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108章 亂世懦夫豈可為帝

看著少帝最終還是被張讓劫走,李素心中也說不出是什么感受。

冷靜下來想想,這或許是對李素原定計劃利益最大、對歷史走向破壞也最小的結果。

那就是個燙手山芋,拿在手里要么臣服,要么與天下為敵,還是按照原本慣性丟給董卓最好。

但是呢,不甘心還是有那么一絲絲的——這主要來自于對李素一貫爆表的智商優越感的挫敗。

“我都用了那么多計了,也借助了一些先知先覺,最后也才起了這么點零敲碎打的微小作用。”

這種心態,凡是以自己智商為傲的人,多半都能理解。

“還是小看了天下英雄,也小看了各方勢力的隨機應變。我已經盡量不去把袁紹曹操劉表董卓等英豪視為NPC,也推演了他們可能會因為我的變動而隨之而動的可能性。

但終究還是少算了一兩步——我把何進和十常侍這些歷史上沒有留下什么濃墨重彩的庸碌之輩,設想成了NPC,可惜到了生死關頭,庸碌之輩也是會隨機應變造成歷史擾動、把我強行拖進漩渦中的。

算了,經此一事,歷史走向估計被徹底粉碎了,以后千萬不能再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一定要就事論事設計對策,否則是要吃虧的。”

這就是李素在救援行動結束后,給自己內心敲的警鐘。

還有就是以后別太貪,什么好處都占盡——

他原本之所以非要留到何進死后京城慌亂,動機主要是希望蘭臺、東觀管理松懈,幫蔡邕多拯救一些文化遺產。另外就是想觀望勸誘將來可能被擠兌的吳匡,拉走些吳匡嫡系的北軍精銳和趁亂拿些京師武庫的積蓄,削弱董卓霸占京師后的武力提升。

如果當初肯放棄這兩部分收益,也不至于有這些事。

幸好是有驚無險了。

李素喘勻了氣后,那些太后、親王、公主們也差不多回過神來了,李素上前行禮:“臣等無能,未能將陛下一起救出。但還請太后暫且寬心,權攝大事。”

盧植也是這個意思。

何太后一臉茫然:“遭此大亂,要本宮作甚?你們先繼續想辦法救皇兒才是啊!”

李素:“正因如此,眼下才需要太后安定人心——請太后隨我等先去接受昨晚戡亂眾將朝拜,將十常侍逆亂行徑說清,如此才可使討賊名正言順,也可防止濫殺無辜。”

何太后還不理解:“這有什么用?”

李素急道:“這么說吧,至今為止攻宮戡亂眾將,仍然沒有朝廷明令,太后不出面,證明昨晚大將軍并非太后親自召見、而是十常侍矯詔召見,那么攻宮諸將如何心安?士卒們是否會擔心他們的將領是無命私行?

另外,據我所知,昨夜中軍校尉袁紹原本奉命護衛大將軍,正因大將軍被害讓他極為惶恐、怕擔負護衛不周之罪責,所以攻入宮中之后,濫殺無辜。

無論是十常侍等罪有應得之人,還是普通灑掃辛勞的無辜宦者,都被盡數誅殺,以圖減輕自己罪責。如能請太后當眾體諒其惶恐,限制其殺戮范圍,也能挽救無辜。”

李素這番話講得非常漂亮:宦官一派勢力該不該滅?當然應該,但不等于要把宦官殺光啊,只要把掌握權力的殺了不就行了?干苦力的沒必要殺。

你把所有宦官都殺光,那除非你后宮將來別招新的,從此不用宦官只用宮女,或者允許用男人!不然你不是有傷天和、剛殺了一批再招一批,多損陰德呢!

盧植聽了之后,不由也是精神一凜,暗贊李素真是忠義仁厚、又思慮周全,比袁紹不知高明了多少。

當然了,盧植沒想到這個問題,主要是他也沒注意到袁紹“入了宮見到沒胡子的就統統殺光”的不得人心暴行,也就沒意識到讓何太后立刻勸慰袁紹的政治意義。

盧植:“臣附議!李中郎思慮周全,真乃國之干城,請太后從其議!”

太后這也想明白了,就帶著另外幾個皇親國戚,在盧植趙云五百騎兵保護下,上馬奔馳繞了小半圈宮墻,急急忙忙回到內宮,找到了袁紹、吳匡和袁術等人。

連一旁才九歲的陳留王,都覺得這個李中郎真是忠義仁厚之人,如此國難之際都還心細如發,不肯濫殺皇帝身邊的無辜親近之人。

“太后在此!太后已經救出來了!各軍速速住手不得再濫殺無辜!宦官只殺有職事者,雜役人等無辜不必殺害!各軍速聽太后懿旨!”

李素和盧植讓手下士兵大聲吶喊,花了好久終于把袁紹他們的人勸住了,何太后還親自出聲喊了幾句讓溫德殿的人開門,南宮最后一進大殿也算是無血開門。

何太后只是事急從權選了幾個有職事的、平時跟十常侍有勾結的宦官殺了,其他小宦官全部赦免。還明確表示將來收復北宮之后,北宮里的宦官也是如此:只殺十常侍和他們手下有管理職務的宦官。

如此一來,只有南宮六進中前五進的宦官是真的全部殺光的,第六進和北宮能活下來一大半,將來何太后也不用招人了。

袁紹還是一副氣咻咻沒出氣的樣子,曹操在旁連連勸他消氣,心中暗贊:“這李伯雅竟與我不謀暗合。我當初說但誅首惡、付一獄吏足矣,若欲盡屠,必然泄露,了此事必敗!

可惜本初與大將軍皆不聽我言,我也無能阻止。這李伯雅不但所見與我略同,還能在惶急之時想到補救之法,少殺無辜、安定朝廷,吾不如也!”

而且,曹操不愧是此刻宮中所有人里,除了李素之外智商第二高的,以他的陰沉細心,很快想到了另一種可怕的可能性:

“不好!今日十常侍雖能盡誅,但太后身邊將來還要從年輕無職事的宦官中再提拔黃門、常侍、長秋,這些提拔上來的人,縱然一時不懂外朝事務,沒有學識計謀,但假以時日十年八年之后,豈不是要成長起來?

到時候,這批新成長的有職權宦官,定然因為本初當年要殺盡他們,而視本初為仇寇。而對于從本初刀下救下他們性命的李素,定然會視為再造恩人。恐怕數年之后,太后與少主在內廷就只能聽到稱頌李素功德之言,左右再無一人說李素壞話!

此計好生歹毒啊,若讓李素留在朝中為官,就憑這份人脈、內外兩朝美譽,恐怕不到三十歲就能位列三公了!”

天地良心,在這一點上,曹操的思維反應其實已經比李素都更快了,李素根本沒想到這一層,也不在乎收獲一批腌人的感恩。論京官的政治敏感度這個細分領域,曹操還是比李素強的。

曹操還在那兒跟空氣斗智斗勇,何太后已經當眾宣布了另外一些開釋群疑的定論:

“諸將勿驚,本宮在此當眾申明三事:其一,戡亂諸將有功無過,也不必因未能保護大將軍而自責。昨夜大將軍被召之事,純熟十常侍矯詔,本宮并未召見,更不曾謀害親兄,此事不可再株連無辜。

其二,使中郎將李素,昨夜在大將軍之前入宮,此事確是本宮召見勸慰,與此后十常侍矯詔招大將軍也毫無關聯。大將軍是被十常侍召至另一處謀害的,李素應該從未見過,他最后與趙都尉破門助戰,純為義憤立功。

其三,本宮宣讀此條旨意之前,亂中誤殺一律不再追究,但下旨之后再有濫殺者治罪!”

說完之后,袁紹、曹操、吳匡、袁術,居然都是覺得一陣安心,一塊松了口氣。

尤其是袁紹,他徹底洗脫了“保護何進不力”這顆定時炸彈反噬的可能性,一時惶恐感恩。

“多謝太后寬仁、憐恤下情!臣不勝受恩感激!”袁紹居然感動得流淚下拜。

曹操則是又在一旁牙酸:這李伯雅……明明占了本初那么大便宜,將來本初恐怕都會因此被活下來的宦官排擠而做不了京官,但他居然還有本事讓本初感謝他!而且要知道本初之前跟他并沒什么交情!這是何等泣鬼驚神的操弄人心!

何太后說完,忍不住用眼神看了李素幾眼,想問他“我這幾句臺詞沒說錯吧”。

李素怎敢當眾與太后對視,只能是眼睛看地微微點頭。

沒辦法,誰讓他在“讓對方解除戒心”方面,是最專業的呢。那是上輩子幾百次說服亡命徒放棄抵抗、練出來的實戰經驗啊!

最終結果就是,除了董卓以外,人人都得記他的好。

何太后看大家都安撫好了,最后說了一句:“那你們自行商議,盡快救出皇兒,本宮有些受驚,先回去歇息。”

后續救皇帝的環節,因為之前刷了太多人情,袁紹、曹操、吳匡不得不都尊重一下李素的意見,問他和盧植該如何指揮。

但李素已經心力交瘁,關鍵事到如今他也不想阻止少帝落到董卓手上,所以他就推脫自己精力不濟,又是外將,不便親臨一線爭功,只是說“十常侍如若不敵,有可能會繼續向北直接逃出城”,讓大家留點兵力,考慮在北門圍困或者設伏。

曹操聽了也深以為然,第一個附議。

當天上午,他們就一邊繼續攻打北宮,一邊分兵出城從各個城門包圍皇城的出口。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大張旗鼓,上午時已經到了雒陽西門而不得入的董卓軍,在繞城了小半圈之后,終于在北門外發現了同行。

董卓的人立刻拿錢開道、京軍高級將領不肯家丑外揚,總能收買到幾個肯開口的知情中級軍官。所以董卓也很快就知道那些在城北各門設伏圍困的兵馬,是為了防止十常侍守不住北宮后往北出城逃竄。

既然如此,董卓當然是毫不猶豫的加入了他們,一起“并肩子上”。

這種白撈護駕之功的機會怎么能錯過?哪怕是個跟別人平分護駕之功的機會。

又是一天的攻打之后,撐到八月二十四夜里時,張讓等人終于撐不住了,明知北門外有兵馬,但也想趁著夜色不打火把,萬一可以從空隙里溜出去。

而且他們也并未大模大樣走城門,而是在北宮北側城墻上掏了洞鉆出來——他們也是在賭那些兵馬只注重看守城門,而忽視了沒有城門的地段,所以死里求生試一試。

可惜,這一把顯然賭輸了,因為雒陽皇城北面的守軍太多了,尤其是狡猾的董卓白天時兵力部署并不十分密集,入夜后卻加密了密度,防止視野不好被偷越。

張讓一行果然一出城沒走五百米就被抓住,張讓也不敢謀害皇帝,就在軍中被士兵們殺了,十常侍中有四人昨夜在南宮就被殺了,剩余五人和其他一些比常侍低級的職事宦官,全部死在城北軍中。

少帝劉辨只是被挾持出宮旅游了沒五里地,就被重新送回去了。

“臣等奉旨救駕!幸陛下無恙!”董卓、袁紹、袁術、吳匡個個都蜂擁上來,以示自己并非沒有出力,之所以在董卓的防區區段上撞見張讓,只是分工運氣問題。

這一次少帝身邊沒有弟弟幫他回答臣子的提問了,所以只能一聲不吭地回到宮中。

董卓來了一趟也沒聽到什么對救駕之功的感謝、嘉獎,救了個悶葫蘆,也是有些郁悶。

但當他跟其他軍隊一起護著皇帝回城后,董卓就聽到了更多內幕消息。

“聽說了沒?其實本來北宮都不用再遭戰火的,也不用死那么多人還折騰大軍調動。昨天清晨的時候,盧尚書原本出奇計,可以在南北宮甬道那兒就把帝后諸王都救下來的,非常穩妥。

可惜陛下太過怯懦不敢跳,以至于太后和陳留王都被救了,連唐妃和公主都救了,唯獨陛下又被十常侍亂命挾持了那么久。這要是真到了戰亂之時,被賊寇挾持了這樣懦弱的陛下,讓他下令朝廷大軍投降,不知他是不是也會真的認慫——咱西涼勇士可是從來沒聽說過主帥被俘會認慫勸降全軍的。”

“不是說陳留王才九歲,陛下都十四歲了么,怎么白長了年紀膽子那么小,九歲弟弟都敢的事兒他不敢。不過這種話大逆不道,咱私下里說說,千萬別外傳啊!小心治罪!”

這些軍中流言到了董卓耳中,董卓頓時覺得理由也挺充分了——亂世怎么能立個懦夫當皇帝呢?

不過,這次他的救駕功勞不夠大,也就跟盧植、袁紹他們平分,廢立之心還是先按捺幾天,總要把其他功臣翹掉幾個,或者是調離京師,才好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