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六章蛤蟆街作品:《》
“倆人這一發啊,就不可收拾了,戰后夜夜日日在一起。后來你二舅調離南昌,還發誓說等回來給她贖身,結果你懂得,咱男人的嘴……”大舅神情復雜的嘆口氣,顯然當年也沒少干這種缺德事。
而且以大舅的顏值,犯案數量起碼得是二舅的十倍。怪不得這么積極地撮合兩人,這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罪感啊。
“對了,為什么那老阿芳管二舅叫張郎?管大舅叫張大哥,你們跟人家說自己姓張嗎?”老六又問道。
“沒錯。咱不能給伱娘抹黑啊。”大舅點點頭傳授經驗道:“往后恁要是出去玩,更要隱藏好身份。”
“嗯,我干什么壞事,都是報老七的名號。”老六點點頭。
“那也不行。”大舅苦笑道:“還是也改個姓吧。”
“好吧。”老六便從善如流道:“那我也姓張,弓長張可是大姓,最不引人注目了。”
“不,我們那個是立早章。”大舅卻搖頭道。
“是立志早起的意思嗎?”老六問道。
“不是。其實是立志……”大舅搖搖頭,實在有些羞于啟齒,便岔開話題,低聲道:“盯梢的沒了。”
他江湖經驗豐富,知道這時候越神神秘秘,小心翼翼,對方就越容易產生懷疑。所以一直大大方方,招搖過市,盯梢的只要想盯,就一定能盯的住。
“他們撤了?”老六輕聲問道。
“不是,是留在春芳閣了。”大舅輕輕搖頭道:“應該就一個盯梢的,分身乏術而已。不過這也說明,我們并沒有引起他們的重視,只是例行盯梢而已。”
“那也夠扯的了,所有拜訪過曾泰的人,都會被盯梢,那幫人得有多心虛啊?”老六沉聲道。
“心里有鬼,而且是個大鬼。”大舅點頭道。
說話間,兩人來到了南昌城數一數二繁華的蛤蟆街上。
顧名思義,這里是南昌人賣蛤蟆吃蛤蟆的地方,得虧現在是正月,他們要是晚兩個月來,滿大街都是咕呱咕呱的蛤蟆叫。
這條街也叫府后街,就是南昌府衙后門所在的一條街。這條街上除了蛤蟆店外,還遍布茶館、酒樓、澡堂、客棧等服務業。
客棧是給全南昌府卷進訴訟、或者來知府衙門說情辦事的四方人等投宿用的。
住下來之后就要找人打官司、打探消息、送禮說情、討價還價了。那么這些人上哪里找呢?客棧小二會告訴你,客官別急,到隔壁泡壺茶、吃個飯、洗個澡,自然就會找到你需要的人。
因為那些茶館酒樓澡堂里,整日有替人打官司的訟棍、幫人跑關系的掮客、幫人代寫文書的‘代書’、替人平事的地頭蛇盤桓。這些閑散人等就是靠這個吃飯的。
這些事情往往烏漆麻黑,上不得臺面,所以不能擺在代表朝廷臉面,設有申明、旌善二亭的衙前街上。便一股腦設在后街。這就是所謂‘走后門’。
大舅知道這種地方的消息最是靈通,便包下蛤蟆街上的同福客棧投宿。
他們一行三十來人包了個跨院。護衛們住倒坐和廂房。三間正房,大舅二舅一間,老六和劉璃各一間,正好住的滿滿當當。
胡泉本來有些擔心,排場慣了的殿下會不會嫌安排太局促。然而老六卻安之若素,他們哥幾個最大的好處就是不挑。畢竟這條件可比當初在金橋坎住茅草屋、睡大通鋪強太多了。
老六一回來,擦臉洗手之后,劉璃便端上熱騰騰的飯菜。她知道小師叔從不在外頭吃飯……
朱楨早就餓的前心貼后心,看到飯菜歡呼一聲,接過筷子便大吃起來。一邊吃一邊贊不絕口:“小侄女的廚藝,真是越來越精湛了,這樣下去我都吃不下廚子做的飯了。”
“小師叔慣會哄人。”劉璃輕嘆一聲道:“放心吧,我沒事的,不用安慰我。”
“我說的這是實話,好吃就是好吃。本王從不客套恭維,尤其在吃上。”老六正色道。
“……”劉璃被他認真的樣子逗得想笑,但實在笑不出來。她父親的靈柩就停在不遠處的藩司衙門里,到現在還不能過去臨棺一哭呢。
“趕明兒,讓大舅想辦法帶你去見見師兄。”老六說是不能共情吧,卻還能明白劉璃的心情。
“不了,我不能給你們添亂。”劉璃輕咬著下唇,低頭道:“在客棧里遙拜一下也一樣。”
“沒事。”老六道:“我大舅本來就得去一趟,有好些事得當面搞清楚。”
比如他那兩個護衛,到底去哪了?為何到現在還杳無音訊。
“嗯。我聽小師叔安排。”劉璃乖巧道。
翌日,精神略顯萎靡的欽差大人,駕臨布政司衙門。
熊啟泰、曾泰率領二司官員,早就在衙門口恭候多時了。
待到欽差從馬車上下來,便見沈立本沒有穿那身緋紅官袍,而是換成了素麻白袍,腰間也換成烏角帶,一副標準的官員吊唁打扮。
按照安排,今日他要先前往劉參政官廨吊唁,故而作此打扮。熊曾等官員也是同樣裝束,見禮之后,便一起肅容進了布政司衙門。
熊啟泰頭前帶路,領著欽差大人來到位于衙門東側的一處官廨。只見那官廨外墻根下,堆滿了花圈和挽幛。自然便是劉璉家了。
進去之后,反倒不見花圈挽幛,只有一個簡單樸素的靈堂,唯一奇特的是,靈堂外懸掛的挽聯上,居然空無一字,就貼了兩張白條紙。
靈堂中,只有劉璟在給哥哥守靈,劉孔劉孟負責迎來送往,顯得十分寒磣。
“劉郎中,欽差沈部堂來吊唁令兄了。”見劉璟跪坐在那里紋絲不動,熊啟泰高聲對他道。
“……”劉璟只掃一眼沈立本,便又垂下了眼皮。
“你……”熊啟泰對他如此怠慢,很是不滿。
沈立本卻擺擺手,示意他不要多事。
“大人真是大量。”熊啟泰忙恭維道。
沈立本唯有苦笑,也就他們這些地方官把自己當回事。殊不知,在京里那些勛貴之后、公子哥們眼中,自己這個尚書屁都不算。
畢竟大明開國以來,尚書平均任期不到一年,然后運氣好的就貶官免職,運氣差的便砍頭吃牢飯。如此高危的一群人,誰會把他們當回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