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3開始

第五百七十九章 我真是來抄底的

陳可新,33歲,目前是位優秀導演,明年才會晉升到一流。

年輕的時候很喜慶,矮矮圓圓,毫無攻擊性。其實性子靈活,對風向非常敏感,是個精明的生意人。

他沒聽說過對方,對這次邀請莫名其妙,但銀都牽的線,怕是背景不淺。

“久仰久仰!《雙城故事》《金枝玉葉》,百看不厭。”

“過獎,許先生也是電影人?”

“對,在內地做過幾部。陳導演最近有新片么?”

“有一部在做,明年初會上映。”

沒營養的聊了幾句,許非道:“很多人用文藝片和商業片區分電影,倒是沒錯,但多數導演還是想二者兼備。

能做到的不多,我覺得陳導演是其中之一。我手里有個劇本,不知你有沒有興趣?”

他推過本子,陳可新看看前面的梗概,神色古怪道:“這是,這是內地電影?”

“不,我想做成合拍片,97上映。”

陳可新明白了,下意識想拒絕,但嘴上還得客套,“我要先看一下。”

“可以,希望能有個好消息。”

簡單坐了一會,對方告辭。

“老板,換新茶!”

服務生過來端走茶壺,又新沏了一壺,新換個杯子。許非給自己倒上,小口抿著,約莫十幾分鐘后,門又開了。

亦正亦邪亦滑稽,亦狂亦俠亦溫文。一張普通的面孔背后,似乎藏著無數的角色與精彩。

此人一進來,引起不小騷動,食客過去簽名拍照。他沖這邊抱歉示意,忙活完才過來。

“梁先生,請坐請坐。”

許非給倒茶,對方真捧起喝了一口,然后啪的一摔,霸氣外露:

“誰贊成?誰反對?”

啊呸!

此人正是梁佳輝,今年有部《慈禧秘密生活》上映——哎看這書多好,隨手推片。

他跟陳可新一樣莫名其妙,聊了幾句,許非也遞過一份劇本。

97年誕生了大批獻禮片,他演過一部《沖上九重天》,一個為祖國航天事業奮斗的科研工作者,毫無違和感。

這會一聊,明白見面目的,不過有些擔心。

“許先生,我沒嘗試過這類作品,風格上可能不太符合。”

“不用擔心,我們走商業路線,會盡量調和。”

“別的演員有誰?”

“目前定的只有葛尤,我還準備邀請鞏麗、張蔓玉、姜聞。”

許非對他就坦誠很多,梁佳輝一聽這陣容,大手筆啊,內地頂尖的幾個全在。

思量片刻,也說看看劇本。

“老板,換新茶。”

店內已在低聲議論,這位靚仔是誰啊?又靚又有氣勢,哪來的大人物。

茶換三壺,第三位客人也到了。

“許生,哇,終睇見大粒佬!”

“什么鬼話?你這叫粵語?”

“粵語嘍,他們都信的。”

來人普普通通,相貌無奇,說了幾句忽然嚴肅,“許總,有什么指示?”

這人姓宋,天下員工,早早跟著許非。隆達在香港開了家影視公司,運作一番,讓他過去做老總。

腦筋靈活,忠心耿耿,語言也有天賦。

“陳可新。”

許非提了個名字。

“1991年,曾志偉和鐘珍出資,陳可新以導演費參股,三人創立了‘電影人制作公司’,英文縮寫叫UFO。

目前拍的電影叫《嫲嫲·帆帆》,投資不小,文藝片,我估計票房會撲。”

“撲了會怎樣?”

“UFO體量很小,一部電影慘敗就可能倒閉。陳可新去年的《金枝玉葉》大賣,嘉禾一直想讓他拍續集,他沒有答應。

如果《嫲嫲·帆帆》撲街,很可能拍這個彌補。

另外他手里還有個劇本叫《甜蜜蜜》,一直在找投資。”

“呵,可以啊,沒白混。”

“都是許總教得好!”

“知道我派你來做什么么?”

“沒忘,我們要加強香港電影人的精神文明建設!”

“那是長遠目標,短期是抄底。不過要先打響公司名號,就從《甜蜜蜜》開始。”

許非頓了頓,一件件叮囑:

“曾志偉跟嘉禾關系好,這部片最后還是要落到嘉禾頭上。你提前聯系陳可新,不用全部投資,參與就好。”

“《古惑仔》知道么?”

“知道!”

“想辦法參與進去,也不用全部投資。不出意外,明年公司便會小有名氣,我把合拍片交給你,跟天下合作。”

宋經理不太理解,問:“許總,為什么要如此費勁呢?”

“香港電影輝煌了快二十年,現在外片進來、97回歸、市場飽和、觀眾審美疲勞,也該到頭了。我預計幾年后,影市會大幅下滑。

而回歸后,內地必然加強跟香港合作,定有大批影人北上。

香港電影技術很好,但缺點也很嚴重。與其讓他們攪渾水,不如我們先承包魚塘。從現在起,你隨時跟我聯絡,匯報影市消息。

我再給你些劇本,拍成電影,發行找銀都幫忙。”

“明白!”

“多招技術人才,收攏一批聽話的,歸化一批中立的,再招一批不聽話的,留著殺雞儆猴。”

“明白!”

“香港影市衰落,就交給我們領頭。電影人北上,就由我們做典范。你心里再有個數,哪些人是好的,哪些是爛的。”

“最終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宋經理接道。

“呵呵,能做到么?”

“保證完任務!”

宋經理熱血沸騰。

“喝茶,喝茶。”

許非又給倒了一杯。

送走對方,他結了賬,晃晃悠悠的走到街邊,真是車水馬龍,繁榮鼎盛。10月的陽光依舊刺眼,溫暖遠超北方。

今年他貌似悠閑,其實做了很多事,宋經理便是其中之一。真以為他來香港為了《太極宗師》,那還不夠格。

話說97后,香港影視人陸續北上。

跟臺灣影視人一樣,都帶來了發達的娛樂經驗,卻借助政策關照各種坑人。

因為內地飛速發展,大量資本入圈,浮躁虛假,赤果果的寫著:“人傻,錢多,歡迎來坑!”

比如,2004年合拍片規定:內地主要演員的比例不得少于影片主要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香港男星比較有號召力,男主通常是香港人。按照規定,女主得是內地人。導致連續多年,金像獎影后都是大陸女演員。

于是開始鬧事,吳思遠就說過:

“現在香港演員快死光了,為什么?都是合拍片條例。

如果用了香港的男演員,就必須用內地的女演員,那能用大牌當然用大牌。年輕人沒機會,女的也沒有了,現在香港沒有女明星啊,男明星也老了,后繼無人。”

王祖藍也說過:“想爭取多一些香港人的名額,他們就說不可以,名額滿了。因為這個政策,有時就影響香港演藝人的工作機會。”

你們青黃不接,關我們屁事啊?

拿內地的頂級演員配他們的二流演員,拿內地的大筆資金養香港的制作團隊,末了還在這兒逼逼。

恰飯沒態度,得教育。

當然了,在2019年政府發了新規:香港人士參與內地電影制作,不再作數量限制。

(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