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大宋

第七十四章 成親

明媚,鳥語花香。

王巨笑嘻嘻地說:“恭賀恩師高遷,要不要弟準備賀禮啊。”

張載年磨勘期到了,應當準確來說是年零個月,但誰在乎這個月呢。然后遷任為渭州簽判,這是差官,另外還有職官。

這要拜王巨的福。

那本《橫渠對錄》賣得不錯,不僅士好奇,也不僅書有點便宜,那個珠算口決也引起許多人關注。朱家便印了版,銷出去千多冊。

在這時代這個印數算是很不了起了。

可能這本書也流傳到京城,本來張載就有名氣,名上加名,不錯,是有問的人。然后再看張載的政績,同樣也不錯。因此遷成了從六的成和大夫。

這意味著張載薪酬福利整翻了一倍。

張載也感到開心,于是立即買了一匹馬。

“找打。”

王巨笑嘻嘻的也不怕。

“對了,老夫喊你來還有一件事,程公刻意寫了一封信給我,想請你回到延州州再讀上幾個月,然后參加今年的秋闈。”

“到延州州?”

“你隨我了兩年多時光,老夫也沒有什么好教你的了,而且秋闈在即,必須溫故而知新,不是再新知識的時候。其實無論隨我去渭州進渭州州或者去延州進延州州都一樣。”

“程公為何產生這種想法?”

“程公七十有六了,朝廷雖看中他的才能將他留在延州,但仕途時日也無多,他在延州修道,筑城防,備軍事,政績斐然,差的就是教。所以想讓你進延州的州,然后科闈,看能不能明年于東華門唱名,程公在延州便再無遺憾。”

換作其他州府,中一個進士雖是政績,但也不過如此。

延州不同哪,如果延州破天荒的出了一個進士,那會轟動的。

王巨仍然很擔心:“恩師,程公會不會在科闈上擺我一刀?”

“胡說八道,程勘是什么人物,難道還與你記仇不成?”

“那恩師之意如何?”

張載捧起茶杯,呷了一口茶,看著窗外,窗外幾個麻雀正在樹頭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牛與金貴伏在地上看螞蟻,似乎又在說一個莫明其妙的故事。

現在沒有童話這一詞,不過王巨時常講一些童話故事給二妞牛聽,然后兩個小家伙便又講給他兒聽。雖是在胡說八道,但聽上去倒也有趣。

最后張載說道:“我不是說過嗎,科闈近了,必須要溫故而知新,不是你了多少知識,而是過的知識你能不能記住。莫要小視了它,許多考在考場上想不出答案,但一出考場馬上就想出來,正是因為過的知識不熟悉之故。”

就是后世所說的復習吧。不過張載能在這時代提出來,還是不易的。

“因此在哪兒都一樣,你自己做決定。”

論交情,張載是支持王巨去延州的,畢竟當初彥博十分看重他,愛屋及烏,程勘對他還可以,他也可以順水推舟報答一下。

但論私情,張載多少有些舍不得,于是最后說了這句話。

“程公怎么斷定我一定能唱名東華門?”

“這世上那有斷定二字?但有幾份把握,總要去爭一爭。”

王巨沉思。

隨老師走好處顯而可見的,當真全部要溫故而知新?自己還有不懂的地方。特別是這個悲催的時代,字沒有標點符號,必須要斷句。多一個標點,少一個標點,一個句號,一個問號,這種簡潔的言馬上意思就會載然不同。

去了延州州問誰去?

能問人,有老舉,也有答案,但那個答案會不會準確?況且有張載照拂,主考官多少會給一點面。

但延州終是養育他這個身體的所在,而且還有新紙呢,若是到了渭州,離得遠,聯系就不那么方便了。如果程勘不邀請,王巨肯定隨張載去渭州的。然而程勘邀請了,王巨不由地有些猶豫不決。

想了許久,王巨才拿定主意:“若是程公不刁難我,弟就回延州吧。”

“也好,老夫再說幾件事。如果你成了緣邊四安撫經略使,會不會比范公、公、龐公、韓公他們做得好?”

“恩師是指什么方面?民生,軍務?”

“軍務。”

王巨明白了,敢情張載看到自己在王家寨那一戰打勝了,以為自己有軍事天賦呢。這么多年過去,老師依然是一個鷹派哪。

“恩師,弟不敢打保票,再說朝廷能授我這個官職嗎。”

“如果有那一天,你盡量去爭取,軍隊屢戰屢敗,士氣低靡,于是不思進取,胡作非為,逼得朝廷不得不陸續增兵,導致國家冗費嚴重,民不聊生,這成了我朝最大的弊政。”

如果能風風光光的打幾場大勝仗,西夏老實了,不敢入侵,陜西就不用駐扎那么多軍隊,而且士氣提上來了,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

王巨心中苦笑,老師,沒你想的那么簡單。制不改變,就算收取了河湟,北宋照樣滅亡。

但這是老師的寄托,王巨點頭道:“若有那么一天,弟一定要努力爭取。”

“記得你曾對我說過一句,刀不會殺人,殺人的乃是執刀的人,即便殺人,也要分殺好人與殺歹人。你心思多,老夫也不排斥,你急功好利,老夫也不排斥,但要記住老夫的一句話,心要持正。”張載又說了持正二字。

“弟記住了,”王巨正襟危坐道。

“上了考場心不能慌,一慌自己雖有所,都不能發揮出來,先將心靜下,然后想好了再寫答案。”

張載這是在講考試時的經驗了,王巨想樂,這個就不用你教啦,但不得不裝作聆耳傾聽的樣。

郭氏端上茶水,問:“官人,這個小家伙想好了沒有?”

“他要回延州。”

郭氏伸出蘭花指,敲王巨的腦袋:“怎么啦,長大了,翅膀硬了想飛了?”

當然,這是玩笑。

“王巨,你還記得你拜師時老夫說的話?”

“弟記得。”

“仁。”

“義。”

“禮。”

“智。”

“信。”

“溫。”

“良。”

“恭。”

“儉。”

“讓。”

“忠。”

“孝。”

“勇。”

“謙。”

“廉。”

“君溫潤,溫潤如玉。”

王巨說完恭恭敬敬地拜了拜。

“郎,王家小郎回延州了,不久也要進州。”李萬元拍著尤滔的肩膀說道。

延州教育落后,因此州快成了放牛班,有人讀成了書呆,有人卻讀成了二流。也不少,有近兩名,但大多數時候不到一半在聽課。甚至有人一讀能讀四五年,比如尤滔與李萬元,尤滔都成了親,看樣他妻不生下孩他是不會畢業了。

“真的?”邊上幾個湊上來問。

現在的王巨不再是兩年多前的王巨,名氣可不小,當然是蟲還是龍,未來這一年內關的考驗便能看出來,若過去了,便是蛟蛇化龍之日。過不去,也不過是一個略略有名氣的士。

“他在哪兒?帶我們去。”尤滔道。

王巨正在搬家。

朱家與李家都請他過去住,王巨拒絕了,然后買了一棟兩進兩出的宅,宅略有些偏,不過價錢便宜,只有兩來貫。其實這是王巨心中也沒有多少底。

解試他不擔心,除非程勘真的想擺他一刀。省試殿試就不大好說了,就是考中了也得要看,如果是第四甲或者是第五甲,還不如習章惇重考。不然只能象王韶那樣,候官候得不耐煩,跑到河州那邊溜達。因此得有一個窩。

朱家與李家以為他有節操,不好強勸,便派了許多下人過來幫忙,很快就將這個家打掃干凈,東西也搬了進去。

這不是租的房,而是真正屬于王巨的家,二妞與牛開心地在后面木制閣樓上跑來跑去,王巨給大家伙燒茶。

秦氏忽然問:“王巨,你今年十七吧?”

“恩。”不知不覺中,王巨發現自己來到宋朝已經有四個多年頭。

“妃兒也到了及笄的年齡,妾身想你們好成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