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暴君

第三百三十一章 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

鄭芝龍斜了鄭芝鳳一眼,嘰笑道:“別當我不知道你怎么想的,不就是借著去打劉香的機會先停了這捕鯨的事兒么?”

見鄭芝鳳還想開口,鄭芝龍卻是一揮手,把鄭芝鳳的話給噎了回去:“你當今上是那么好糊弄的?只怕今兒個咱們敢用這種借口,明兒個就該有人來把咱們兄弟鎖拿進京了。

別說什么再跑到海上當海盜一類的屁話,如今天子施政雖然說殘暴了些,可是對那些泥腿子卻是極好的,又有誰愿意再跟著咱們去海上搏命?”

想了想,鄭芝龍又接著道:“行了,別想那些有的沒的,你還是好生的讀你的兵書,安心的準備科舉的事兒,到時候咱鄭家也算是出了個讀書人。”

鄭芝鳳應了,卻又不甘心的道:“那李吖子……”

聽鄭芝鳳提到李吖子,鄭芝龍的臉色就是一黑。

那小娘皮未免太不知好歹了一些,仗著自己對她高看一眼就有些肆無忌憚的意思,對于自己幾次暗示都是打著哈哈繞了過去。

可是自己現在也沒辦法對她用強的。

別的不說,大明律可是在這兒擺著呢。更何況許顯純許提督明顯也是對這小娘皮高看一眼,這小娘們兒手下可是有的錦衣衛坐探的。

萬一自己用強的,被錦衣衛的人給報了上去,到時候自己還是回去當海盜算了。

心情極度不爽的鄭芝龍瞪了鄭芝鳳一眼,隨即罵罵咧咧的帶著鄭芝鳳一起出海去捕鯨去了。

鄭芝龍頭疼不爽,遠在京城的崇禎皇帝現在的心情可就爽的很了。

崇禎二年,沒說的,再來一次恩科。

而且由于崇禎元年一整年還有崇禎二年的京察把官場上砍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的,這官員的需求量就大了起來。

可是大明朝有多少人?又有多少讀書人?難不成還能缺少了想要當官的?

所以對于官員被砍了之后缺口過大的問題早有心理準備的崇禎皇帝早在崇禎元年的時候就已經放出了風聲,打算在崇禎二年的時候再來一次恩科。

而且這一次的恩科比之崇禎元年錄取的人數更多了一些。

當然,多的人數完全就是在明律、明算、格物科三個分類上面,主要研究八股文章的進士科還是只要三百就夠了。

而恩科將開的消息在京中一傳出來,立即就引發了一場震動。

本來大家都認為今年把官員殺掉這么一大批之后,恩科錄取的進士科人數怎么著也得多點兒。

可是誰也沒想到居然還是只有區區的三百之數。

沒事兒就喜歡微服出宮浪一圈的崇禎皇帝這一次不光自己出來了,連周皇后和大明長公主朱靖雪都給一起帶了出來。

跟后世辮子戲之中那個腦殘一般的“千古一帝”麻子哥不一樣,崇禎皇帝微服之時向來是不穿明黃色衣服的。

都他娘的說了不許民間穿黃色衣服了,結果你丫自己穿著明黃色的滿大街的浪,你他娘的這是掩耳盜鈴呢還是掩耳盜鈴呢。

尤其是那些個小娘們兒還一個個的前仆后繼的往麻子哥身上湊。

如果不是猜出來這一身衣服的含義,就憑著滿臉坑的麻子哥還想讓那些個小娘皮看上眼?

或者后世的那些個腦袋里面能養魚的編劇們認為沒問題,但是崇禎皇帝覺得不太可能。

崇禎皇帝一襲白衫,看起來倒是像個讀書人一般。

只是一身富家公子的打扮再加上身邊圍著一群看上去就不是什么善茬的的護衛或者說狗腿子打扮的人,讓整個酒樓之中的人沒有人愿意留著崇禎皇帝附近。

而崇禎皇帝也樂得如此。

微服出宮是放松來了,帶著老婆孩子一起出來玩玩,又不是什么體察民情一類的,何必非得搞的一副無比親民的樣子。

懷抱著對什么都好奇,見什么都想抓的長公主,崇禎皇帝心中既是一陣陣的高興,又是一陣陣的失落。

別管明朝的皇帝在后世的影視劇中是個什么樣子,實際上大明的皇帝還真就沒有長的丑的。

就算是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長的丑了點兒,可是這十幾代的基因改良下來,就算是當初再怎么丑的基因,現在也早被改良的美美的了。

甚至于崇禎皇帝認為自己就憑著這一副好皮囊在后世當個鴨的話,都能引起天下間富婆們的追捧。

完全有小白臉潛質的崇禎皇帝和經過數十道篩選關卡才挑出來的周皇后生出來的大明長公主朱靖雪又怎么可能會丑。

這才幾個月的時間,已經明顯能看出來是個美人胚子了。

除非以后長歪了。

等到菜上得齊了之后,崇禎皇帝先用勺子盛了一點兒蛋羹喂給長公主,接著又對周皇后道:“夫人也嘗嘗這家店的菜,確實不錯。”

周皇后卻擔憂的道:“寧德還小,您這么喂她吃東西不好罷?”

崇禎皇帝征了一征,糾結的道:“應該沒事兒,這都幾個月大了,眼看再大些就該學著走路了,也可以吃點兒東西了。尤其是這蛋羹,是這家店的廚子精心弄的,放心就是。”

眼見崇禎皇帝難得的有副好心情,周皇后也不再勸,只是盡情的嘗起了桌子上的美食。

吃了幾樣菜之后,周皇后就把筷子放下,轉而對崇禎皇帝道:“官人,史書上說始皇帝每天要看三百多斤的奏章,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哩?”

崇禎皇帝知道這是周皇后又變著法的來勸自己勤政一些,別沒事兒總出來浪。

想了想,崇禎皇帝開口道:“夫人知道秦時的奏章是用什么做的罷?”

周皇后道:“竹簡啊。”

崇禎皇帝笑道:“不錯,正是竹簡。可是一份竹簡上面能有多少字?現在一張紙上面又能有多少字?若是換成三百斤的紙質奏章,你看他始皇帝還能不能一天處理三百斤。”

由于崇禎皇帝根本就沒有避諱著旁邊的人,說話的聲音也就大了些,卻正好引得旁邊桌子上的一人開口應道:“這位公子所言極是,若是三百斤的竹簡,雖然處理起來極慢,卻怎么著也要比三百斤的紙少得多了。”

崇禎皇帝見有人附合,心中更是得意,正了正抱著寧德的姿勢后,便沖著周皇后挑眉一笑。

周皇后也是好笑不已。

這皇帝哪里都好,就是性子總像個小孩子一般,好置氣,另外就是總好殺人。

只是引發了興頭的崇禎皇帝卻關不住話匣子了,接著道:“要不然怎么說我華夏先民聰明呢。就光說這紙吧。

這紙當真是個好東西。光是這種在紙上書寫記錄,就比那些靠羊皮記錄的蠻子強得多了。”

旁邊桌子上的那個讀書人笑了一聲后接著道:“公子所言極是。現在那些西夷的造紙水平,大概也就是與故宋之時相當,更不要提我朝了。”

崇禎笑道:“他們最好還是用羊皮,這樣兒最好。我華夏先民之術,豈可輕易讓蠻子學了去。”

搭話的讀書人聞言,卻是反對道:“公子這話,鄙人可就不敢茍同了。

正所謂夷狄入華夏則華夏之,蠻子們仰慕我華夏文,正是傳播圣人教化之機,如何要敝帚自珍?”

崇禎皇帝卻是啞然失笑,又他娘的一個讀書讀傻了的蠢蛋。

你他娘的大方,人家誰跟你大方了?什么玩意不封鎖你?這樣兒的蠢蛋,最好能讓他穿越到后世看看就知道大方的后果,要不然整天就會想著什么傳播圣人教化。

教化你妹。

崇禎皇帝懶得理會這種越理他就會越來勁的傻蛋,搖頭一笑,對著那讀書人道:“這位兄臺說的是,是小可鄙薄了。”

那讀書人見崇禎皇帝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頓時就覺得自己面子被人掃了,向崇禎皇帝拱拱手后,問道:“宋應星,不知兄臺高姓大名?”

你他娘的跟后世四九城的那些頑主們一樣茬架之前先盤盤道呢這是。

被這個宋應星逗的想笑的崇禎皇帝干脆拱手道:“小可姓朱,朱曉松。”

不對啊,宋應星?這名字怎么這么耳熟呢?是哪個大牛來著?

只是不待崇禎皇帝想起來這個宋應星到底是何方神圣,宋應星就已經拱手道:“小可見朱公子方才發笑,可是小可哪里說的不對么?”

崇禎皇帝笑道:“敢問沈金臺,入夷則夷入夏則夏這句話出自于何處?”

宋應星臉色當即就變了。

不管是孔子還是孟子,其實哪個子都沒有說過這句話。

而這句話真正的出處,是效力于蒙元的偽儒許衡為論述蒙元政權的合法性而發明的。

其核心論述即“擁有華夏這片土地延用華夏制度”的“無論是否具有華夏民族血統”都承認它的合法性。

崇禎皇帝這一句出自于何處,對于這宋應星

№Ⅰ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Ⅰ

來說,根本就是打蛇打七寸,直接就說明了這句話他本身就他娘的不合法!

雖然說開國的太祖洪武皇帝是認可了元朝的合法性的,可是實際上,誰也沒把這種認可當回事兒。

真要當回事兒的話,成祖永樂皇帝五征蒙古算怎么一回事兒?

說白了,還不是看上了人家的地盤夠大,想要再都搶回來——所謂認可他的合法性,是老子看上了他的地盤,所以要“自古以來”。

而當今天子登基之后,已經不止一次的有偽元這個詞流傳了出來——丫的擺明了就沒把太祖洪武皇帝的什么說法當回事兒。

崇禎皇帝見這宋應星臉色變了,便接著道:“子曰: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

孟子曰:臣聞用夏變夷,未聞變于夷者也。

小可以為,蠻夷者,人面而獸心,弱則卑服,強必寇盜,不可與人同論之也。”

宋應星怔了怔,卻又拱手道:“此時不正是需要宣揚圣人教化之機?孟子亦有用夏變夷之說。”

崇禎皇帝卻冷笑道:“永樂十年六月,遼東建州衛指揮僉事李顯忠奏:塔溫新附人民缺食乞娠貸之。

成祖永樂皇帝答曰:薄海內外,皆吾赤子,遠人歸化,尤宜存恤。其即遺人發粟娠之,毋令失所;

永樂十年

正統五年,建州左衛凡察等遷來蘇子河流域“家口糧食艱難”,朝廷除令總兵官安插其與李滿住居住外,又令遼東鎮守總兵官“給糧接濟”;

正統九年,建州衛都督僉事李滿住奏其衛從它地遷回的二百二十余口人“甚是饑窘,乞加娠恤”。

英宗皇帝即令戶部大臣“速令遼東都司一量撥糧米接濟”;

明萬歷四十五年,即老奴反叛兩年之后,因“上年水災,胡地尤甚,饑寒已極,老弱填壑。奴酋令去覓食……群胡逐日出來”,朝廷仍及時給予娠濟。

我大明四夷諸蕃,以建奴所被為最厚。然而在萬歷四十六年,老奴努爾哈赤又是如何起兵舉事的?”

被崇禎皇帝說的一愣一愣的宋應星感覺有點兒懵逼。

老奴起事這事兒,整個大明就沒有不知道的。但是大部分人都知道老奴是以七大恨起的事,卻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七大恨到底是哪七大恨。

崇禎皇帝望著這宋應星懵逼的模樣,心中卻是涌起了無盡的悲哀之感。

太他娘的扯蛋了,大明朝養士三百年怎么就養出來這么些貨色?不是水太涼就是狗屁的夷狄入中國什么的。

就連這個自己知道名字的大牛也是這般的想法?

打定主義要把這宋應星從錯誤路線上拉回來的崇禎皇帝冷笑一聲后接著道:“七大恨甚么的,回頭你自己去了解罷。其中究竟幾分真幾分假,你也盡管去求證。

只是小可想要說的是,如此優待之下,還稱不上是教化?比之朝鮮,建奴之所得不厚?

朝鮮的宣祖大王是怎么說的?

中國父母也,我國與日本同是外國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則我國孝子也,日本賊子也。

如今以朝鮮之子所得,尚不如建奴所得之厚,然則朝鮮伺俸大明如父,而建奴仍是起兵反叛,遼東漢人幾乎屠戮一空。

請問小哥,夷狄入華夏,當真可以華夏之?”

宋應星干脆就是驚呆了。

雖然說向來有著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可是眼前這個公子哥說的這些事情,別說是秀才了,就算是舉人又有幾個能知道的?

崇禎皇帝看著目瞪口呆的宋應星,冷笑道:“讀書不是壞事,可是讀書讀傻了可就不是什么事了。我華夏先民之智任憑蠻夷學了再來欺我華夏子民?

當真是彼其娘之!”

PS:以下字數不收費,附上七大恨讓大家伙兒看看

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

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土,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顧縱,殃及縱者,詎明復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此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里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此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此恨四也;

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眾,耕田藝谷,明不容留獲,遣兵驅逐,此恨五也;

邊外葉赫,獲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遺書詬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

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擋之,脅我還其國,己以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征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于我國也?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此恨七也!

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