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九十五章 第一躍(五)

讓王巨猜中了幾分。

趙曙很長時間不說話,說了話,卻說的是自己的壞話。這事兒不用想,也知道有人在后面搗鬼的,那還能有誰?

自己七十多高齡,還在西北守邊,你們看不到嗎?

皇上說了后,只有富弼含蓄地略略替自己主持了一個小公道,他心中滿不滿?

當然這個躁進之徒,還不是指歐陽修,乃是指司馬光。

大的事件王巨清楚一些,象這些情況王巨就不知道了,更不知道司馬光與程勘結的這個梁子。

關健這個論怎么寫?

王巨想了一會,還是弄不清楚程勘為何出這道題的真正用意,但他知道想寫這個論,得繞過這段背景,不然讓韓琦與歐陽修看到了,準備回家吧,休想在省試殿試上有作為。

因此這個論只有在這八個字上著手。

事實趙禎說得也不錯,國家要的是辦實事的官員,而不是那些浮躁官員。

真以為宋仁宗盛世來得容易啊,真以為趙禎是老好人皇帝啊?至少在政治上,趙禎可比老范成熟多了。

理清楚了思路,那就好想了。

而且論與策不同,論主要是是非對錯,不用找出路。那么寫起來不會牽扯太多。

王巨開始思考文字與能用得上的典故。

典故不能多,但必須有幾個,這樣才能有說服務力,這時代的人不喜往后看,而喜往前后,越古的典故越好,越是上古越是大治,原始社會才是士大夫的夢想……

想了許久,這才落筆。

他在寫,外面卻傳得紛紛揚揚。

李員外請朱歡、趙員外、孟員外、楊員外、尤員外、容員外、奚員外、巴員外、端木員外來做客。

他們以前與朱李兩家關系都不錯,也是竹紙的十大股東,甚至因為相互聯親,敘起來都沾了一點親帶了一點故。

先是商議竹紙,然后就說到了秋闈。

尤員外道:“我聽說這次程公親自擔任主考官,出的題目刁鉆無比。”

按理說他們是不知道考場情況的,但在延州嘛,就那么一回事,雖不知道具體情況,難道不能問守衛的兵士?

“我也聽說了,不知道我家那個外子如何?”李員外道。

他兒子就不指望了,擔心的是王巨。

“這個我也打聽過,昨天王小郎應當考得不錯。”

李妃兒正好聽到,匆匆跑到王家報喜。

二妞不屑地說:“再難還能難倒我大哥?”

可越往后越難。

不但難,而且題目涉及的知識面廣泛,又刁鉆,又冷門。

以至三天秋闈下來,大多數學子眼神空洞,木然,有的學子信心被嚴重打擊,在州學門口放聲大哭。

尤滔一把將王巨抱住:“我也要哭了。”

“去,別抱我,要抱抱朱家大郎去。”

尤滔小娘子關切地迎上來:“官人,考得怎么樣。”

“不提了,我十帖帖經只做出來五帖,十條墨義只做出來三條。”

實際他只做出來兩條墨義,有一條也弄錯了。

“王小郎,你做出來多少?”

“指墨義與帖經嗎?”

“恩。”

“帖經全部做出來了,”這個也重要,不過王巨從來到宋朝第一本書就是《論語》,而帖經全是《論語》的填空題,因此這幾年來努力背誦著這本書,幾乎能倒背如流吧。

“不過墨義有兩條我也沒把握,最后是連蒙帶猜地寫上答案。”

“那也不容易了。”尤滔沮喪地說:“反正這個知州在延州一天,我就一天不參加秋闈。”

都出的是什么題目?

王巨也無語,雖然策只有三道,但論難度相信放在省試,這次秋闈難度都能排上號。

李妃兒也迎過來,關切地望著王巨。

“妃兒,應當能中,但中多少名,我不敢說。”

也不能猖狂的,雖然大多數學子讓程勘坑苦了,有的差一點都坑傻了,不過王巨還看到有十幾名學子躍躍欲試,應當他們考得也不錯吧,不然不會有這副表情。

外面有哭的有笑的,但州學里面各個胥吏開始忙開了,先得彌卷,試卷上考生得寫上姓名出生年月籍貫以及三代人姓名與他們的出身,這個得抄寫下來,然后糊彌密封,再于抄寫的姓名后面填上三字代號,再于彌糊的卷子上將這個代號寫上去。

然后抄寫的資料放進鐵柜里,用大鎖鎖上,直到主考官將名次決定好了,再開此柜,然后根據其代號重新譯過姓名,再將這個姓名籍貫與名次列于榜單上。

這僅是第一步。

若作偽,還能辨認字跡,因此將彌密好的卷子送到另外的胥吏手中,逐一謄抄。

彌卷速度快,主要就是謄抄速度很慢,看卷子速度更慢。

那沒有多少人手的,就是幾個主考官逐一看卷了。

不過這次延州看卷子速度很快,程勘將謄抄起來的卷子一一打開。

一個三年不言看了,手中只剩下三十幾道卷子。

再看帖經墨義,手中只剩下十幾道卷子。

延州的胡簽判想樂。

但雖是延州有史以來批閱卷子最快的一次,可也是延州幾十屆科闈最公平的一次。

八名舉子即將在這十幾道卷子里產生。

胡簽判說道:“程公,那道卷子是那小子的?”

程勘一樂。

是彌卷謄抄了,但有一個馬策,難道不好辨認嗎?立即就將王巨的卷子找出來。

先看帖經墨義。

有一道墨義略有差池,實際還有一道,不過那一道讓王巨蒙對了。

這也很正常,這次出卷子乃是程勘刻意刁難大家,并且王巨的這一道成績也是最好的,第二名帖經墨義錯了三題,第三名第四名錯了四題。

當然,這不是最終名次。再看詩賦,程勘略略皺了眉頭,王巨詩賦寫得還好吧。

這是王巨的短處,不過學了四年多之久,為了寫好詩賦,在這四年內王巨寫了一千多首詩,幾百篇賦,雖是他短處,也漸漸跟上。

然而還有些讓程勘略略失望,在他心中十四歲的王巨便寫出一枝紅杏出墻來,十七歲隨張載學了兩年多的王巨將會寫出什么詩……

這個嘛……王巨會哭的。

繼續往前看,那個論與三年不言沒多少新奇,算是四平八穩的策論,也是學子最常見的策論。但筆力可以,論證清晰,比他的詩賦強了很多。

然后看馬策,與應對西夏侵耕策,僅是一個馬策,程勘就開始捶胸頓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