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頭子,吃飯了。”
“快回來吧。”
“飯菜都要涼了。”
“好嘞。”
“趙老師,我們先回家吃飯了,您先坐著。”
“我們吃完飯再過來和您聊天。”
就在趙駿說完了工業化所需要的科學體系之后,趙禎算了一下時間,就決定休息一輪。
他向遠處王守忠招招手,王守忠會意,安排老媽子們在遠處呼喊。
當下呂夷簡王曾等人就借口要回家吃飯。
這也是他們聽完課后回去開會消化內容的一種方式。
趙駿渾然不知,還笑著和他們打招呼。
“好好好,您老慢走。”
“沒事,我先曬曬太陽,晚點我也回去睡了。”
“那好的,咱們待會再聊。”
送走了這幫老頭,趙駿就躺在椅子上繼續曬著太陽,找范仲淹要了杯水喝。
此刻他就坐在觀稼殿外的院子里,旁邊有農田和籬笆。
今天的汴梁吹著清風,午后的陽光暖暖地灑下來,空氣里夾雜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浸入心脾。
大山里的空氣,就是好!
趙禎他們回到了觀稼殿里面,人到齊后,王隨就急道:“官家,這化肥竟能讓畝產翻倍!”
“是啊,若我大宋糧食能夠翻一番,何愁不能天下安寧,四海平升?”
“看趙駿那意思,他似乎懂得怎么制作化肥?”
“到時候再問問他。”
趙禎說道:“你們覺得這數學如何?聽趙駿的意思,數學乃是科學之基,而科學才能引起工業革命,極大提升國力。”
“官家,臣以為數學不僅是科學之基,還是國民之基。”
頗有經濟頭腦的盛度說道:“大宋算術一道并不普及,很多百姓只會十以內的加減,更別說乘除。除了飽讀詩書的讀書人以外,也就商賈可能去學。這就造成了民間因算術匱乏,多有民傷的事情。”
“我記得當年通判濟州的時候遇到過一樁案子,魯橋糧商周顯聯合鎮子里的幾個讀書人,在收糧食的時候作假賬本,通過極為繁復的記賬方式,偷了很多百姓的米麥。”
王曾想起了當年的一件往事,說道:“百姓遇到豐年,就想著賣一些糧食換錢,購置其它物件。他們不懂算術,往往會去請教讀書人,讀書人聯合商人,故意減算漏算,將原本能賣1貫的糧食變成900文甚至800文700文,嚴重傷了民生。”
這就是典型的知識分子與資本家聯合一起坑害普通百姓的案例,百姓可能懂一些掰手指之類的加減法,但比較復雜的乘除法就算不過來了,往往就會去請教懂算術的讀書人,遇到不良的讀書人就會與資本家一起忽悠百姓。
而這樣的案例在古代比比皆是,就是因為數學在古代并沒有作為普及教育展開。
唐宋時期寒門知識分子崛起,但也僅僅只是崛起,跟蕓蕓眾生比起來,讀書人的比例依舊是小數目。
一直到咱們新中國的掃盲運動,識字率才高了起來。
而且這還是識字。
數學在古代本來就只是小眾項目,唐朝好歹有個明算科,會錄取一些研究數學的人才當官。可到了宋代就取消了數學考試內容,專門研究數學的人就少了許多。
只不過因為宋代比較重視工商業,自主去鉆研加減乘除之類基礎數學的人非常多。
但一般也就是一些讀書人和商人,普通百姓耕作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能吃飽飯就算不錯了,更別說還有那閑工夫去讀書算數。
所以數學的基礎不僅是中間體系缺失,在民間也沒有得到官方的推廣。
不過宋朝的數學土壤還是有的,兩宋時期,經濟繁榮,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離不開數學計算,如果宋朝官府推廣得當的話,未嘗不能讓科學扎根于民間。
“那眾卿覺得,這推廣數學,應該是有益無害了嗎?”
趙禎問道。
呂夷簡思索道:“范仲淹改革阻力甚大,稍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全天下官員反對。但這數學一道,似乎并無弊端,何況唐朝本就推廣算術,設明算科錄取官員,我大宋商貿繁榮,也需要算術深入民間,這并無害處。”
“嗯。”
趙禎點點頭道:“那就依照趙駿的說法,咱們確實應該廣為推廣數學之道,那又該如何推廣呢?”
眾人互相對視,異口同聲道:“加至科舉。”
這是最簡單粗暴的方法。
趙禎沉吟道:“科舉納入數學的確能廣泛推廣,可是趙駿說大宋的數學缺乏體系,沒有中間的推導過程。”
呂夷簡笑了笑,指著不遠處還在曬太陽與范仲淹閑聊的趙駿說道:“官家,那里不就有一位能夠幫我們完善體系的人嗎?”
眾人會心一笑,有趙駿在,還害怕不能完善科學體系嗎?
過了一會兒,掐準了吃完飯的時間,他們就又陸陸續續出來,一個個坐在院子里,繼續陪趙駿嘮嗑。
先是聊了會家常,等佯裝人到齊之后,之前一直在旁邊做記錄,同時陪著趙駿的范仲淹才再次引導趙駿把之前的話題繼續下去。
如今晏殊因為妻子重病的緣故不在,現在由范仲淹做之前晏殊的工作。雖然范仲淹的臨時反應能力沒晏殊那么厲害,但他的優點就是沉默寡言居多。
少說話,就意味著少犯錯,即便是趙駿主動找他聊天,他也頂多會嗯嗯啊啊,不會說出自己認知范圍之外的話語。
“趙老師剛才說我們中國古代無法建立起工業革命,是因為科學體系缺失,還有體制和自然環境方面,剛才我們了解了一下科學體系,那體制和自然環境是什么情況?”
范仲淹一邊看著筆記一邊問道。
“是啊,趙老師,我們挺好奇的,您就給我們說說唄。”
“趙老師真是博學多才,我們就不知道這些東西。”
“那肯定的,趙老師可是“人大”的高材生。”
趙禎吹捧的時候,特意把人大兩個字發得重了點,似乎頗有些嘲諷的味道。
其實他不是在嘲諷,而是在咬牙切齒,心里暗恨那個什么人大教的什么破學生,怎么一天天就罵自己的老祖宗呢?
趙駿聽到眾人的吹捧,樂得合不攏嘴。
這些天晏殊也摸清了他的脾氣,是個心地善良,心思細膩的好青年,唯一的不好就是城府太淺,容易得意忘形。
大抵是青少年人的通病,別人稍微吹捧吹捧,就高興得找不著北,什么話都被套走了。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清澈中透露著愚蠢。
趙駿見大家還想繼續聽,就勉為其難道:“那好吧,我就繼續講講,除了我們古代的科學體系沒有形成完整的規范,造成了雖然領先西方文明一千多年,但卻完成不了工業革命之外,還有就是地理環境問題。”
“在地理環境上,我們有很大的缺陷。”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歷史學家彭慕蘭就認為中國之所以不能工業革命,在于中國的自然資源分布不適合有效率地進行開采,同時缺少一些關鍵性資源。”
“中國的大型煤礦都沒有分布在河運路線附近,地理景觀本身阻礙了中國的快速工業化。”
“同時中國農業在第一個千年因為占城稻而太過繁榮,出現了一次農業革命,以致沒有對進一步革新的需求。相反,歐洲的起步水平較低,因此有更加強烈的快速發展科技的需要。”
“另外工業四大基礎原料:橡膠、鋼鐵、煤炭、石油,又很缺乏。主要是橡膠跟石油,橡膠我們完全沒有,石油一直到五十年代才發現第一個大型油田克拉瑪依油田,到六十年代才發現大慶油田。”
“而西方較早地進入殖民時代,通過從南美洲掠奪橡膠,從中亞奪取石油,利用早期積累的原始資本,快速工業化進程。”
“所以在自然環境影響下,除非官方人為推動,比如在煤炭、鐵礦產區修建運河,去海外尋找橡膠,從中東得到挖一鏟子就能出來的淺表層石油,有目的地推動工業化發展,否則光憑民間自由市場,是不可能完成工業基礎。”
說到這個趙駿自己也比較無奈。
其實中國古代的科技不算差,甚至有很多黑科技,領先西方一千年。
比如宋朝流行的那種熏香球,里面的設計居然是陀螺儀。蘇頌制造的水運儀象臺,是世界第一臺機械鐘、第一個天文臺。火器就不用多說了,槍炮鼻祖突火槍。
但偏偏缺少了橡膠和石油。
橡膠作為密封、減震、緩沖等作用的零件,可以用來當輪胎、機器里的密封圈、管帶等等,特別是高溫水蒸汽環境下的密封件,尤為重要。
蒸汽機和內燃機就非常需要橡膠。
石油更是重量級,一直到二十一世紀都是最重要的資源,霉菌為了石油在中東各地四處滋生,可以說是中東亂局的主要因素。
然而在古代橡膠只有南美有,中國倒是有石油,可全都是地下石油,大慶油田在距離地表一千三百米深位置。
這個位置別說古代,到清末都沒那水準。小日子用最先進的勘探裝備,也就探察到了一千米,離油田還有三百米的距離。
所以說雖然中國古代的宋朝、晚明時期,有一定的資本主義萌芽,興許可能誕生資本市場,從而衍生出工業革命。
但實際上受限于自然資源,這個可能性依舊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