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的宋國處境其實頗為堪憂,一再遭到楚國和鄭國的雙面夾擊,直接導致“商丘”以南的大部分城邑淪陷。
所以,吳軍在“蕪湖”戰勝楚軍的消息傳過來,吳人是什么心情不知道,宋國直接舉國歡慶了。
楚國現在“沫”大敗虧輸了一場,敗給晉國沒什么好丟臉的地方,雙方數十年交戰下來本是互有勝敗,同為霸主國贏一場輸一場太正常不過了。
因此,晉國與楚國在“沫”交戰分出勝負,使得各國感到震動的僅是楚國令尹遭到俘虜,對于勝敗看得比較開。
吳國打贏楚國就有點不一樣了。
宋國與吳國并不直接接壤,然而宋國君臣絕對比晉國君臣更加了解吳國。
不提禮儀制度或狡不狡猾那些玩意,宋國很清楚吳國的實力也就那樣。
吳國依靠的就是不講“武德”來抗衡楚國,尤其是楚國經常只拿出兩三成的力量來應對吳國,少部分時間認真點也就拿出三四成來針對吳國。
楚國只是用二到四成的實力對付吳國還能大部分戰役取得勝利,一旦楚國認真起來會是什么樣的情況?
新一次的“蕪湖”之戰,楚國明顯進行了認真的準備,開打又在極短的時間內輸給了吳國,是不是能側面證明“沫之戰”后的楚國要有點不行了呢?
實力也就是個二流強國的吳國能輕易擊敗南方霸主楚國?宋國也是二流強國來著,感覺楚國變得虛弱肯定想著要反攻的呀。
得到晉國的允許,宋國開始了舉國上下的忙碌。
這一次,宋國不但要承擔起聯軍的糧秣供應,連帶各個諸侯國一旦出現損失,比如兵甲牛馬以及人員傷亡,宋國一樣需要在戰后進行彌補。
士匄在得知宋國將那些條件答應下來,很直接地說道:“宋國之富,出我意料。”
呂武明白士匄是嫉妒了。
說起來又有誰不會嫉妒?宋國明明被楚國摁著打,逮住機會反攻能拿出那么大的底氣,說明以前的庫存不少,近期也賺得挺多的。
二十一國聯軍對楚國的入侵已經展開,盡管晉君姬彪沒有在場,晉國元戎呂武還是很理所當然的擔任聯軍統帥的職位。
這個“統帥”有專門的名頭,叫“伯長”。
伯,霸也。
長,眾家之首。
二十一個國家里面的絕大多數是晉國的小弟,另外幾個則是被裹挾著加入聯軍,哪怕呂武的軍事素質不怎么樣,僅僅因為他是晉國的元戎,不當這個“伯長”又該是誰來當?
對了,后來又增加了一個國家來會盟,變成二十二國在“商丘”搞大型活動了。
呂武將二十二個國家的聯軍分成了三個部分。
以晉軍、莒軍、萊軍、鄅軍、邾軍、薛軍為一路,出“商丘”朝蔡國的方向行軍,擺明了就是要用攻打蔡國來逼迫楚國做出反應。
以鄭軍、滕軍、介軍、杞軍、茅軍、邳軍和鐘離國的軍隊為第二路,選擇從鐘離國借路,威脅楚國東北疆域。
以宋軍、魯軍、齊軍、徐軍、陳軍、衛軍、曹軍、譚軍、紀軍為第三路,他們負責收復宋國的淪陷區域。
對了,楚國攻城掠地之后就會讓公族接手,等于宋國淪陷的城邑已經成為楚國公族的封地,每一個城邑或多或少有駐軍力量,不是溜達一圈就能光復的。
“元戎。”羊舌肸因為趙武沒有歸建的關系,暫時成了新軍的指揮官。
呂武知道羊舌肸是來做什么,搶先說道:“若是有封主不愿出戰,需我多言?”
去尼瑪的!
公族的那幫封主還沒汲取去年在“沫”那邊的教訓嗎?
如果再次有公族封主想當逃兵,呂武不介意收拾一下羊舌肸。
話說,有公族封主要當逃兵,怎么是呂武收拾羊舌肸呢?
沒有太復雜的原因,呂武現在是一把手,下面還有幾位“卿”當屬僚。由羊舌肸來管束那幫公族封主,出事了當然不是呂武直接處置犯事的公族封主,找羊舌肸追責才符合程序。
羊舌肸嚇了一大跳!
不過,真有公族封主不愿意出戰。
他們之前以為就是來隨隨便便走個過場,想著將今年的納賦額度完成,一聽要去蔡國還挺高興,聽說是要勾引楚軍北上就很不快樂了。
公族沉淪多年再一次出場,參加一次“沫之戰”給整得個損失慘重的下場,有一批公族封主重新覺醒了斗志,更多的公族封主被嚇破了膽。
要是讓他們欺負二流以下的諸侯國,自然是樂意并且雀躍的。
跟另一個霸主正面血拼?他們稍微想想就心里犯虛。
羊舌肸充分感覺到了呂武態度上的強硬,咽下之前想說的話,開口保證會約束公族的封主,有點灰溜溜地離開了。
“公族早已不復當年。”士匄是感概,還是幸災樂禍?
晉國算是成也晉文公,衰敗也是晉文公造成。
他依靠“五賢士”開創了屬于晉國的霸業,任命趙衰為“正卿”并且“將”新軍也打開了異姓在晉國掌權的大門。
看看其余的諸侯國,有哪個國家讓異姓那么得權的嗎?并沒有。
大多數國家的非公族,他們想獲得一塊封地都是千難萬難,別說是擔任“卿”或是執政了。
呂武看了一眼士匄,心里想道:“士鞅今年幾歲了來著?”
為什么會想到這個?還不是近些年晉國的權力更替有點頻繁,好些個青年才俊都落得一個英年早逝的結局。
他們早就已經進入蔡國的勢力范圍,摧枯拉朽地攻占了一些“城”和“邑”,拿下的“邦”數量就更多了。
呂武親率的這一路軍,除了莒國像點樣子之外,萊國、鄅國、邾國、薛國這些軍隊加起來估計還沒有一個晉國稍微強點的中等貴族強力。
這些個小國,多的帶來兩千多士兵,少的也就三五百士兵,對于他們來說能出動這些數量的士兵搞遠征已經很不容易了。
現實擺在那里,不是每一諸侯國都有像晉國那么多的貴族,也不是每一名貴族都像晉國貴族保持武備以及糧秣儲存量,兵源素質方面就更不用比了。
對他們這些小國來說,出門的距離越是遙遠,后勤方面的負擔就會越大。
歷史上有過不少一點都不好笑的笑話,比如某個小型諸侯國得到晉國的召喚前往參加會盟,艱難地跋山涉水抵達會盟地點,吃糠咽菜挺到會盟結束,結果沒有余糧來支撐回去路上的消耗,出門三五百人,回去的路上給餓死了一半人。
什么?晉國為什么不提供糧秣給那個小姓諸侯國?也要那個小姓諸侯國開口,他們不說其他人怎么知道,知道了沒有得到求助,主動贈予物資會被當成是在侮辱的!
這是個面子比命重要的年代!尤其是對一些小姓諸侯國來說,他們除了尊嚴之外,真的已經沒什么能夠堅持的了。
呂武在進軍蔡國的路上又增加了兩個盟友,他們是發現晉軍南下被嚇得尿了的頓國和沈國。
事實上,頓國和沈國已經被楚國搞成了傀儡國,控制兩個國家的楚國人一看晉軍的規模,得出無法力抗的結論,選擇了委曲求全。
這種事情在以前那是不可能發生的!誰讓楚國先輸了“沫之戰”,又在“蕪湖”那邊吃了打敗仗,不但列國覺得楚國要衰敗了,連帶一些楚國人也沒有了以前的驕傲。
一個霸主國的衰敗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其實就是大家都覺得這個霸主國不行了,內部也出現了自我懷疑,外部造成某種程度上“墻倒眾人推”的局面,再上演內部形成“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的環境,想不衰敗都不行啊!
為什么趙武不在軍隊?他帶著自己的一幫家臣以及趙氏的一個“師”留在頓國地界,幫著頓君姬霸清洗朝堂,再近一步肅清在頓國的楚人,要還頓國一個朗朗乾坤來著。
真的就叫姬霸,沒惡搞。頓國爵低疆狹,民寡勢弱,上一代頓君還是有些雄心壯志,敢給自己的繼承人取了個“霸”的名。
必須知道一點的是,目前除了周天子之外,其余列國之君不能“呼”姓。
所以,始皇帝功蓋三皇五帝之前,列國稱呼和記載的是“趙政”這個稱呼,史書上之所以稱呼“嬴政”則是因為他成功登頂了。
另外,現在是公元前560年,又不是2021年,姬和霸連起來這種稱呼,沒人會想歪的。
呂武這一路大軍一再表演什么叫摧枯拉朽,搞得一幫公族覺得自己又行了,打起順風仗一再演示什么叫兇殘。
他們逼近蔡國都城“新蔡”之際,也就是距離“新蔡”約三十里,蔡國那邊來人了。
“伯國,蔡無罪也!”這人太委屈了。
呂武和士匄對視了一眼,他們事先已經派出使者前往宣戰,理由是蔡國侵占了晉國新收小弟鄭國的田。
現在,蔡國來人來喊冤枉?這是不給霸主面子啊!
霸主想揍,弱國忍一忍就是了,喊冤枉不但沒半點毛線用,還要挨更毒的打。
所以,蔡國這是何必呢。
不計費的題外話:
看歷史正劇就叫趙政,一些帶著戲(亂)說(編)的劇無一例外在始皇帝還是小孩子沒回國就直接稱呼嬴政。
還有一些明明是漢、隋、唐的皇帝,尼瑪給稱呼皇上,編劇不知道應該稱呼陛下,劇組那么多人沒一個上網查證的嗎?
不過,想到明星存款有一百萬叫窮鬼;娛樂圈普遍學歷低,好像又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