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wangshuge
七百六十五這好像就是改朝換代七百六十五這好像就是改朝換代
東漢帝國發展到后期,那交通狀況不說四通八達,也能算是四分五裂。
很多地區的道路甚至都是人走出來的,根本沒有規制道路。
這一時期,國家的交通真的出了很大的問題,隨著中央朝廷的日漸混亂,朝廷對道路的養護無限接近于自由放任,一些重要的道路一旦出了問題,官員上任的路線都能被堵塞住。
尤其是益州這種地方,道路一旦被堵塞而找不到責任主體去全力修繕,外面的人若想要進去,那被堵住兩三年無法前進都是很正常的。
比如原時間線上的荀攸,就因為道路不通無法進入益州出任蜀郡太守,就這么無法前進,整整在荊州被堵了三年多。
官員尚且如此,更何況普通人呢?
遙想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就提出要修建十條大馳道,從國都通往各地,那是很明顯的看到了交通對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同時,帝國時代也有帝國極壁的說法,即從國都派遣軍隊出兵,三個月之后軍隊所能抵達的地方,就是帝國的統治能力極限,超出三個月的距離,將不再是帝國能夠統治的地盤。
但這對于一個帝國來說不是絕對的。
所以如果國內交通狀況相當糟糕,那么帝國極壁就會相對應的縮短,正常三個月能抵達的地方都抵達不了。
如果國內交通狀況優秀,道路四通八達,那么帝國極壁范圍也會相對應的增加,帝國的地盤也會相對應的擴大,甚至到了一個難以相信的地步。
所以交通問題是重視劉備非常重視的事情。
建安三年的時候,他就開始規劃漢帝國自己的大馳道建設計劃,他也打算從雒陽開工,修建一些大馳道,修到那些難以管控的邊關去。
更遑論他還有提前修建南北貫通大運河的想法,為了應對二十年之后將會到來的小冰河氣候。
所以工部存在的意義相當重大。
謹慎思考之后,劉備決定安排原先擔任光祿勛的閻溫出任工部尚書,由他主持全國的工程力量,負責為大漢第三帝國的統治增加砝碼。
政治方面最后的改革在于尚書臺改造而來的內閣。
之所以不沿用尚書臺的名稱,是為了避免尚書臺因為其傳統而快速成為侵奪八部職權的部門。
盡管劉備熟知這種部門建立之后逐漸發展壯大從而侵奪職權的事情,但是他依然不希望內閣那么快速的成為完全體巨無霸。
在他的規劃里,至少在相當一部分時間里,內閣都會被他用作培養優秀的年輕官員之用,而一旦他們的年齡上升,就會被安排到八部當中從事具體政務的管理。
相當于是皇帝親自培養自己的親信班子用以掌控權力,所以,內閣的重要性要不了多久就會被人們意識到,從而對此產生追捧,不經意間提升內閣的實際政治地位。
歷史上這樣位卑權重的部門其實屢見不鮮,且屢屢成為重要實權部門,內閣并不唯一。
類似內閣的部門在中國歷史上誕生很早,一般最初都是以皇帝親近的機要部門的身份出現。
其主要發展壯大的原因便在于距離皇帝近,很容易通過皇帝的權威而成為響當當的權力部門,輕松獲得一些本不屬于該部門的權勢。
但是對于一個不設置丞相的集權皇帝來說,天下政務又實在是比較沉重,沒人幫忙的話,沒幾個皇帝能和老朱一樣有那么強的精神力和生命力。
劉備自覺沒有朱元璋那么強悍的精神力和生命力,所以他還是決定要設置內閣。
他把原先大將軍府中那些還沒有外放的幫他處理政務的屬吏們全部拉到內閣之中,成為內閣閣員,就那么簡單的換了一塊牌子,運行起了整個皇帝的秘書部門——內閣。
他沒有給內閣定什么首輔、次輔、群輔之類的職稱,一概稱之為閣員,內部的唯一領導就是皇帝,僅此而已。
至于這個部門未來會不會成為什么權傾八部的超級巨無霸,劉備是不能提供任何保證的。
但是他知道,不管是古代國家還是現代國家,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不存在能夠一勞永逸的萬世之法,指望一個政策通行萬年,解決全部的隱患,純屬癡人說夢。
不管什么政策,未來一定會陷入混沌之中,被人為破壞,最后以改革或者廢除作為結果。
唯一的辦法就是人自己求變、求上進、求發展。
人是唯一的救贖之法,人也是最大的毀滅源頭,世上的事情就是那么矛盾,劉備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做到當下最好。
什么最適合當下,就選擇什么,至于未來,那就要看時代的發展了。
軍部雖然身在八部之中,但是卻是八部之中唯一一個軍事部門,專司軍隊的后勤事務,并且還要負責為軍隊統計功勛,如果說選一個完全不了解軍事的人,那是不合適的。
后勤也屬于軍事科目,是軍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讓不懂得軍事的人出任軍部尚書,那就是在坑自家軍隊。
所以劉備調任深諳軍事且有軍隊作戰經驗的閻忠出任軍部尚書。
往后,劉備也定下了規矩,軍部尚書雖然在朝廷任職,屬于八部尚書之一,但是必須要從軍隊系統中挑選晉升,軍部尚書必須要有軍事背景,深諳將士行軍征戰之苦,否則不能被任命為軍部尚書。
最后便是學部,這個教育職位,劉備認為鄭玄是最合適擔當的。
尤其鄭玄現在還擔著太學祭酒的職位,主管太學教育事務,以他的資歷和經驗,成為學部尚書一定沒有任何問題。
不過鄭玄一開始對此沒什么想法。
他覺得太學祭酒已經做得很不錯了,還能空下一些時間做他喜歡的事情,如果擔任學部尚書,光是全國官方學府的管理就會讓他丟了半條老命。
他笑瞇瞇地向劉備哭慘,說自己本來就是離任之后再被喊回朝廷做官的存在,年紀大了,精力不濟,如果接受強度那么大的工作,搞不好會當場嘎掉。
“陛下,老臣還想多活幾年,還望陛下體恤。”
小老頭這句話都說出來了,劉備無奈,只能請鄭玄先擔著這個職責,等找到更加合適的人選再更換,以此換取了鄭玄的認可。
于是鄭玄就幫劉備臨時頂上了這個學部尚書的職責。
其他諸如御史臺和中書臺等等部門劉備沒動,原封不動無縫銜接到了大漢第三帝國,繼續成為重要的中央部門。
政治上的大規模變動其實也就差不多了。
軍事方面,樞密院主官樞密使的人選,劉備屬意于正在擔任益州刺史的荀攸。
荀攸在軍事戰術方面的能力非常優秀,過往征戰之中,常常在戰前給劉備規劃戰策,戰時陪在劉備身邊,協助劉備臨陣指揮。
他往往親臨一線,仔細觀察局勢,思維活躍,很快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戰場上的他,和他老實木訥的長相完全不是一個畫風。
于是劉備決定調派荀攸回雒陽出任樞密使的職務。
而荀攸所擔任的益州刺史的職務,劉備則打算調任左馮翊韓浩出任。
以韓浩執行朝廷政策的果決和堅韌,以及極強的抗壓能力,劉備認為韓浩絕對能夠勝任將要面臨巨大挑戰的益州刺史的職位。
而且,把荀攸從益州調回來劉備還有這想要推動荀攸入主荀氏家族的想法——這以后再說,當下并不重要。
練兵院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練兵院的長官練兵使的得力與否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大漢第三帝國的軍隊強度,所以在人選方面,劉備也是慎之又慎。
選來選去,劉備忽然想到了高順。
當初他把高順第一批外放到危機四伏的汝南,和荀彧打配合,想讓他們在汝南郡搞出點名頭來,給其他的郡國打個樣。
然后高順就真的在汝南郡搞出了點名頭。
他在汝南郡練出了一支三千人的汝南營兵,根據自己練兵的實際感受,結合劉備配發的《練兵操典》,給劉備寫了不少關于練兵領兵方面的信件,對《練兵操典》做了一些改進的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高順所提出的相當一部分的改進建議被劉備采納,對《練兵操典》做了一次較大規模的補強。
具體戰績方面,高順一度沒有立下過什么亮眼的功勞,他一直統領新兵第二十四軍在汝南地區駐扎,成為徐晃的部下,不過在三個多月的清洗行動之中,他立下了不少功勞。
他所負責鎮守的潁川郡、汝南郡、沛國、陳國這一地區有不少古文學派的家族勢力,比較難對付,在劉備的清洗行動中,這一區域的抵抗力量比較強大。
不過高順率領二十四軍把這一地區的叛逆處理得干干凈凈,且作戰方面一絲不茍,戰場風格極為嚴謹,說打什么就打什么,完全不擾民,沒有任何戰場之外的負面消息傳出。
徐晃布置什么任務,高順就能完成什么任務,且完成的又快又好,使得徐晃非常高興。
之后,徐晃特意寫表奏給劉備,表揚了高順,對高順的能力大加贊揚,稱贊他才是個真正有周亞夫之風的人才。
劉備覺得好笑,不知道是不是高順那個大將軍掾出身的屬性給了徐晃如此夸夸群的行事作風,過去,他從未見到徐晃如此夸贊一個部下將領。
不過對高順的軍事能力,劉備的確非常欣賞。
尤其在練兵這一方面,高順的才能尤為突出。
在整個他的部下將領群體里,善于打仗的人并不少打得比高順好的人也大有人在,所以高順在軍隊里的地位其實并不高,最多算一個后起之秀的位置。
但是諸多將領中,能沉下心來打磨軍隊的人并不多。
大部分武將性格跳脫喜歡戰場,追求戰功和個人的榮耀,沉不下心來,不適合練兵院的工作。
唯有高順,書香門第出身的他,性格沉靜,不追求富貴榮華,非常適合這個工作。
于是劉備一紙調令,免去高順二十四軍中郎將的軍職,改任中二千石的練兵院練兵使一職。
名義上,整個漢軍群體在沒有發生戰爭的情況下,都在高順的約束和管理之下,高順有權對任何一支軍隊下達展開軍事訓練的命令,也有權對任何一名將領下達同樣的征調命令。
這是相當重大的職權。
高順自己接到這個任命的時候都驚呆了,嘴唇顫抖,拿著任命詔書的手也不斷顫抖,一時間根本反應不過來。
劉備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不少官員都對此感到吃驚,覺得那么重要的一個職位,劉備居然選擇這樣一個名聲不顯的青年將領擔任,屬實有點劍走偏鋒了。
但是劉備乾綱獨斷,決定了任命,沒有聽從任何人的意見。
最后則是禁衛軍。
因為劉備并不打算弄出兩個中二千石的職位專門來皇宮里宿衛,所以決定只設一個禁衛軍來保護皇城和皇帝本人的安全。
禁衛軍由虎衛軍擴編而來,將上一次篩選到最后的士兵們召集起來,擴充到五千人的規模,駐守皇城,輪班保護劉備本人。
禁衛軍設兩個中郎將的編制,一左一右,一者許褚,一者典韋,僅此而已。
整個中央機構的改革和調動在劉備的細心規劃中就完成的差不多了。
中央機構改革之外,劉備又宣布對地方進行一定的改革。
比如將三輔之地改制為雍州,將三河之地和弘農郡改制為司隸州。
劉備對此的解釋是想要從官方層面解決掉地域歧視的問題。
人的觀念難以在一時之間改變,但是官方層面上應該統一口徑,官方應該將大漢州郡一視同仁,尤其不應該在官方層面給予一些地方州郡過于特殊的地位。
因地制宜的發展是有必要的,但是政治上的過于傾斜和依賴某一地區,會對整個國家的統一局面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二帝國建國以來的特殊國情是第三帝國所沒有的,強勢鎮壓天下的馬上皇帝有足夠的能力對這個局面負責,因此劉備下詔將三河之地與三輔之地進行改制,分設刺史以治理。
他將以原弘農郡守尹達出任雍州刺史,以原河南尹曹操出任司隸州刺史。
繼而,他又下令將交趾地區的行政級別正式提升為州級級別,正式任命現任交趾刺史朱符為大漢第一任交州刺史。
交趾成為交州的建議早在桓帝時期就有人提出,但是當時沒有通過,劉備認為未來交趾地區會成為他打開海外局面的重要基地,所以決定正式抬升交州地區的地位。
如此,大漢十三行政區的格局在大漢第三帝國正式成為十四州的政治格局。
這一系列的政治和地域變動是在一天之內頒布的,這一天是建安五年九月二十三日,盡管劉備在過去的三個月里召開會議,和部下們開研討會、吹風會,但是與會人等畢竟是少數。
大部分中低級官員吏員對此了解有限,只是從一些外泄的消息當中得知新帝劉備對整個大漢將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革。
大將軍時期他無法推行的改革,現在做了皇帝了,就要一口氣展開改革。
尤其是在這個蕩平反對派彰顯武力、確立統治的關鍵時刻,劉備宣布了這一整套改革計劃,對整個雒陽朝廷都帶去了相當重大的影響。
別說那些事前不知道此事的人們,就算是事前和劉備開了好多次碰頭會議而得知此事的人們也對此深感震撼。
當他們知道劉備為大漢第三帝國設計了一整套改革方案的時候,還是相當震驚的,盡管他們得知他們將在新的體制之中獲得比之前更加重要的地位和權力,但是這種全方位的變動依然震撼人心。
所以坊間的傳聞就更加有可信度了。
這不是變更皇帝,這就是改朝換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