必須要努力耕種,工匠為了收入更高,必須提高技術。官員為了升官,必須做出政績。在不傷害他人情況下的利己,同樣也是值得鼓勵的。因此非要用善惡去分,我認為人性有善有惡,兩相持平。”

“然后是儒學的出世與隱世,我在這上面與恩師,以及介甫公是一樣的。那就是學以致用。不過不同的是。介甫公認為前朝大賢是好的。我則不同意,前人固然要尊重,但想要尊重前人,就要更加進步,比前人做得更好,而非是固步自封。”

其實若不是李妃兒問,王巨都沒有考慮過。

二程后來能揚名,不僅是他學生在鼓吹。替他們鼓吹的人不少,直到朱熹發揚光大。

王安石也是如此。

相對而言,張載就不行了。邵雍就是一神棍,更不行了。周敦頤同樣如此。

不過王巨做了一件事,他將張載的文章拿出來,印在竹紙上無償地散發出去。

然而他這樣做,也是程顥不快活的原因,張載學問能及俺嗎?

不過這是關上門,在家里說說的,王巨仍是一個“無害動物”。呆在條例司翻看各個公文。

王廣淵的奏章到了中書,中書很快又將它發給了條例司。

王巨故作驚訝地問:“王廣淵怎么知道此事?”

但原因王巨恐怕真不大清楚,可能下面早就傳揚開,于是如同富弼王巨所說的,上有所好,下有所投。王廣淵巴結王安石,立上此策。

可能是王安石暗中授使。

呂惠卿沒有回答,也許他也不大清楚。

看著奏子,呂惠卿問:“子安,你意下如何?”

“我還是以為再緩一緩吧,雖然朝廷說不抑配,一旦執行下去,官吏為求政績,必然抑配。”王巨含糊地說。在這里,他就沒有象對小蘇那樣,掏心窩了。

“國家困窘,拖不得啊。”

“吉甫兄,越是這時,越要冷靜,否則一旦執行,官吏必然變著法子斂財。”王巨還是不同意。然而心中苦惱,這個青苗法只是其一,后面跟著來,自己能一直和稀泥么?

呂惠卿也不是好忽悠的,他看著王巨。

王巨讓他看著沒辦法,道:“這樣吧,吉甫兄,你來寫。”

“君想養名嗎?”

不錯,王巨多少有點養名的企圖,或者說他不想多事的企圖。

況且青苗法是什么德性,他太清楚了。

但呂惠卿將話挑明了,王巨也挑明了說:“此法一開,必然引起天下嘩然。無妨,為了國家,我就背負一些罵名又有什么?然而吉甫兄,你與介甫公想救國,我也在想救國,并且與你們理念略有不同,只是還沒有想清楚。你現在要我沖鋒陷陣,換作是你,你會愿意嗎?請相信,至少我的人品比程伯淳可靠。”

“那君是何救國之策?”

“比如木棉,還有其他一些,這是真正的開源之道。不僅如此,我與官家也說過,國家之弊,弊在兼并,世襲。但想要解決,又不怕麻煩解決,于是在青苗法上繞圈子斂財,為何不繼陛下裁減恩蔭基礎上,再齊稅。”

“你說讓官戶納稅?可隱田怎么辦啦?”呂惠卿來了精神,青苗法的奧秘實際真與青苗貸關系不大,它目標就是斂財,向所有人發放青苗錢,秋后再收那個二分利,管你是什么官戶僧戶,一律得接受國家的這個“惠貸”,然后交利息。

因為王巨態度不清,呂惠卿沒敢說罷了。

“非是齊那兩稅,兩稅能增加多少收入?齊的乃是商稅!只要所有商賈都納商稅,不用象現在這樣各州縣層層羅密場務苛稅,國家一年商稅所得也不會低于三千萬貫!”

兩稅聽起來數字很大,近五千萬,但一石糧值一貫錢嗎?一束草值幾何?

呂惠卿卻呆若木雞:“那會鬧翻天的。”

“青苗法就不鬧嗎?”

“鬧與鬧,性質不同。”

“有何不同?昨天均輸法,今天青苗法,明天又是什么法,后天又是什么法,這些斂財之法下來,天下不鬧嗎?還會鬧,那么何必不齊稅?有了齊稅,其他什么法都不需要,這才是真正的治本之策。”

“齊稅?”呂惠卿無奈地搖頭。但王巨說的也是本心話,只要王安石敢齊稅,他就敢支持。

不要問征稅,國家不征稅,國家機器還能轉得起來嗎?

但征稅也要合理的征,專門向中貧百姓征稅,那算什么征稅?同時這個稅征來怎么用,象現在宋朝這種用法行嗎?一個宰相年收入能超過五萬貫的。

這個真的不能急了。實際不用多,只要將宋朝薪酬前一百位的官員薪水福利減掉一半,一年也能省出兩三百萬貫錢了,最少鄭白渠幾萬保捷軍鎧也有,武器也有了。

于是因為王巨,這份變法,又再度卡住。

但這時候外界終于傳開。

程顥上書彈劾,不當賣祠部度牒做常平本錢。

但為什么只有大程一個人說話?

如果王巨有度娘的話,他就能很好的說明。第一是僧牒價格的變法,熙寧開始,一個僧牒只有一百二十貫,北宋末年漲到二百二十貫,南宋時漲到了八百貫。

奧秘很簡單,僧戶!

家中有一個為道冠僧尼者,其家立為僧戶,可以免稅免役!

然后是僧道數量的變法,宋仁宗時最多達到了近五十萬人。不僅是這五十萬人,他們身后的僮仆,僧戶,牽連的人數無法估量。比如福建路,一半良田就控制在寺觀手中,朝廷無法征稅征役。但到了熙寧十年,全國僧道下降了只有兩十萬人。

不過歸根到底,它還是斂財之舉,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僧道數量龐大的弊病,頂多說抬高了出家的門檻。

然而這賺的是僧道的錢,與豪強無關,所以大家全部緘默,然后就等著王安石落實青苗法,一起發難呢。

就在這個暴風雨來臨前最平靜的時刻,程顥繼續沖鋒陷陣。

趙頊便問王安石。

王安石答道:“程顥所言自以為王道之正,臣以為程顥所言未達王道之權,今度牒所得,可置粟凡四十五萬石,若是兇年人貸三石,可活十五萬人性命。賣祠牒所剃者三千人頭,而所活者十五萬人性命,若以為不可,是不知權也。”

好吧,居然這樣算賬?

那么王巨大順城一戰,打掉了五六百萬錢帛,豈不是害得幾百萬人死掉了?

不過趙頊也只是問一問,況且也不是王安石開的頭,薛向早在陜西就執行過了。

程顥上書便不了了之,這讓他更加生氣,現在王安石如日中天,無論均輸法青苗法如何,沒有實施下去,也找不到把柄。因此他想來想去,跑到了條例司,看著呂惠卿與王巨便怒喝:“你們二人就是這樣替國家增財的?”

王巨繼續翻看公文,就當他是空氣。

不過呂惠卿還是迎了過去,道:“伯淳,何來此言?”

“你們居然提議朝廷度僧牒謀利?”

“那也是權宜之計,是王廣淵提議,與條例司無關。”

“若此,條例司是做什么的?”

“伯淳,你不要問我,若問問陛下去吧。”

呂惠卿用軟手段將他的責難一一打發掉。

王巨繼續在翻看公文,與他沒關系,他何必插話?

程顥便更怒了,怎么著俺還是你長輩吧。他一下子撲到王巨面前,喝道:“本官在問你話呢。”

“對不起,這里是條例司,不是御史臺,你也沒有權跑到條例司作威作福。”王巨慍色道。

“果如司馬君實所言,你就是奸臣,小人,國之國賊。”

王巨也沒有爭辨,正好他桌子上有一壺水,現在沏茶,一般要沏三次,這壺茶沏了兩次,還能沏一次,現在水正好是溫熱的,不太燙。王巨提起這個大茶壺,一把將程顥腦袋按到桌子上,他力氣多大了,程顥被他按得動都不能動,然后王巨將這一壺茶連同茶沫一下子潑了過去,從腦袋開始,一直到上半身。

程顥被潑得呆住了。

條例司所有堂吏被潑震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