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齊國與吳國爆發大戰,雙方各自集結十萬左右的軍隊在“艾陵”周邊交戰,其實就是智氏想要奪取齊國半壁江山等來了時機。
智氏沒有馬上動手,怕的是齊軍不顧吳軍的威脅強行撤軍,乃至于齊國在智氏私軍動手之后立刻對吳國服軟。
畢竟,吳國要的是打服齊國,雙方從敵對關系轉入宗主國和附庸國的狀態,不是吳國想要將齊國滅掉。
當前時代大體上還是一種爭霸的思維模式,想滅人國的君主并不是太多,尤其齊國是個幅員遼闊的經濟強國。
哪怕夫差統率十萬吳軍將十萬齊軍給滅了,吳國打從事實上就很難占領齊國的土地。原因是吳國暫時跟齊國沒有實際接壤,再來是吳國近期的國力消耗極大,獲得齊國這邊的一塊飛地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智瑤在吳軍和齊軍正式開戰之后,立刻向司馬穰苴下達了攻占齊國“譚”地的命令。
齊國的“譚”地屬于地廣人稀,城邑數量極少的同時,地形還是平原,再來就是齊國將大部分兵力抽調到前線跟吳軍交戰,導致“譚”地非常輕易就被司馬穰苴率領的智氏私軍給占奪了。
如果是正常的軍事行動,智氏下一步應該做的事情是直逼齊國的“臨淄”城,或是干脆向濟水上游席卷而去。
智瑤認為現在還不能將齊國滅掉滅,再來是也許能夠滅掉齊國,接下來遭受的各種非常規反撲必然會非常嚴重。
姜姓呂氏持國的時間已經非常久,長期以來其實沒有干下什么天怒人怨事情,乃至于在齊桓公時期對諸夏立下了卓越的功勞。
在這種狀態下,齊人或許是對姜姓呂氏或許有意見,面臨滅國危急時刻必然效命。
智氏或許能夠趁著齊國與吳國大戰快速亡姜姓呂氏的國祚,能拿到多少齊國的土地則是要跟吳國、魯國、莒國以及其他勢力比拼速度了。
并且智氏在接下來面臨的挑戰會更大,可能是直面吳國、魯國、邾國的聯軍,也許衛國、宋國、秦國也會加入到討伐智氏的隊列,甚至魏氏、韓氏、狐氏、鐘氏也將對智氏動手。
齊人所有的仇恨都會集中在智氏身上,智氏外部要面臨列國的討伐,內部有各卿位家族會動手,以智氏目前的實力壓根就扛不住。
所以了,智瑤沒有打算現在就滅掉齊國,只能是有步驟的一步一步慢慢來。
眼見著十萬齊軍可能被吳國全部殲滅,智瑤在揮兵攻占齊國的“譚”地之后,改變了南下席卷濟水上游的戰略部署,更變為必須帶上軍隊前往“艾陵”參戰。
“大人,諸‘卿’可有疑慮?”智瑤在問剛剛開完會議的智申。
而智申是在今天才抵達,隨行的還有從國內臨時抽調的兩個智氏“旅”,魏氏的一個“師”。
距離智瑤離開“艾陵”已經一個半月,吳軍和齊軍仍然以“艾陵”為中心在交戰,齊軍的后路全被截斷,分為好幾個部分被吳軍給圍困住。
原本數量約在六萬左右的齊軍,一個半月之后估計剩下不到三萬,國書帶著約一萬左右的齊軍困守“艾陵”城池之內苦苦支撐,剩下的兩萬在曠野被吳軍圍住。
吳軍前期的損失不算多,后來打圈地固守的齊軍各營寨以及“艾陵”城才付出比較大的傷亡。
田逆后面帶著從處集結起來的兩萬齊軍馳援“艾陵”,非要要命的是被茹曹和展如率軍給堵在“萊柞”這個地方。
以整體形式來看,齊國戰敗已經成為既定事實,看就看田逆能不能擊敗茹曹和展如的這一股吳軍,為國書以及其他齊軍打開一條逃生通道。
智瑤灑出去非常多斥候,林林總總得到的匯報是吳軍后面也從其它地方調集兵力抵達主戰場,夫差麾下包括一萬魯軍在內還有約七萬左右。
智申說道:“如瑤所料,茹曹和展如佯敗而退,田逆所部急于救援‘艾陵’,行軍半途中伏,僅存八千殘兵得入‘艾陵’城內。”
智瑤能說什么?
吳軍使用相同的一種套路,偏偏誰帶領的齊軍都能上當。到底該說是吳人狡猾,還是齊人太過憨了?
智申繼續往下說道:“諸‘卿’以為齊軍覆滅僅在頃刻之間?此時往之與吳軍交戰,吳軍士氣正盛,或將與我不利。”
實在是忍不住的智瑤發出了嗤笑聲。
智申“咳咳”了兩聲,覺得智瑤這樣有點不禮貌了。
“便是吳人用謀,仍是用兵方能得勝。齊軍亦有十萬之眾,兩軍酣戰已有四月,相互死傷必重。此時而往,或有艱難之時,如可消滅吳軍大部,彰顯霸權為其一,吳子安敢小覷與我?”智瑤說道。
一開始吳國就是子爵國,跟楚國的爵位等級一樣,后來楚國先自己搞侯爵,再來就是稱王,吳國給有樣學樣了。
所以,當下的諸夏大地稱王的人有三個國家,分別是周王室、楚國和吳國。
智瑤著實不知道應該說晉國的卿位家族只想花小代價占大便宜,還是這一代坐在卿位上的人太鼠目寸光呢?那么明顯的事情竟然看不出。
只是吧?智瑤看智申露出苦笑,愣了愣的同時,知道是自己想錯了。
魏駒、狐解和鐘全不是看不出那么淺白的道理,他們要的是智氏戰前先把一系列利益分配講清楚。
既然智瑤需要將智申給請到戰場,進行的肯定是一場國戰。
智申是晉國的“元戎”,他在場理所當然是掌有軍隊的指揮權,相反人沒到會讓指揮權落到上軍將狐尤的手中。
“魯國與吳國為盟。如我此戰得勝,需討魯,以作懲罰。”智瑤說道。
其余家族根本不在乎占下的地盤是不是飛地,智氏卻是不允許東面出現屬于其他家族的城邑,跟他們平分從齊國占領的地盤也就沒有可能。
講現實一些,智氏奪取“譚”地根本沒有其他家族幫忙,接下來謀奪齊國的濟水上游更不存在太大難度。自己伸一伸手就能做到的事情,憑什么要分好處給那些沒有任何付出的家族?
可是呢,智瑤深深明白吃獨食非常遭人恨的道理,思來想去只有把魯國給獻祭了。
現階段魯國跟晉國并不接壤,只是晉國在歷史上有跨過一個諸侯去吞并另一個諸侯地盤的例子,等待戰勝吳軍之后,晉軍再去魯國境內攻打城邑并實施控制,后繼變成歸屬晉國某家族的飛地,不是完全沒有可操作性。
最大的可能則是晉軍去魯國之后掠奪人口和財帛,不會控制土地?
智申又走了,沒有多久回來告訴智瑤,道:“諸‘卿’言辭措措,吳軍當伐。”
看吧,還真的是晉國的卿位家族,干什么都要有收益,哪怕進行國戰也不能給白干活。
面對晉國卿位家族的這一番操作,智瑤沒什么好生氣的地方。
不正是這樣才給卿位家族發展起來,并且對晉國來說就是尾大不掉,乃至于成了晉國的掘墓人。
以一個家族的勢力是這樣,輪到化家為國之后再這樣,完全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被人滅了也是純屬活該,對吧?
總之,晉軍開拔,總算是向“艾陵”進發了。
原先智氏在“譚”地有三萬的兵力,攻占“譚”地并沒有出現多少死傷,只是有些地方需要留下部隊駐守,最終抵達泰山附近的兵力是一萬八千左右。
晉國本身派出一個軍團過來支援齊國,再加上智氏的兩個“師”和四個“旅”和魏氏的一個“師”,合起來的總兵力超過六萬五千。
這六萬五千晉軍當然不能全部前往“艾陵”作戰,遠離本土需要拆散一些部隊保障后勤線,再來也要分出一部分兵力防著齊國或是魯國,能開拔前往“艾陵”的晉軍不會超過四萬五千。
“我家三‘師’,魏氏、狐氏、鐘氏各有一‘師’,余者乃是他家。”智瑤在靠近‘艾’約三十里時,某個夜晚主動將智申請到自己的帳中。
為什么不是智瑤過去找智申?只因為智瑤這邊懸掛的山川輿圖比中軍大帳那邊更為寫實和詳細。
諸夏在封建時代時期的地圖歷來就沒有比例一說,純粹畫上一個不那么靠譜的整體圖形,大致寫上哪有城池、山嶺、森林、河流,互相之間多少距離純粹用猜,追求的就是一種“意識”流派。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白皮追求“寫實”更加實在。
智申直接問道:“瑤欲如何布置?”
情況就是這樣,晉軍看似智申在指揮,然而真正進行計劃和部署的人卻是智瑤。
這樣“背后”故事已經不是第一次,智申無比習慣。
智瑤一邊指著山川輿圖,一邊進行一些部署,講完后,問道:“大人可有補充?”
別問,問就是沒有,乃至于好多地方根本沒有聽懂為什么要那么做。
智申努力地記住智瑤說的每一句話,反復品味了很長一段時間,有些明白智瑤的意圖,驚訝又不那么確定地問道:“瑤欲全殲吳軍、齊軍?”
他們才來了四萬五千士兵,面對的是一再消耗剩下的約五萬吳軍和兩萬左右的齊軍,兵力不占優勢啊!
智瑤簡短地說道:“我占先手,敵軍亦酣戰時久,瑤有七成把握。”
戰爭這玩意沒有什么十成十的把握一說,能對半開就可以冒險,成功幾率超過六成就該當機立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