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業

0498 君子之盟

第一卷關西新客0498君子之盟第一卷關西新客0498君子之盟←→最新網址:ixuanshu

李泰連忙兩手接過李仲舉遞來的帛書,旋即便小心翼翼的攤在桉上。

帛書的內容并不長:「知兒消息,心甚慰;汝弟當事矣,可隨用共事;此間親流咸集,若仍不安,汝歸無益;家國之裂,非吾兒過,縱無生見,汝勿罪己;勿念勿歸,勿因愚孝失時失眾,勿使汝母覆面黃泉難見祖宗。」

寥寥幾十字,便讓一個既喜且憂、苦口婆心的慈母形象躍然于帛書上,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兒子前程的期許、安危的擔憂,一大半的內容都是在勸告李泰不要回去,并且給他找出各種開解的理由。

李泰兩眼凝望著這份帛書,那一筆一筆的血跡字劃將他腦海中母親的形象勾勒的更加清晰具體。

如果說最初這一形象還僅僅只是一個抽象的、寄托一些人倫情感的概念,那現在他是真的確信這世上的確有這樣一位慈母,她全心全意的盼望著自己平安喜樂、出人頭地。

一直等到淚水沿著臉頰流入嘴角中,那苦澀滋味才讓李泰醒轉過來,他忙不迭抬手拭去臉上的淚痕,轉又有些不好意思的對李倩之說道:「慈聲訓戒,久不曾睹,讓五兄見笑了。」

李倩之聞言后便擺手表示沒什么,并又神情嚴肅的對李泰說道:「陳右丞所言之事,十三郎你是否還要慎重考慮一番再作定論?」

眼下堂中只此堂兄弟三人在場,李泰倒也不需要再刻意維持他西魏忠臣的形象,聽到李倩之這么說,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反問道:「我想請問五兄,若此番高大將軍招攬無果,會否遷怒加害關東親屬?若真發生這種事情,眾親友可有應對之計?」

「十三郎你的疑問,我行前眾親徒也都相共討論一番,都覺得暫時應該不會。方今國中內憂外困、并不只河陽之危,高大將軍即便遷怒誅我一族,對外不能勒你兵鋒,對內不能安撫眾情,于國無益、于事無益。高大將軍參掌國政并非短年,若真如此昏聵不智,恐怕去年家人就要遭遇不幸了。」

李倩之聞言后便回答說道。

李泰聽到這話,臉上便流露出慚愧之色:「唉,東西分裂、世情刁邪,本是奮勇立事建功,卻將家人置于莫測兇險當中……」

李倩之見他這幅模樣,便也嘆息一聲,旋即又說道:「行前伯父著我轉告十三郎,你今時際遇事跡概是自造,親黨相助者少,決定去留也不必以眾意為念。

若有東歸之心,此際直歸、遲恐不利。若無此意,那也不必為此踟躕糾結,親徒相守一方、相共一事誠然是好,但若河陰之禍復生,又為之奈何?」

李倩之所言之伯父名字叫做李玙,是他們隴西李氏這一脈不折不扣的長房長支,也是李泰父輩中為數不多免于河陰之禍的長輩之一。

李泰聽到這番話,也不由得大生感慨,河陰之變不只是北魏社稷一大災禍,也是他們隴西李氏一大浩劫,李泰他自己幾個大爺、包括李倩之的父親,便全都死在了河陰之變中,所以至今講起這一件事,心中都有難言之痛。

聽到族人們并不借親情為枷鎖、給自己施加壓力勸他東歸,李泰心里也稍稍松了一口氣。

若族人們全都強烈希望他能攜軍東投以期攀附投靠,而他若不肯回去的話,無論孰是孰非,他無疑都會給人留下一種絕情滅性的刻薄形象。

回去李泰是肯定不會回去的,但高澄都開了口、且還顯露出這么大的誠意,若他完全無所表態的話也是擺明了要給對方難堪,逼著對方對自己的家人進行報復。

略作沉吟后,他便又著員將陳元康和自己的部下們引入進來,望著陳元康正色說道:「前所受事、心無旁騖,今日尤感忠孝兩難。

再請陳右丞歸去敬告高大將軍,多謝大將軍垂青賞識,然則伯山身心有屬,無意東去,亦非

待價而沽。家人謀生東境,幸在高大將軍包容得活。

感此恩義,在事之心已經失純,唯奏請宇文丞相解我職使、另遣賢能來鎮河陽。某則自退于事外,不以弓刀再指河北,以答高大將軍仁恤。」

「將軍不必倉促回應,仍可……」

陳元康見李泰還是拒絕了招攬,自是有些不甘心,還待開口爭取一番,卻被李泰擺斷其言。

李泰從臂上褪下一枚玉瑗佩飾,繼而便褪下外袍,用小刀刺臂出血,并將鮮血涂抹在那玉瑗上面,待到整個玉器全被鮮血突染才停了下來。

「慈母胎孕辛苦、賜我骨肉,今卻天各一方,相見不易、欲養不能,以此赤血玉骨告慰阿母,所養業已成人,在事不乏勇力!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睚眥之怨,覆族以還!」

他又著員取來白絹木盒,將這枚玉瑗包裹起來收入盒中,請李倩之帶回轉交給他的母親。

陳元康見到這一幕,眉頭便微微皺起,他自知李泰這番作態為的是什么,心內不免便覺得李泰有些張狂。

誠然眼下朝廷的確有困河陽之危,但也是多方原因所促成的,你李泰較之賀拔勝又如何,若世子真要打擊報復,又豈會畏懼你的威脅?哪怕是西朝丞相宇文泰,敢夸言覆族以還?

李泰似是看透了陳元康的心思,再望向其人時少了幾分平和,轉而多了幾分居高臨下的審視,語氣中也多了幾分傲慢:「陳右丞勞使一程,今日相見一場,于你未嘗不是一幸。

人中俊士,才堪謀國、智可謀家,當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高氏興之勃、爾朱亡之忽,亦皆出人預料。陳右丞今者榮華取于高氏誠然羨煞旁人,然則榮寵能存續幾時,君確知否?

一時的榮寵泛濫,陳右丞想難享極,反遭人妒。可若能周濟群眾,于自我不患黨徒援助,于兒孫也可積養后福。

我與陳右丞既無宿怨,相聚此間亦是一緣,陳右丞可愿分你有余、濟我不足,寄一份生機富貴于國門之外,以待來年驗見于兒孫之身?」

陳元康聽完李泰這番話,一時間不免有些哭笑不得,他本是奉世子高澄之名來勸降李泰,卻想不到又被李泰反過來勸他做自家留守親人們的保護傘,而且這番話還說的似乎很有道理。

但他還是正色說道:「將軍所言,請恕不能茍同!上恩下賜,得之至幸,豈可據為私己賣弄于眾?元康不才,為國定計破敵尚且勉強,更無余智專為謀身、取寵賣恩于國門之外!」

李泰聽到這話后也不惱怒,只是哈哈大笑道:「陳右丞果然風骨魁奇,令人欽佩,正因如此我才急欲與你作此君子之盟。

斛律金敕勒老奴,因緣際會幸從名王、遂成今日之功,其人用兵長于寇掠而短于防護,今已年高血冷、老畜自傷,如今河陽城三克其二,我今所以不攻,待援而已,援兵既達,破之不難。

當此危難之際,陳右丞不畏兇險、走入敵城,陳之以情、動之以理,使我忠孝兩慚、不能繼事,東行以來凡所歷戰,你國諸名將不能挫我兵鋒,今為陳右丞所遏。一人之力勝于河陽萬軍,實在可歌可表!」

雖然眼下李泰也并沒有要進一步向河陽出擊的打算,但跟內憂外困的東魏方面相比,主動權畢竟掌握在自己這一方。

所以他肯臨門一腳停下來、不再親自負責向河陽北城發起進攻,也絕對是給了高澄一個極大的面子。如果就連這都還不能打消其人打擊報復自家家人的念頭,那么就算李泰投誠東歸,也絕不會有什么更好的結果。

他一味貶低斛律金而夸大陳元康在這當中所發揮的作用,自然也是為了加強陳元康對于此事的話語權,送給他一個解除河陽之危的功勞,也讓他可以以此作為一個理由來保全一下自己的家人。

陳元康本就玲瓏心竅,當然聽得懂李泰這一番話的深意所在,雖然說世子給他的任務是勸降招攬,但顯然李泰并沒有要歸降的意思。

鑒于大環境如此,

在這樣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用離間的手段逼迫西朝臨陣易帥,顯然也能大大緩解河陽這里的危亂局面。這對陳元康而言,當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勞,并且還可以借此同隴西李氏締結一份交情。

至于李泰說寄存一份生機富貴于國門之外,陳元康倒是不怎么放在心上。雖然他也承認李泰如今少年得志、前程遠大,但其所寄身的關西政權本就前景不大,必然也限制了個人的發展。來年若想大進,必然還需要更大的突進。

雙方在達成這一默契后,陳元康便也不再久留,當即便起身告辭。按照母親的叮囑,李泰要把二弟李仲舉留在身邊,至于堂兄李倩之,則就仍隨陳元康一同返回。

在送走了陳元康后,李泰當即便返回城中,提筆親自向臺府擬寫辭呈。他之所以不避嫌的接見陳元康一行,除了關心關東家人們之外,也是想借此染嫌撤離河陽前線。至于臺府要將這攤子交給誰,那就不是他能決定的了。最新網址:ixuanshu←→新書推薦:專業免費網站聲明:本站所有內容皆由選書網(ixuanshu)自網絡收集整理制作,版權歸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