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梟雄志

一千三百一十一 魏軍的軍糧

魏帝國建立以后,郭鵬花了幾年的時間,與財政部還有軍需部門進行了商討,給軍隊規定了一個相當嚴密的口糧供應體系。

今后的軍隊待遇全部按照這個體系來,不得有誤。

首先軍隊的口糧分作駐扎口糧、行軍口糧和戰斗口糧三種。

駐扎口糧是火頭軍最喜歡的,因為最方便。

行軍口糧是火頭軍和作戰部隊都不喜歡的,因為最單調最難吃,制作起來也非常累。

戰斗口糧是作戰部隊喜歡的,因為最豐盛,油水最旺。

駐扎口糧對于火頭部隊來說是最簡單的。

軍隊駐扎在原地不動,有固定居所,火頭們也不用跟著軍隊跑來跑去,廚房也是搭好的,一應用具最完善,到了飯點直接開飯,有時間還能休息休息,特別方便。

軍營一般是固定的,所謂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送多少東西到軍營里是比較固定的。

軍隊出去訓練的時候,火頭軍們就可以從容做飯,等飯熟了,訓練的軍隊也回來了,大家一起吃飯。

軍隊的主糧主要是麥和南方的稻米,這兩種主糧在郭鵬治下的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最多溢出,最適合當做軍糧使用。

沒有作戰任務駐扎在營地里的時候,軍隊吃的都是熱氣騰騰的煮出來的稻米飯或者麥飯,然后配上下飯菜和熱湯。

菜式一般都是比較下飯的大鍋炒菜和大鍋燉菜,鹽和醬油不會少。

因為軍隊最基礎的口糧就是駐扎口糧,吃的最多最普遍,所以規定也最細致。

在皇帝的主導下,后勤部門和老火頭們商定了一個十天輪換的菜單。

第一天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第二天三餐又是什么,第三天的三餐又是什么。

如此循環十天,就把菜單走完了,然后再從頭來一遍,循環往復。

盡量不讓士兵吃膩歪,也要讓士兵攝入的營養比較均衡。

肉類就是魏帝國養殖比較普遍的雞鴨、牛羊,還有豬肉,也參雜有馬肉、魚肉等肉類,定時定量。

雖然不至于每天都能吃到肉,但是相較于從前小半年都見不到葷腥的日子,現在軍隊的日子是好過多了,不會像漢帝國時代那種吃一頓肉就像過年一樣。

郭鵬占據青兗二州開始大規模飼養牲畜的之后,魏軍差不多十天才能吃一頓肉,等占據河北以后,這個數字就提升到了五天一頓。

等打敗了袁術成為最強的諸侯,一般來說三四天軍隊就能吃上一頓肉,郭鵬勢力龐大有了更多的積累,當然也不會虧待士兵。

等魏帝國建立以后,經濟和交通極大地發展之后,魏軍一兩天一燉肉就是常態,吃肉的花樣和種類也有了很多發展。

除了肉,當然少不了蔬菜,倒不如說蔬菜才是主要的下飯菜。

平時有各種時令綠葉菜,有什么就吃什么,到了早春、冬日里這種缺少蔬菜的時候,就會用耐儲存的大白菜作為主角。

郭鵬曾下令組織農莊廣泛種植大白菜這種耐儲存的蔬菜作為民間重要的過冬蔬菜,民間能用,軍隊當然也能用。

寒冷的冬日里,大白菜燉肉是士兵們最喜歡吃的硬菜。

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白菜燉肉或者燉魚之類的硬菜,燉的爛爛的,味道濃濃的,一個小隊的士兵圍在一起吃,西里呼嚕就能吃掉幾桶米飯。

沒有戰斗任務的士兵也并非只是訓練。

周邊地區出現什么地質災害,駐軍是要出動的,在這種搶險救災時節,士兵也有特殊伙食待遇,比如每天都能吃到肉,甚至還能吃到水果這種稀罕東西。

基本上從訓練大營的新兵開始,軍隊就吃這種伙食,面有菜色的人進入軍營,要不了幾年就是龍精虎猛的漢子。

所以民間流傳著一句話,說當兵就是進補。

大量訓練和對戰任務或是搶險救災任務結束之后,在附近的小河里洗澡,然后集體回來吃熱騰騰的飯菜,那是軍隊最開心的事情。

行軍口糧就麻煩的多。

帝國軍隊除了駐扎口糧之外,就是行軍口糧吃的最多,因為帝國軍隊有輪換駐防制度,軍隊流動性比較大,經常來回跑,更換駐防地區。

雖然不是打仗,但是也會被要求以打仗的態度應對。

行軍路上最看重的是行軍速度,部隊會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作戰戰場進行戰斗,所以行軍路上的軍糧以便捷、快速為主要特點。

一般來說行軍口糧都是事先烙好的大餅配上醬菜、醬肉,還有軍隊隨身攜帶的食水。

烙大餅一旦完成之后,就算在最炎熱的夏季,也能保持十天半個月不腐壞,是郭鵬參考鍋盔改良得來的。

至于配菜,最早的時候郭鵬比較窮,所以是用鹽腌菜作為配菜。

只要有鹽有糧食,有沒有蛋白質并不重要。

那個時候軍隊的要求也低,能吃飽肚子,吃到鹽,不會頭重腳輕的渾身乏力,就已經很知足了。

后來郭鵬財大氣粗了,并且逐漸縮減軍隊規模,有了足夠的底氣給軍隊更好的食物。

加上那個時候國內家禽飼養的逐漸普及,郭鵬開始選擇用同樣易儲存不易腐壞的腌肉加入行軍口糧做配菜。

比如火腿。

把豬肉腌制,制成火腿肉,做熟了配發給士兵,或者弄一些其他的肉類腌制,做熟了給士兵給士兵裝備。

士兵在路上的時候可以吃烙餅和腌肉、腌菜,以此果腹,鹽味足夠,肉也有,主食吃得飽,營養充足,能跑得動,也算過得去。

但是和駐扎口糧比起來,為了趕路速度,行軍口糧一般都不是熱食,干巴巴冷冷的,所以口感上遠遠不如熱食,士兵們普遍不喜歡行軍口糧。

火頭軍覺得一口氣做太多行軍口糧,也累,也不喜歡。

奈何郭鵬硬性規定行軍路上要縮減埋鍋造飯的頻率,加快趕路速度,所以行軍路上士兵三天能吃一頓新鮮的熱食就算是不錯的了。

偶爾路過城池,會由城池提供給軍隊一些新鮮果蔬食用,士兵們往往會覺得那些新鮮果蔬遠比行軍口糧好要吃。

至于戰斗口糧,那是軍隊抵達預定作戰地點即將和敵方軍隊短兵相接的時候才會吃的口糧。

戰爭年代比較廣泛存在,現在則是動用最少的口糧種類。

因為魏帝國廣大地區的戰爭已經停止了。

現在只有云州、交州、平州和漠州四個州還在發生零星戰斗,時常使用戰斗口糧。

那個時候吃的口糧就是蛋白質和油脂為主,以肉類食物為主。

讓軍隊吃干飯吃肉吃到飽,肚子里全是油水,這樣士兵渾身有力氣,打仗有勁兒,可以堅持更長時間的鏖戰。

有些時候雙方勢均力敵,打仗打的不是誰更強更精銳,而是誰的體力更持久,更能堅持下去,往往體力更強的一方就能獲得勝利。

他們可以把體力更弱的一方耗光力氣,使他們崩潰,然后轉入追擊,一轉攻勢,獲得全勝。

郭鵬早期領兵征戰的時候,往往軍隊并不強悍,面對敵軍并沒有壓倒性的戰斗力、裝備優勢。

但是因為軍隊吃的好,體力足,渾身有勁兒,所以能堅持到最后,把對方軍隊的體力耗干凈,于是獲得了勝利。

后來打仗的時候,郭鵬就特別注意在戰前給士兵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和油脂,讓他們可以在戰場上氣力更強,更持久,更堅挺。

而敵軍沒有這個條件,面對兇悍持久堅挺的魏軍,當然一敗涂地,一瀉千里。

所以郭鵬規定的戰斗口糧就以干飯和燉肉類食物為主,輔以濃郁的肉湯。

絕對要讓士兵吃飽喝足養足精神,渾身有勁兒,絕對不允許遇到那種餓肚子打仗的情況。

往往到這個時候,士兵們都能吃的滿嘴流油,十分滿足。

所以戰斗口糧最受士兵歡迎。

大口的米飯,大塊的燉的爛爛的肉,一口下去滿是油脂和肉汁,再扒一口米飯,滿嘴都是肉香和油香,那個味道簡直了。

決戰的時候,戰場寬度有限,軍隊可以輪流上陣,輪流吃飯。

有時候一場仗能從早晨鏖戰到黃昏,那個時候拼的就是誰更持久。

如何才能更持久?

當然是吃得更好,獲取的能量更高。

郭鵬在軍隊食物這一方面做出了許多的改革精進措施,投入大量金錢。

他十分注重讓士兵吃飽吃好,從早先單純的糧食加腌菜到后來的全面開花,郭鵬采取多種措施保障軍隊的口糧。

比如養鴨治蝗得來的鴨子,比如北方放牧得來的牛羊馬,中原地區廣泛飼養的肉豬,比如漁民船隊在江河湖海里捕撈出來的新鮮水產品等等。

這些東西會用軍費支出,從農民、牧民和漁民手中購買。

給他們好處,讓他們從這個過程中也能賺取一些錢財,從而和軍隊達成良性互動,建立一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

一般來說軍隊的口糧就是如此。

然后還有一些額外的狀況。

比如事出緊急,需要騎兵長途奔襲,或者騎兵需要外出執行掃蕩任務,很久不能回到駐地的情況。

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還有特殊的騎兵作戰口糧——風干肉包和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