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二六二章 斬龍(上)

“如果延州陸公再派出來幾營官兵就好了,”王昭明也挽惜地說。給力文學網

李三狗帶著華池縣騎兵殺下去了,姚兕帶著幾營禁兵殺下去了,張玉帶著慶州的余下官兵也殺過去了,可戰場仍處于膠著狀態。

應當這把火燒起來之后,有影響,但現在天色未明,到處在混戰,站在遠處,僅憑借著火把的亮光,看得不大真切。

現在這里仍有兵力,一是華池三營保捷與一千多名強人,二就是原先放在前線裝弱的幾營官員,他們未經強訓,甚至連裝備都沒有怎么換,相對來說,他們可能算是現在環慶路戰斗力最差的一支軍隊。

蔡挺將這一強一弱放在后面,這是做預備隊的。

“王鈐轄,這么大的會戰,那有那么快就將敵人擊潰?”王巨說道。

這也是一種說法,不過王昭明多少有些怏怏不樂。

朝廷派了四個太監或文官掌管著四路駐泊兵馬鈐轄,這個兵馬鈐轄就是掌管將士的武官。

它也是宋朝分權的一種表現,實際緣邊四路長官除了知州外,都會往往帶著經略安撫使的官職,這個安撫使實際就是掌管防務的官員,然后呢,又往往用武將或者一些懂軍事的文臣再掌兵馬都總管之職,這個也有權利掌管軍隊,再設,兵馬鈐轄,這個多由宦官來掌管。于是形成軍隊自然而然地一分為三,文臣,武將。宦官……

王昭明不高興不是這一條。而是在四大兵馬鈐轄中。因為他與李若愚久在軍旅,特別是王昭明,是與竇舜卿等少數武將,在定川砦敗得那么慘的情況下,保住兵力不失,并且成功地將他們部下轉移到后方的人。

因此前年趙曙又刻意下詔,王昭明除了擔任環慶路兵馬鈐轄之職外,還有一個職位。專管句本路兼管句鄜延路蕃部公事,李若愚為涇原路權駐泊兵馬鈐轄,專管句本路兼權管句秦鳳路蕃部公事。

也就是王昭明有權過問環慶路蕃部的事務,也有權利過問鄜延路的蕃部事務,甚至在事態緊急時,從鄜延路蕃部調動一些蕃兵來支援慶州。

然而太監在宋朝很可憐,王昭明也不敢得罪陸詵。

實際文臣的,帶來許多不好的后果。

為什么熙寧伐夏時,趙頊啟用了許多太監擔任著軍事重職?

第一宋朝太監危害已經不大了。

第二在宋朝太監的危害糾正過來,太監們也自發地不再搞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有的太監放在邊境,開始安心做事。他們又不象文臣那樣,今天調東,明天調西,往往因為熟悉將士與當地環境,表現還不錯。(給力文學網最穩定)

第三文臣打不好仗了,又不敢放手用武將,那么只好用外戚與太監進一步對文武分權。

總之黜武重文之弊不矯正,無論宋朝怎么做,還是那個瘸子。

要命地是后面明朝又開始學習宋朝。

倒是清朝隱隱地恢復了漢唐的古風,鑄就了清朝前期的強大。但新時代來了……

王巨說完,大家一起看著前方。

當然,蔡挺心中也不悅。

王巨與王昭明抱怨不能說沒有道理。比如說現在,那怕延州方向派出五營官兵,這個兵力不算多,那么就可以將他們集結起來,再次對西夏人發起一場沖擊。

一沖擊到來,早晚西夏必會崩潰。

但少了兵力,沖擊的力度不足,西夏人穩住了陣營,后果就有點不妙了。

王巨也看著戰場。

“子安,咱家心跳得快哪。”

“不用擔心,若這樣,西夏人還能反敗為勝,他們也不會被角廝啰揍得那么慘了。”

“這倒也是,子安,吐蕃人與西夏人誰厲害?”

“要看,論尚武精神,吐蕃人比西夏人更具有尚武精神,特別是在高原上作戰。但下了高原,比如到了地勢平坦的長安,他們戰斗力就有限了。”

“那吐蕃為何末落?”

“末落?確實是走向末落了,當時強大的吐蕃之所以崩解,有很多原因的。第一是佛教的興盛,宗教權利大過王權,使國家缺少凝聚力。”王巨答道。

然而就是王巨也不得不承認,盡管佛道兩家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總比攻擊性強大的綠教,以及殘酷排外的西方教派要好得多。

“其次吐蕃想學習中原王朝,但吐蕃本來就是一個地廣人稀,高曠寒冷之所,物產比較貧瘠,一旦學習中原,想建立中原王朝這樣的文明,立即變得貧富不均,矛盾激化,相同的例子還有十六國,雖然他們尚武,卻不尊重漢人,所以經濟與物資跟不上去,皆不能長久。這才是北魏漢化的原因。然而一漢化了,他們人數少,便不能占據優勢,甚至不得不借重幾大漢人門閥來統治國家。但這一條對于西夏與遼國來說,卻不存在問題,他們倚重漢人,不過各自國內契丹人與黨項人又是占據著主體,正好將矛盾解決了。這一趨勢的變化,是可怕的,一旦讓他們真正找到了一條胡漢共存之路,那么得到了中原王朝,便能長久地統治中原王朝。”

“這個不易。”

“我朝若不強大,繼續象這樣發展下去,就變得易。非是西夏人,而是北方。”

大家以為王巨說的是遼國呢,然而想一想,還真有這個可能。遼國入主過一次開封,不過沒有做好,若那次做得再漂亮一點呢,還有沒有后面的后晉與宋朝?

“第三是赤嶺以西水土嚴重破壞,人跡罕存,這等于生生將吐蕃高原與河湟切斷,因此吐蕃眨眼之間四分五裂。所以西夏與吐蕃不同之處,就是立國。立了國。就有了凝聚力。吐蕃再強大。角廝啰去世后。數子瓜分河湟,便連河湟這一塊的吐蕃也開始末落了。”

“難怪仁宗聽聞李元昊立國,立即興兵。”

“已經遲了,若是從李德明時就施壓,不讓他們得到河西走廊,即便立國危害也不大。到仁宗時才出兵,他們已成了氣候。我朝有的士大夫心地也不錯,想做一只溫順的兔子。大家一起吃草,何必吃人肉。但我們做了兔子,人家卻想著法子做餓狼,能不挨打受氣嗎?”

“王巨,不要亂說,”蔡挺道,但他也呵呵樂了起來。

幾人繼續盯著戰場。

王巨說道:“蔡公,讓下官去。”

東邊的天際隱隱有了一絲魚白肚,不能再拖下去。

蔡挺想了想說:“也好,若是可能。進入敵陣,盡量帶著他們靠攏在一起。”

“喏。”王巨答道。幾路兵馬殺了進去,仍然因為雙方投入的兵力太多,加上敵人兵力勝過宋人,幾路兵力沒有集結在一起。若是集結在一起,沖擊力更強。不過他雖遵了命令,但一旦殺進去,連他自己所帶的幾千兵力都未必能靠攏了,就不要說帶著幾路兵馬靠攏了。

王昭明打著趣說:“子安哪,怎么不戴面具?”

“王鈐轄,我長得遠不及狄將軍與蘭陵王清秀,干嘛要帶面具?況且我是一個文臣,難道以后還真讓我天天上戰場?”

大家皆一樂,稍稍消去一些緊張的情緒。

王巨帶著三千多名步兵沖了過去。

也許他們不及姚兕與李三狗的那兩支軍隊強大,不過王巨身先士卒,激勵起大家的士氣,特別是那些蕃人,就是王巨將他們置都,也不過訓練了那么幾天,還多是訓練攻防戰的,放在野戰上仍是一片散沙。

同樣的例子還有張玉,他身后的強人更多,可因為以前是各小隊訓練,缺少配合,即便是張玉,也不能將他們很好地擰在一起,多少也削弱了他們本應當有的戰斗力。

否則現在很可能就將西夏人擊潰了。

倒是老將趙明帶著的那支蕃騎與強人,形成了一定的戰斗力。

現在王巨親自帶領,與張玉趙明的相比,數量要少得多,因此迅速成型,只要跟著王巨殺敵就是了。

因此三千多步兵迅速殺入敵營。

王巨舉起桃溪劍,砍死了一名敵兵。

“霍!”一千多蕃子齊聲喝彩。

不過三營保捷指使立即指揮著,諸軍士涌上,將王巨包在中間,當真讓王巨做先鋒大將哪?

再說王巨來也不是做先鋒大將的,而是做這三千多兵士兵的指揮官。

李諒祚與諸將站在土坡上也在焦急萬分地下著命令,不停地調兵遣將,讓城西的兵力以更快速度向這邊集結。

他們也清楚,兵力雖多,可這把火一燒,士氣下降了。若是挺不過去,大軍一旦潰敗,一場大敗的命運就降臨了。所以只要挺住這一兩個時辰,不說大勝,那也逼得宋軍自己兒撤軍。

又是一支宋軍人馬殺了過來。

李諒祚茫茫然,倒底宋朝,不對,是慶州投入了多少兵力?

于是他立即指揮著各部兵力向王巨方向靠近,試圖將王巨這一部兵力攔住。

王巨指揮著部下,一邊殺敵一邊向一支宋軍靠攏,離得還有些遠,不過看旗號,似乎是李三狗部下三營騎兵。

但他很快發現一個真相。

在遠處看是一回事,殺進來又是一回事。其實主要是天未亮,在遠處無法看清楚。

真實的情況現在戰場是一個大泥沼,殺到這份上,西夏人確實慫了,然而兩邊是山,西邊西夏援兵源源不斷地向城東戰場增加著兵力,東邊宋軍不斷地分兵投入戰場。

東西兩邊都不是去路,南北兩面是崇山峻嶺,想逃都沒辦法逃。加上天色不明,于是西夏軍隊,宋朝軍隊一起陷在這個泥沼里混戰一團,甚至連帶著在西夏幾個重將指揮下,西夏本來士氣低落的,但打了一會,發現逃無可逃,那么先打著再說,反正也亂了。也就是這種特殊的地形,反而化解了西夏這一段時間的危機。

“這樣下去不大好了,”王巨心說道。

拼的就是這把火燒后對雙方士氣的影響,一旦這股勁過去,西夏人麻木了,反而就不大好打了。

王巨繼續向李三狗方向靠攏,不過遠處西夏也在用號角聲命令著,幾支軍隊向他們靠攏。

王巨帶著大伙,一支支的殺散,可一支支地又聚集過來,重新將他們堵上。離李三狗越來越近,王巨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時,他不由地聆聽著西夏號角聲的方向,然后看去,天還未正式大亮,不過有火把,他看到一個黃傘蓋,黃傘蓋下有一匹駱駝,駱駝上坐著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