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一年初。
關平下令征召卒伍,房陵子弟紛紛響應,加上第一次招募的房陵子弟,總計兵馬足有三四萬之多。
正所謂三千越甲可吞吳。
三萬房陵子弟,自然大有可為。
與此同時,錢糧也不要錢似的發下去,關平供養士卒,極為豐厚。
轉眼春耕又至,關平也如去年一般,象征性的來田間插了插秧苗,勸農種稻。其實也不用勸,去年秋收大豐收,刺激著百姓們呢。
不需要官府督促,百姓種田樂無邊,一家比一家勤快。
練兵,春耕乃是眼前的頭等大事,而很多事情則是現在看不出來,但未來必然產生深遠影響。
比如說關平設立文學館,以馬射為館主。
關平命令馬勝,研究水泥,改進造紙術。
馬勝這鐵匠自從入了關平的法眼之后,便被關平當做萬能工匠使用,陸續改進了水車,犁,以及織布機,但是面對這水泥,造紙術,卻是一籌莫展,目前沒有任何進展。
反倒是文學館的馬射率領祭酒,博士們,還真將關平給與的拼音,為這個時代的洛陽官話注音,并且創造出了字典,以及課本。
建安十一年六月,關平在太守府大廳內召集了麾下的三大吏,長史馬良,功曹孫乾,主簿伊籍。
待三人坐下之后,關平拿起了岸上的一卷竹簡,起來遞給了馬良。關平笑著說道:“諸位看看,這是文學館館主馬先生寫的一片課本。是關于楚國孫叔敖的故事。”
馬良一聽是老父寫的課本,便認真嚴肅的看了起來。看過之后,只能說通俗易懂。
這竹簡中記載了孫叔敖的故事,但又不完整。這篇故事只記錄了孫叔敖,殺兩頭蛇的故事。
傳聞見到看到兩頭蛇的人必死。
孫叔敖年輕的時候出游,見到了一條兩頭蛇,孫叔敖便把蛇殺死了,回來之后,孫叔敖便哭泣不止。
孫叔敖的母親詢問緣故,孫叔敖便說道:“聽說見兩頭蛇的人必死無疑,我今天見了,恐怕要拋下母親死去了。”
孫母問道:“那兩頭蛇現在在哪?”
孫叔敖回答道:“我怕后來有人再見到兩頭蛇,就把蛇殺了并掩埋了。”
孫母欣慰道:“我聽說暗中幫助別人的必有善報,你一定不會死的。”
這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傳說,這個故事的意義并不是孫叔敖這個人,而是勸人向善。
馬良以前讀過這個故事,但文字卻是晦澀難懂。而這篇課本,卻是通俗易懂,極為適合小孩子學習。
馬良看過之后,將之交給孫乾,伊籍。二人看完之后,也是與馬良一個想法。
“我創辦文學館的目的,乃是為了統一口音,也讓孩童可以更容易啟蒙。今天事情已經辦成,我需要許多人幫助我,在房陵建立學校,教育孩童洛陽口音,啟蒙。但以房陵的讀書識字的人做這份工作是不夠的。還是得從荊州召人,今天召集三位的目的,便是想請三位,若是有認識有志向教書育人的士人,可書信請來房陵,我必以賓客之禮對待。”
關平說道。
所謂賓客之禮,就是供吃住,給祿米。
也就是俗稱的請幫閑。當年劉備在新野請幫閑,還供給官職,一般都是人手一個左將軍從事。
不過關平請的是未來的學校老師,所以不供給官職,但可以考慮在文學館掛一個職位,老師的數量可以不計,多多益善。
托了絹布生意的福,房陵官府每月有額外的一千金入賬,加上去年秋收大豐收,目前房陵郡財政不僅好轉,而且多有空余。
關平便有錢拿出來,做這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事情。
這個時代的諸侯,不管是曹操,孫乾,備備,還是其他雜七雜八的諸侯,都不會有人想要去教書育人。
就算是劉表這樣人,之所以建立學校也更多的是賺個名聲,而且教的也是士人,與庶民無關。
關平則打算有教無類,不管庶民還是士人,只要肯學,一律照單全收。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等財政更進一步好轉,勢力龐大起來的話,就強行下令孩童必須學習,以提高民間識字率。
關平認為這是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未來所帶來的利益絕不是春耕,訓練士卒之類事情能夠媲美的。
春耕,訓練士卒,只是眼前的利益而已。
而其實對于此事情,關平麾下的大吏們其實不怎么贊同的,正所謂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
教書育人也是德,這統一口音,書寫通俗易懂的課本,招募老師,建立學校,這也是建本。
建本當然是要建。
但目前關平所處的階段,乃是進取擴張階段,大吏們偏向于將資源投放在供養士卒身上。
不過此事總歸還是好的,所以大吏們也沒有反對。相反,琢磨著如何寫信給好友宣傳此事,找一些喜歡教書育人的名士,或隱士來房陵。
伊籍心中一動,想到了自己的一幫朋友。
關平召見大吏們便也為此事,既然宣布下去了,自然讓大吏們下去了。伊籍出了大堂后,便回到了主簿辦公房。
與功曹孫乾,長史馬良一樣,主簿也是大吏,辦公房內有一些小吏,負責輔佐伊籍。
因為房陵軍隊與人口迅速擴張,孫乾,馬良事務繁多,經常累成狗。伊籍這個主簿不過掌管文書,所以日常比較清閑。
伊籍回來之后,辦公房內的小吏朝著他行禮,伊籍一一還禮,然后坐在主位上,研墨開始寫信。
分別寫了一封信給徐庶,一封信給諸葛亮。
伊籍寫好了這兩封信之后,下意識的再取出一張絹布打算寫信,但是卻放棄了。
伊籍放下筆,嘆了一口氣,招呼一位小吏說道:“賈先生,還請將這二封書信,寄去襄陽。”
“諾。”這小吏應諾了一聲,轉身下去了。
伊籍出入隆中,與諸葛亮,徐庶,石韜,崔鈞,孟建等人是朋友。當初糜氏酒剛剛出來,劉備讓伊籍等人宣傳。伊籍便也去隆中造訪,剛巧眾人都在,暢飲一番。
只是后來石韜,孟建率領宗族返回北方,此刻已經渺無音訊。崔鈞隱居在山中,做了隱士。
而今還在荊州活動,并且想做一番事業的人,便只有徐庶,諸葛亮。
“不知元直與孔明是否會過來。”伊籍派人送信之后,卻也是心中沒底。
伊籍情知這兩位好朋友非同小可,早就想請二人來共事了,但有顧忌,一是關羽太剛強,怕關羽與徐庶,諸葛亮合不來。
二是關平年歲尚輕,位次尚少,因而被諸葛亮,徐庶輕視。
這份擔心便讓伊籍久久不敢寫信給兩個好朋友。
而現在關平已經坐穩房陵,并蒸蒸日上。伊籍便借故此事,邀請兩個好朋友一起過來,名義上是來做教書先生。
但其實徐庶,諸葛亮來了,伊籍便會舉薦給關平。先做個賓客,出出主意。待關平襲取漢中,便可以出來做官了。
伊籍很不確定兩個好朋友會不會來,因為他們實在太獨特了。
襄陽,隆中。
諸葛亮躬耕在此,但是田畝之事對于諸葛亮來說是個樂趣,是個雅事,諸葛亮只是偶爾為之,真正負責種田的是他的家奴。
此刻乃是炎炎夏日,暑氣旺盛。諸葛亮本躲在草廬之中讀書,不時用鵝毛扇,扇扇風。
忽而黃月英從外走了進來,說道:“夫君,元直先生到了。”
諸葛亮心中一動,笑將將鵝毛扇放下,出了書房迎接徐庶。哪知徐庶甚不客氣,自己就進入書房了。
諸葛亮只得作罷,又坐了回去,徐庶入了書房后,沖著黃月英一禮,然后來到客座上坐下。
黃月英微微一下,轉身下去,不久后,端著兩碗綠豆湯放在諸葛亮,徐庶案幾上。
綠豆湯最是解暑,二人喝了這碗綠豆湯之后,才談起正事。
“孔明可收到伊機伯來信?”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徐庶放下碗筷之后,便直言道。
“元直想去房陵看看?”諸葛亮反問道。
“漢壽侯為人傲慢,怕難以成事。但其子關平卻是禮賢下士,經營房陵蒸蒸日上。我輩勤奮讀書,學得一身本事,終究還是要出來做事的。我打算去看看。”徐庶直言說道。
房陵與襄陽比鄰,雖然道路不通,但漢水航運通暢。消息不斷從房陵傳來,關平之名,在荊州已經很盛。
但正所謂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又恰巧接到伊籍來信,徐庶便想去看看。
“元直先去,我隨后便到。”諸葛亮笑著說道。
“好。”徐庶哈哈大笑,拱手對著諸葛亮一禮,然后人便果然出了書房離開了。
徐庶收拾行囊,帶著家眷前往房陵。諸葛亮說隨后便到,其實并不是立馬跟上,而是繼續等待,等待什么時候念頭通達了,再去房陵。
諸葛亮有些念念不忘劉備。
正如徐庶所說,一身才學豈可荒廢。諸葛亮終究是要出仕的,但如果可以,諸葛亮還是希望可以找一個姓劉的主公。
目前看來關平是可以輔佐的,但終究不是姓劉。
“關家父子北拒曹操,南征荊州,絕非屈居人下之輩。這天下諸侯,無一人是漢室忠臣。大漢四百年,恐怕再難續命。”
諸葛亮甚為惋惜,念頭始終不能通達。
等什么時候想通了,便跟著徐庶的腳步,前去房陵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