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長去哪了

第十七章 丞相府

顧佐對朝廷也進行了整頓,充分利用朝堂的力量。改變主要在于融合,將南吳州和朝堂兩套體制合并,避免有的人忙死,有的人閑死。

南吳州體制撤銷,屠夫擔任吏部侍郎、成山虎擔任兵部侍郎、原道長擔任戶部侍郎、劉玄機擔任刑部侍郎、高長江擔任工部侍郎,李谷生掌匠作監、趙香爐掌常平倉、李十二掌教坊司等等。

這種融合極受朝堂歡迎,政事堂對此表示“欣喜”。

海水靈石的生產煉制一直在源源不斷的進行,南吳州修士的修為實力也在突飛猛進,在破界遷入一年半后,有更多的修士破境,在南吳軍中,這一現象表現得相當明顯。

純粹由金丹組成的應急小隊人數突破五十,且三分之一為金丹后期;各營之中,筑基后期修士的比例也有原來的三分之一提升到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也可以算作資深筑基前期。南吳軍整體作戰實力更進一步。

至德九年正旦來臨之際,朝堂舉辦了歡慶活動,天子和張妃被邀請至東溪南岸的雄妙臺前就坐,他的下首是顧佐和李十二,再往兩邊,左側是文武百官,右側是以懷仙館領銜的各宗長老、執事。

三萬人的大唐小朝廷,顯得分外融洽。

望著臺上的歌舞,天子詢問顧佐:“在此界待了一年多,太師下一步如何行止?是繼續養精蓄銳,還是打回南吳州?”

周圍的大臣和各宗長老們都轉過頭來,關切的等待著顧佐的回答。

顧佐道:“事實證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過去在通道玄都世界過得太安逸了,所以修為進步緩慢,出來之后,大家的修為不停上漲,漲得很快。過去想要邁進一個臺階,通常都在六年以上,多則十余年、二十年,尤其每一個關口,都要為感悟而發愁。如今一年半,大家紛紛破境,說明放眼看諸天是十分必要的。”

頓了頓,道:“因此,將來我們的目標,還是回到東勝神洲去,在我心里,那里應當是我們的家鄉,但要還鄉,也不急于一時,我希望大唐軍隊能夠繼續成長,待全員金丹以后再還鄉,如此方有一定的自保之力。當然在此之前,也不能放松警惕,此界到底如何,有待我們繼續觀察。”

“說句諸位不愿意聽的,要時刻準備著打仗,所謂忘戰必憂啊,別看太平了一年半,說不定哪一天,敵人就來了,到時候,嚇我們一跳!”

在顧佐的講話聲中,一張朝云符在煙火中升上高空,朝云小娘子的笑臉映照于海面,笑容燦爛。

礁盤底部的一塊石頭動了動,開始探出頭來,那是青龜侍郎從半夢半醒中驚覺。他疑惑的抬頭看向了光亮傳來的地方,那是礁盤上方的天空。明明是夜晚,怎么會有朝霞?

他緩緩從海底上浮,探尋水面上紅光閃爍的根由,一直上浮兩百丈,才慢慢露出水面,這下子終于看清了。天上有各種煙花綻放,最顯眼的是那張時不時露出微笑的美人臉,每當這種煙花升起時,都將海面照得一瞬間亮如白晝。

回憶片刻,青龜侍郎才恍然醒悟,拍了拍頭。最近百年來,他睡眠始終不好,每次入睡都睡不沉,睡不踏實,也導致記憶力出了問題。修為到了他這個層次,已經觸及玄龜一族的修行天花板,要么奮勇精進,合道成仙,要么開始走下坡路。

能夠突破天花板的玄龜寥寥無幾,很不幸的是,從目前的跡象表明,自己應當不在其內。

睡又睡不踏實,醒著又頭疼,這種日子相當難受。他知道今后幾百年,自己都將在這種痛苦中煎熬著,最終的命運是成為甲山上的一具骸骨,守護后代子孫。

拍了拍頭,稍稍止住頭疼,青龜侍郎圍著漂浮在海面上的小島開始巡游,早點完成任務,回去向老祖申請一粒大還丹,也好稍解痛楚。

為了避免被島上發現,他很小心的遠離島嶼,又時不時下沉到深海之中,仔細的看著,觀察著島嶼的變化。

一個月后,青龜侍郎認為自己差不多看明白了,便開始返回。返程的途中,被又是疲倦又是清醒的痛苦狀態所折磨,他又睡了一覺,卻依然睡不踏實,只能繼續啟程,回到千里之外的丞相府。

這是深入海底數百丈的巨大山脈,山脈正中的峽谷內,不時有數尺高的大蚌在開開合合,蚌中的夜明珠隨開合之勢不停閃爍,為前行指明方向。

沿路的暗孔中不時有巨龜探出頭來,那是丞相府的宿衛,見來者是青龜侍郎,又相繼縮了回去。

峽谷中前行多時,眼前出現一座山丘,前后通透,左右共四個門,實則便是一個巨大的龜殼。

入口處掛著面藍底橫匾,上書“丞相府”。

進了丞相府,在門口的水草墊子上慢慢等候,小龜前來稟告,說老祖宗打了個盹,請青龜侍郎稍待片刻。

青龜侍郎點了點頭,道:“不妨事,等著就好了。”

這一等又是三天,青龜侍郎迷迷瞪瞪中被龜內侍喚醒:“侍郎,老祖已經醒了。”

于是頭痛欲裂的青龜侍郎勉力振作精神,入內參見。里面一只大龜已經化為人形,戴著官帽坐在椅中。

“老祖讓查的飛來島嶼一事,孫孫已經看了個大概,特來報與老祖知曉。”

“乖孫倒是利索,原以為還要過些時候才能回來……且不忙說,待白尚書來了再說。我已經傳他過來議事了。”

這二位便在堂上閉目等待,三天之后,一只白頭大龜姍姍來遲,同樣化為人形就坐,只是背上還背著個甲殼。

議事重新開始。

青龜侍郎將奉命查看飛來島嶼的所見所聞講述一番,然后道:“這飛來島不知從何而來,未見高修者,多為金丹、元嬰之流。”

白頭龜尚書問:“總計多少人?多少是會道法的?”

青龜侍郎道:“島上約有數萬之眾,據我所見,修出元嬰者十余人,金丹者近百,唯修士不少,恐有近萬之多。”

白頭龜尚書道:“不知是哪位上仙的部眾?”

青龜侍郎搖頭:“這卻不知。”

白頭龜尚書道:“擅入我東海甲山,按例應當驅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