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世祖

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

第140章崇政殿聽政2第140章崇政殿聽政2←→:最新網址:

今夜崇政殿中的面陳機要,這算是此番還朝后,劉承祐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大漢的中樞重臣們,雖然比較玄,但明顯感覺得到,馮道、郭威等臣,比起過往,有些變化,更加恭順了。

不是說前些年,這些臣僚不夠恭敬,只是在恭敬的面孔下,少不了一些異樣的心思。過去,劉承祐有種感覺,他是一個人,大展權謀,拖動著漏風滲雨的大漢朝,向前發展進步。臣僚們雖然沒有怎么拖后腿,但和劉承祐,終究不是真正的一條心。

但眼下,殿中的臣僚們,明顯開始真正為大漢朝廷,為他們的君主,為百年基業、千秋功績而盡力用心。雖然這是種玄而又玄的東西,但劉承祐似乎感受到了那份“誠意”。

就拿郭威來說,雖掌樞密,但以前,都是劉承祐動一下,他應一下,劉承祐進一步,他退一步。此事他提出的樞密之議,明顯透著一個積極,為國家重復“大一統”而進取。

感受到這些,劉承祐表情不自覺地舒展了些,唇角洋溢著少許喜色。

“關中如今是什么情況?蜀軍動向如何?”劉承祐再問道。

此番答話的,是樞密副使鄭仁誨,只見其起身,躬身一禮,稟道:“陛下,開春以來,蜀軍兩路約五萬進宮關中。蜀主以禁帥李廷珪為北面招討使,降臣何重建副之,率軍三萬五千出鳳州,攻打鳳翔。又以雄武軍節度使韓保貞率軍一萬五千步騎出秦州,攻我隴州,欲從側翼威脅鳳翔安全!

據軍情司所探,此番動兵,是蜀樞密使王昭遠力主,為應對此戰,蜀中前后征召了近十萬民夫,調集了大量糧食輜重!”

聞報,劉承祐眉頭頓時凝起,說道:“難怪,我朝都與南唐罷戰議和,蜀軍仍未撤兵。前期如此投入,蜀軍胃口就么大當真欲一口吞下我鳳翔、京兆,席卷關右?”

“聽聞那蜀臣王昭遠,乃蜀主孟昶伴讀,善辯,深受蜀主信任,委以軍事。王昭遠自比諸葛,賓客飲宴,常夸口北伐。此次蜀軍出擊,直逼我關城,因我朝用事于東南,而短于西南,受其所迫而處下風。

因前線戰況,蜀主對王昭遠頗為褒獎。據成都朝廷及漢中、蜀地的刺探情況,蜀廷似有增派兵馬的意向!”

“朕前番便聽過此人!非朕小覷天下英雄,只是什么阿貓阿狗,也敢自比武侯了?”劉承祐不禁嗤笑,冷冷道:“縱使其武侯再生,我朝又豈弱于曹魏?”

“陛下所言甚是!”鄭仁誨說道:“如消息無誤,那王昭遠不過一幸臣,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雖然滔滔不絕,暢談兵書,實紙上談兵,既無馭兵經驗,又無治政之能。口出狂言,亦不過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罷了!”

走到依舊高高掛起的輿圖前,劉承祐登上梯橋,湊近研究了一下,說道:“蜀軍動向,與國朝初年,其入侵關中,幾無二樣啊!時下交鋒第一線,情況如何?”

鄭仁誨上前,介紹道:“李廷帥其主力,兵進陳倉,攻散關,鳳翔節度趙暉聚牙兵守之,保大節度藥元福率鄜、邠之軍,守散關,以渭水相隔,稍抑掎角之效。秦、鳳不在,少秦嶺之險峻,故總體而言,鳳翔一線,我朝處于劣勢。但有趙、藥二公,率師據守,暫時無虞,蜀軍再未取得進一步戰果。

永興軍節度宋延渥,固守京兆,以防蜀軍偏師偷襲。隴州,有彰義軍節度史匡懿率軍南下,阻韓保貞于隴州!”

“還是太被動了!”劉承祐盯著輿圖看了許久,對于關中局勢表示看法:“陳倉、隴州,兩地倘有一失,則局面定然崩壞。若蜀軍再打得聰明些,遣一支勁旅,繞襲關中腹地,以破襲為主,那么縱使無失,,形勢也必定惡化!關中各州,本就殘破,諸州安定不過數年,還經不起兵燹侵害!”

“增兵!關中需要增兵!”劉承祐嚴肅道。

“陛下!”這個時候,郭威主動開口了:“增兵乃必然,不過以臣之見,朝廷不必大舉西進!”

“哦?”劉承祐看向郭威:“郭卿有何想法?說說看!”

聞問,郭威露出一抹老謀深算的笑容,述來:“一者,征淮以來,國用不足,軍民疲敝,亟待休整,不宜大動兵!二者,若是動靜大了,只恐驚跑了蜀軍!”

聽郭威這么說,劉承祐來了興趣,若有所思道:“郭卿,似乎對北犯的蜀軍,有所圖謀?”

“陛下英明!”郭威淡淡一笑,說道:“陛下宏圖雄略,志在天下,竊據川地的孟蜀,早晚要解決。孟氏借兩川之險,割據西南,如欲攻之,必受險阻。

而今蜀軍主動出擊,與我朝交戰于渭河,若能效乾祐初年那般,再對孟蜀軍力、民力進行一番打擊。今朝滅其一分,異日滅蜀,阻礙則少十分。

且拖得越久,對孟蜀國力的消耗則越大。只需采取守勢,給其以希望,吊其胃口,將戰事時間拉長。蜀軍北來,兵馬數萬,役夫十萬,其所需錢糧,少有坦途,都需走棧道,翻山越嶺而來......”

“臣建議,陛下只需遣少量精銳西進,鞏固西防,再派一支水師入渭水,保證隴、鳳不失,即可!”郭威道明其想法。

“郭卿,這是謀國之言啊!”聽完其進言,劉承祐不由朝郭威投以訝異的目光。

想了想,劉承祐問:“若蜀軍見無利可圖,直接撤去呢?”

“那么西患暫消,陛下正可全心于國內,調理內政,積攢國力!”郭威眼神仍舊平靜:“只需一年半載,便是我朝,重啟西征戰略,復奪秦、鳳,乃至兵進漢中!”

“郭卿,考慮周全!”劉承祐看向其他臣僚,問道:“諸公,以為如何?”

皇帝都這般說了,群臣自然沒有異議。劉承祐則直接吩咐著:“調兵之事,由樞密處置!不過,若遣水師,西進入渭,便由向訓,親自率軍去一趟!”

“是!”

“定難軍李家,近來可有異動?”劉承祐又問。

“李彝殷與延州高允權兩方,因一批戰馬,又起爭端。得知淮南戰事結束,各自撤軍,同時向朝廷上表,指謫對方不是!”聞問,馮道主動進言。

西北地區,定難軍李彝殷與彰武軍高允權之間,結下的梁子,幾乎人人可知。幾乎每年都要爆發沖突,李彝殷示弱,高允權則背靠北漢朝廷,雙方明爭暗斗,即便東京朝廷,都已然習慣了。

而在這種情況下,北漢有事之時,定難軍但有異動,最后都會演變成與高允權之間的“沖突”。此番,也一樣,這大抵也是李彝殷小心謹慎之處,不管如何,從未與北漢發生正面沖突。

只是這種暗地里的動作,顯得小家子氣,也讓劉承祐很是厭惡。

“這些年,李彝殷是表面恭順,暗地里,著實是躁動不安吶!”劉承祐不由譏笑道。

見天子有慍怒之狀,魏仁浦不由勸道:“定難軍背靠戈壁,依峙草原,累有數十載,遠在西北,已然成勢,非一般節度。請陛下息怒,暫忍其行為,待國富軍振,另覓良機,遣一良將,自可消除其威脅!”

聞諫,劉承祐只挑了下眉頭,看向馮道,吩咐道:“分別派使節前往延州、夏州,調解爭端。朝廷,就先做個仲裁者!“

“是!”馮道應命。

“另外!”劉承祐又補充道:“武德司王景崇,于戰時抓到了一名南唐所遣信使,攜其國書,邀請李彝殷起兵作亂于西北。去夏州的使者,將信使與國書帶上,替南唐轉交給李彝殷,看他處置!”

最新網址:←→新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