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領主

第728章:陰氏正式加入內戰

呂武并沒有要在“新田”長待的打算。

陰氏的大軍甚至沒有在“新田”郊外駐營,短暫地休整之后開拔向西。

“我此去,攻伐魏氏方歸。”呂武看著凋零的與會者,心里談不上有什么太特別的情緒。

同樣的房間,趙盾、欒書、郤氏三兄弟、智瑩、韓厥、中行偃,乃至于最近的魏琦、魏絳和趙武、祁奚、羊舌肸等等人都待過。

他們在這里商議國家大事,有些人還能肆意地揮斥方遒,每每下達一個命令就能決定數萬人的命運。

房間的裝修也就那樣,取的卻是一個政治上的意義。

一個場所也不特別不在于它到底怎么樣,取決的是誰在當地干過什么,產生了什么樣的后繼影響。

士匄頷首,說道:“我將南下迎戰鄭軍。”

所以了,呂武既然到“新田”這邊來,需要干的事情就包括派出使節前往“新鄭”痛斥鄭國君臣。

而士匄率軍南下迎戰北上的鄭軍,是打一場就算完事,還是逮著鄭國繼續打,要看鄭國君臣的態度。

他們還有一件必須做的事情,也就是接應先前南下的晉軍北上。

這樣一來,至少在鄭國沒有服軟認錯認罰之前,晉國對宋國的軍事行動只能暫時停止了。

說起來宋國還真的是有點小幸運,以前有楚國這個威脅,中原霸主晉國在緊要關頭總能出現,衛國也出了死力氣保住宋國;輪到楚國衰敗下去,晉國要敲打宋國的時候,晉國內部卻是自己爆發了大亂,還有頭鐵的鄭國跳得太高。

按照當前的局勢走向,晉國哪怕是再一次打服鄭國,不將齊國和衛國再收拾一遍,大概率是不會立刻南下再次攻打宋國了。

局勢的發展是那樣,代表宋國起碼有兩年左右的時間來進行斡旋。即便宋國君臣對晉國的斡旋不出現效果,他們也能傾力進行備戰,或是爭取來自楚國的支持?

走吧,該走的人全走,使得“新田”能夠有片刻的安寧。

呂武沒有詢問士匄會怎么處置羊舌肸等公族的封主,沒有去問的必要,問了極可能還會惹上一身腥。

魏氏、趙氏的族人、家臣和士兵?不出現意外的話,族人會被放回去,家臣和士兵要么收編,不然就是變成奴隸。

晉國的內戰一直都挺現實,一般情況下會是贏家通吃。

戰敗一方的家族,家主以及重要族人自殺或被殺,留下一個無關緊要的族人繼續伺候祖先血食,其余的家臣、“士”、“徒”和屬民、奴隸肯定是變成勝利一方的財產了唄。

呂武先是到“荀”那邊等待在“耿”的那一部分陰氏私軍過來,停駐約半個月來了解前線的戰事發展。

由中行吳的指揮之下,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的聯軍付出重大傷亡的代價,奪取了魏絳親自固守的“令狐”一城。

那一戰雙方都帶著很強的勝負欲在較量,野外排兵布陣打了將近半個月,直至荀氏和中行氏的援軍抵達,魏絳才率軍入城進行固守。

僅是看傷亡的話,雙方在進行野戰時,中行吳這邊的死傷明顯比魏氏那邊多出了一倍。而這還是中行吳這邊本來有三萬,魏氏的魏絳只有一萬兵力。

打到魏絳入城防御階段,魏氏這邊還有個五六千的兵力,中行吳不算新到的援軍只剩下兩萬人出頭了。

這樣的戰損比并不是中行吳的指揮能力不行,主要是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的士兵在打陣戰方面,表現真的沒有魏氏士兵那么出彩。

“魏氏三千甲士走脫幾人?”呂武在問的是荀會。

中行吳等人攻下“令狐”就率軍追擊突圍而去的魏絳殘部,目前是在辟耳山那邊的新戰場。

認為事不可為的魏絳逃得并不狼狽,他們留下一千人守城,余下的士兵再次出城列陣,邀請中行吳再來一次堂堂正正的較量,打贏了才有序地朝東南方向撤退。

中行吳看士兵的士氣低迷,只有選擇先攻克“令狐”來挽救士氣,攻陷城池提振士氣之后才率軍進行追擊。

呂武得知魏氏在“令狐”這邊就用了三千甲士,理解是重步兵部隊,聽到數量足有三千還是感到了吃驚。

“當下辟耳山魏氏甲士數量足有五千。”荀會一臉的晦氣。

怎么越打,魏氏的甲士越多?補充的唄。

里面其實有陰氏的鍋,誰讓呂武給予魏氏經銷商的身份,魏氏能夠用更便宜的價格從陰氏買到更多的甲胄。

魏氏本來就有自己訓練重步兵的“獨家秘笈”,緊急關頭不再嚴守質量,暴出足夠數量的重步兵,還真的是一點都不稀奇。

注意,就是重步兵,不是陰氏核心部隊的那種jing銳甲士。

魏氏的重步兵也不是全部身穿來自陰氏的甲胄,超過六成以上的重步兵是穿一種厚重的皮甲。

他們現在還不是“魏武卒”級別的重步兵,武器標配就是一柄戰戈,極少數重步兵才能同時攜帶盾牌以及強弓。

這么看,是不是能明白魏氏重步兵跟陰氏核心jing銳甲士的差距了?

當然,陰氏這邊也有自己的重步兵部隊,甲胄肯定是陰氏自產,無法每一名重步兵都配上一套魚鱗甲,胸甲什么的則是保管夠用。武器則是選擇標配以戈矛和盾牌,沒有攜帶遠程武器。

并不是呂武不想盡善盡美,純粹是人和人真的不一樣,有些人負重跑了十來里還能扛得動盾又射得了箭,有人則是沒有負重跑個一兩里都能氣喘吁吁站都站不穩。

“魏氏具裝重步不會低于一萬……”呂武需要埋怨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太沒用嗎?竟然只是消耗了魏氏一千左右的重步兵。

還有另外一件事情!

魏絳在“令狐”動用了三千重步兵,打了將近一個月,后面又陣戰了一場,還能帶上兩千重步兵和近兩千普通兵種長途跋涉去辟耳山,足以說明魏氏士兵的質量真心不差了。

事實是什么?魏氏很早之前就癡迷研究人的體力鍛煉,后來又加入了負重訓練來進一步更加耐力,少不得人在生死攸關時刻能爆發出更強的求生欲。有良好的底子,再加上現實逼迫他們必須遠離,事實也證明他們辦到了。

呂武說道:“魏絳選在辟耳山交戰,實為明智。”

這個就要嘮嗑嘮嗑當地的地形了。

那邊在大河邊上,也就是現代的三門峽附近。

當前那邊不但地勢險要,尤其是還有晉國少有的鹽池,同時位處“魏”地與“虞”地中間,多少算是一個交通要道了。

魏絳只要能在當地堅持住,能夠避免敵軍用最快的速度進入“魏”地進行破壞,怎么著都能將秋收干完,擁有更多的糧秣來用于戰爭消耗。

荀會說道:“如我所知,魏絳出兵‘桑田’、‘徦’、‘柏谷’搶收陰氏之糧。”

這事呂武早就知道了,要說被氣得肝疼,還真沒有。

荀會看到呂武仍然一臉平靜,藏起了另外的一些小心思,問道:“元戎往辟耳山,抑或……”

那便是中行吳的戰場,陰氏去湊什么熱鬧?

再則,一旦呂武到場,荀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就該心里有意見了。

說白了就是,誰打下的地方就由誰來收獲戰利品,他們已經付出重大的傷亡代價攻陷“令狐”一地,陰氏去搶食就顯得不地道了。

“我往西,先入‘大荔’,渡河攻‘魏’。”呂武說道。

那么就是計劃不變。

中行吳這邊攻打“魏”地以東的封地,包括晉國的中部、東境其余地方,包括站在魏氏那邊的盟友。

陰氏則是攻打“魏地”以西、以南、以北的區域。

各有各的好處,誰也別去妨礙誰,堅持不住求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是有一張地圖,能夠發現呂武要干的事情是將秦國與晉國這邊無縫相連,取得了“伊洛之戎”的地盤之后,日后“化家為國”也就有了東進山東列國,南下也有了一個出入口。

南下那個出入口對陰氏有點重要,可以入蜀的呀。

到時候呂武當然會奪取“蜀”地,連帶“巴”地也會攻占,達成一個東出能夠攻打山東列國,南下則是能攻略楚國,類似的戰略布局。

呂武率軍離開“令狐”抵達“大荔”開始用兵,抵抗肯定是遭到了抵抗,攻城掠地的速度則是非常快。

從當地魏氏的抵抗力度來判斷,魏絳應該是將各封地的家族軍隊都調去了“魏”地?

一些被俘的魏氏家臣以及附庸貴族,他們證實了呂武的猜測。

呂武并不著急前往攻打“魏”地,弄慢工細活那般以“大荔”為橋頭堡,極盡所能地消滅能夠發現和找到的抵抗力量,分兵前往“高陵”、“涇陽”、“棫林”等屬于魏氏的城邑,一一沒有太大難度攻打下來。

之所以能順利,固然有魏氏收縮兵力的原因,更多的則是陰氏這邊早就準備充分。

當然了,其余地盤打得越是容易,越能說明“魏”地的難啃程度,呂武必須要有這個認知。

某天,呂武率軍來到大河西岸,等待著就要渡河進軍“魏”地,一個不該出現的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