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慕鴻的惡名,再次傳遍大江南北,這一次還帶上了個張叔夜。
遠在羊宜咩城的楊霖,聽著手下繪聲繪色地講述他倆被罵的多慘,拍著大腿樂不可支。
“張叔夜算是命不好,沾染上殷慕鴻,還得挨幾年的罵,希望他能挺過這幾年。要改變民間和士林口風,非得等我的新政圓滿了才行。到時候,天下處處是贊歌,哪還有人這么不開眼。”
旁邊的呂望,眼里閃過一絲厭惡,道:“少宰,為什么不堵上這些鳥人的嘴,明明是我們為國為民奔走操勞,反倒讓他們成了剛正不阿的受害人一般。就好似我們放著汴梁無邊的富貴不享,南征北戰、踏遍大宋,就是為了迫害他們一樣。屬下有時候,真是咽不下這口氣!”
楊霖哂笑一聲,道:“我自認臉皮不薄,但是跟他們比,還差的遠呢。有什么好咽不下氣的,在我看來,他們就如同女真韃子是一樣的。左右不過是慢慢鏟除,我們做這一切,又不是為了他們的評論。滿天下搖著筆桿子的所謂文人墨客這么多,有幾人配評論我楊霖,不知所云的東西而已。”
其實如今的士林,已經不再是一邊倒的謾罵了,殷慕鴻早期在學院內大造聲勢,如今已經見到了收效。
蔡京搞出一個學院制,幾乎是將入學的門檻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很多寒門士子得以讀書認字。
這些人并沒有什么門第和宗族,認識問題也不會從宗族利益出發,他們只相信眼前看到的,耳朵里聽到的。
楊霖的功績,無須夸張,已經很夸張了。他在士林的聲望,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有的人敬他如神明,有的人恨之如仇寇。
伸了個懶腰,楊霖心情十分舒暢,自從到了大理,和在汴梁是完全兩個世界。
這里朝氣蓬勃,新政如火如荼,事情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
“大理,乃是我的福地。”楊霖喜滋滋地說道。
這時候,一陣窸窸窣窣的腳步聲,段妙貞端著一杯個托盤進來,上面擺著三杯熱茶。
陸謙和呂望趕緊告罪,接了過來,段妙貞臉色紅紅的,剛才聽到楊霖說大理是他的福地,芳心中自然而然以為說的是自己。
她站在楊霖身邊,聽著他們討論新政,不一會陸謙和呂望對視一眼,齊齊退了出去。
段妙貞這才上前,道:“霖郎,過幾天就是我們大理的祀典,今年還辦么?”
楊霖一聽,來了興趣,問道:“什么祀典?”
“祀典是向佛陀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大典。”段妙貞帶著一絲笑意,融融地說道:“人家小時候,經常參加呢。”
大理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在這里的歷代統治者,都頗為重視農耕。他們大力興修水利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使大理的農業與中原地區水平基本相當。號稱是“地廣人庶,器械精良”。
有宋人曾經稱贊道“灌溉之利達于云南之野、禾麻蔽野、溉田千頃”。
再加上大理人幾乎全部信佛,所以這個祀典也是歷年的大節日,楊霖沉吟片刻道:“辦!既然是約定俗成的習俗,便沒有道理抑制。”
他輕輕一伸手,拍了拍大腿,段妙貞紅著臉坐了上來。
楊霖心里暗道,大理這地方有烏蠻三十六部,一直是靠首領和土司管轄,不如趁著他們都信佛,將這些族人融合漢化。
不然的話,三十六部雖然都叫烏蠻,但是畢竟不是同族,很難真正融入到中原。
“今年誰來主持這祀典呢?”
段妙貞抬頭看向楊霖,好像有些興趣的樣子,楊霖輕輕拍著她的臉頰,笑道:“你可不行,你們段家殺戮太重,尤其是你爹,已經成了烏蠻公敵了。”
段妙貞芳心一黯,自己情郎說的分毫不差,爹爹他幾乎把烏蠻的三十六部挨個殺了一遍。
當初段正淳看似是泄憤,實則是明哲保身,讓宋帝對他完全放心。如此一來,陰差陽錯幫了楊霖的大忙,很多時候一場屠殺都是社會變革前最好的藥引子。
要是沒有段正淳將大理血洗一遍,光是這些土司老爺,就是個千古難題。歷史上,直到滿清初年,康麻子利用吳三桂造反的契機,把云貴屠戮一空,才勉強算是解決掉土司的問題。
得找個合適的人,來主持這祀典,然后讓這祀典,成為大理內附漢化的開始。
楊霖輕輕摩挲著手里的美人,陷入了沉思...
交趾李朝境內,突然開始了一場征兵,讓整個朝廷都為之震動。
蘭英皇后幾次派人,召見太子李陽煥,都被置之不理。
李陽煥手里有了錢,再加上他本來就控制著許多的衙門,讓他的征兵很快就付諸行動。
太子唯一欠缺的,就是兵權,一旦他有了兵權,憑他那囂張跋扈的性子,怎么可能繼續隱忍。
蘭英皇后連續幾天茶飯不思,日漸消瘦,東宮就像是懸在她們頭頂的一把利刃。
老皇帝依舊沒有蘇醒的跡象,每日里都是靠著昂貴的藥物吊命,不知道什么時候就一命嗚呼了。
蘭英皇后從皇帝的寢宮出來,臉上愁容更盛,蹙眉回到自己的殿內。
“娘娘,陛下他還沒有起色么?”詩曼緊張地問道,外面的局勢動蕩,身為蘭英皇后的心腹,她也是十分心焦。
“唉。”蘭英皇后嘆了口氣,素手扶著額頭,輕輕晃動腦袋。
“一定是那些宋人,他們在娘娘這里沒得到想要的答復,轉而去找太子了!”蘭英皇后心中有些后悔,早知道答應那些宋人了,不過是和宋兵打一仗,他們經常興兵侵犯大宋,而且每次都賺的盆滿缽滿。
現在說什么也晚了,當天夜里宋人開出的條件,肯定都歸了太子了。
詩曼上前,剛想開口勸慰,這時候一個女侍衛進來,在她耳邊附耳說道...
詩曼眼色一亮,揮手讓侍衛退下,然后道:“娘娘,又來了一批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