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祚高門

1221 衣帶血詔

三月末的行臺,氣氛分外凝重,雖然尋常部曹小吏不知道究竟發生何事,但察顏觀色也能看出各自官長神情凝重,于是便也令得整個行臺氣氛俱都壓抑幾分。

這幾日,行臺內頻頻召開會議,可以說與軍事有關,但實際上關系也不大。可是給整個行臺帶來的震蕩,其實還要甚于軍事上的勝負。

事情的起因很簡單,來自弘農前線主將桓宣呈送臺內的一份奏報。這一份奏報除了桓宣自己陳訴軍情之外,還夾雜了一份來自長安的書信,書信的作者則是目下竊據長安的杜洪。

事情若僅止于此的話,其實都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早在王師經營潼關以來,便不乏關中豪右書信投遞,尤其隨著去年年末開始西征,王師戰績驚人,弘農前線每日所得投誠書信更如雪片飛來,其中自然也少不了這個杜洪。

作為京兆豪右推舉出來的首領,長安目下暫時的主人,杜洪不只向弘農前線投書,還向行臺投書,甚至去年冬里直接派人繞過洛陽行臺,直接遣使前往建康。只是還沒有抵達建康,在歷陽便被扣留下來。

其人投書內容其實也大同小異,無非沒有與王師作對為敵的念頭,即便占據了長安,也是因為形勢所迫、鄉情不可辜負等等。言內言外,多陳無奈,當然最主要的意思,就是討價還價。

面對王師去年洶涌的攻勢以及今年持續不斷的備戰施壓,杜洪本人也沒有必守之信心,況且也無堅守的必要。

目下強弱態勢分明,京兆豪右們其實也各自心知,之所以如今還竊據長安不作歸順,其實原因還在于行臺的態度。行臺始終沒有明確表態,如果這些人投降,會獲得怎么樣的安排與待遇,只是一味的施壓。

此前弘農楊氏的覆滅,也讓這些京兆豪右們不敢輕易敞開懷抱恭迎王命。在這種情況下,杜洪作為京兆豪右的首領,或攻或守的戰爭職能還在其次,最主要的還是負責代表這些京兆豪強們與行臺談判請封。

但行臺始終沒有正面回應保證,這也讓京兆豪右們倍感焦灼。尤其隨著弘農、上洛、河東等地的次第大建經營,加上開春之后河水漸長,令得戰爭氣氛越來越凝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三輔豪強受不了這種壓力而主動投降。

至于剩下那些還存念觀望的,多數也都不敢再深居鄉土、獨抗即將大進的王師,引部向長安周邊聚集而去,抱團取暖。

從行臺方面而言,自然沒有談判的必要,甚至今次西征,這些豪強根本就不是主要的敵人。他們若能識趣、乖乖投降也就罷了,若還要負隅頑抗,直接擊垮就是了。

所以此前的計劃是逐次掃蕩拔除長安周邊各股勢力,尤其是北面的匈奴偽漢并其他一些雜胡勢力,而后各軍齊發,直入長安。

自身訴求遲遲得不到回應與滿足,大概杜洪也是惱羞成怒或者說狗急跳墻,所以這一次投書弘農就發生了一些變化。然而這一變化,直接讓行臺炸了窩。

杜洪自己的書信倒也沒有什么可說的,無非關中久亂、民風彪悍,既然訴求不得,也就無畏一戰之類色厲內荏的說辭。但要命就要命在書信之外,另附一篇詔文。

是的,詔文!

杜洪非王非公,因為此前一直謀求談和,所以也并沒有僭越稱制,但卻突然拋出一篇詔文,實在令人大感不解。而講到這一篇詔文的來歷,則就更加曲折。

這一篇詔文的作者,是愍帝司馬鄴,就是那個中朝末帝,自長安歸降漢趙而后被漢主劉聰所殺,已經死了二十多年,甚至就連尸體都被迎回江東安置多年的司馬鄴。

簡而言之,這是一篇遺詔,至于遺詔何處得來,杜洪在信中也給了一個看似詳細、合理的解釋:當年胡寇關中,司馬鄴萬般無奈之下選擇向劉曜投降,噬臂吮血寫下詔書,縫入衣袍中交給近侍帶出,流傳于外。直至此前不久,這一份血詔才從舊衣中露出為人所得。

所以,這是一份命運曲折的遺詔,而且還是一份衣帶詔!

血詔原件,杜洪自然不可能輕易送出,但是內容也都盡錄下來,命人投書弘農,繼而送入行臺。

血詔內容大義是愍帝慚愧不能守護祖業,身受屠各丑類所辱,但幸在江東還有宗族長者瑯琊王司馬睿傳承統序,再興晉祚。

書里還用非常殷切的語調囑咐瑯琊王,雖然客寄江表,但也不要心灰意懶,要深銜國恨,懂得選賢任能,至于江東那些吳人門戶,也不要因為生長邊遠之地而不用。吳人多血性,只要施以恩惠,再過十幾年,肯定會有雄臣勇出,慷慨興復王業。

另外,書里又仔細叮囑司馬睿切記不要被憤怒沖昏了頭腦急于反攻報仇,尤其不要急于遠攻關中,因為這里胡勢還很強大,擔心瑯琊王報仇心切、葬送了晉祚這最后一點傳承。

“關中播亂,胡困年久,王宜謹慎,師若輕遣,則必有殃……晉業不久,王之罪也……”

從這些話中,也能看得出司馬鄴這個小年輕也是頗有幾分樂天知命的豁達,為了不讓司馬睿犯罪,煞費苦心的勸告他不要急于報仇。

至于關中這邊,也都不必擔心,屠各小丑以胡虜資質竊據,肯定不會長久。到時候自然會有三輔心向晉祚的豪強們蜂擁而起,掀翻胡虜的統治,讓關中再沐浴王道光輝。

并且告誡瑯琊王一定要謹記,到時候千萬不要吝惜封賞以免讓義士齒冷。就算有人因此阻止,那必然是擔心自身的功業權位會被攤薄,絕不是晉業柱臣,而是竊奪王命自專的國賊。

因為擔心瑯琊王不知該要以何權位封賞這些光復義士,詔書的最后還體貼的列明了各種封賞規格,比如掃除胡虜、光復關中的,應該封以大司馬并開國郡公,其余各類,也都參差有序。

現在將國器奉送瑯琊王,希望瑯琊王對此能夠奉行不悖,如果有背信違約,則是失信于天下,司馬鄴在黃泉中也不會開心。而且一旦如此,屆時肯定會天下大亂,天命也不會再關照晉室,天下百姓也都會嘲笑司馬家薄情寡恩。

如此種種,荒誕到了極點。所以當這一份書信送到行臺后,沈哲子也是抱著看笑話的心情略作翻閱,只是感嘆這個杜洪挺有趣,腦洞開的不小。

至于所謂衣帶詔這種傳詔形式的指向性,在沒有《三國演義》傳播的時下,也算不上是什么讓人過分遐思的事情。盡管《三國志》中有記載,也僅僅只是董承這個西涼余孽不忿漢帝東歸、權歸曹氏而作的一點權謀詭計罷了,遠不是后世演義所渲染的那么大義凜然、光明偉岸。

而且沈哲子懷疑杜洪也未必就看過三國志,如此腦洞大開,應該只是湊巧。

這樣一份遺書血詔,任誰都看得出是假的,單單各種措辭就漏洞百出,即便是流傳于外,真正稍具辨識能力的人也都不會相信。

更何況如今關中咫尺在望,就算這遺詔是真的,沈哲子是腦殼壞了才會遵從一個死了二十多年的遺囑。不要說愍帝司馬鄴,哪怕是元帝司馬睿、甚至當今皇帝的明書詔令,也都擺到一邊去。

他替司馬家擦屁股、收拾天下已經是大義求全,更不會兌現什么空頭支票。真想受封大司馬,下黃泉找司馬鄴去要。

所以單純這一份偽詔,其實問題也不大,但很快沈哲子就察覺到一點不妥。杜洪這小王八蛋開腦洞就開腦洞,該死不死為了體現他這詔書的合法性,著重標注落款用印乃是傳國玉璽!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或許還要加上一句大魏受漢傳國璽。真正傳國玉璽長得什么模樣,其實沈哲子也不知,而這恰恰就是問題所在。

江東朝廷以晉祚正統自居,結果代表“受命于天”的傳國玉璽卻沒有!

所謂打人不打臉,或許杜洪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只是一時腦洞大開,搞個俏皮的惡作劇。但是在行臺眾臣看來,這就是赤裸裸的打臉,嘲笑江東朝廷徒以正統自居,其實不過只是沒有傳國玉璽在手的白板天子!

而且這件事,已經不獨只限于長安得失、杜洪生死,一旦傳揚出去、釀生再大風波,又會引起對江東朝廷法統正當性的質疑。尤其對沈哲子這樣一個身在洛陽、遙控朝政的權臣而言,則會引發更惡劣的影響,原本好歹也是一個二房東,結果他媽的大房東也沒產權!

杜洪制造偽詔,還僅僅只是一個粗淺應用,本身不算什么。可是這一個短處若再被其他人學到,將會生出許多不必要的紛亂。

誠然能夠謀生于亂世,人該有基本智慧,但民智也實在不宜過分高估。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就是涼州張駿之父張寔的死,京兆術士自言天予神璽、應王涼州,結果就煽動張寔部將弒殺其主。

明明一個很可笑的理由,有時候就會被有心人操作成一個非常怪誕的結果。更何況,傳國玉璽確是流落虜廷。若此前王業只是蝸居江東,這問題還不太大,但如今已經壯行至此,就必須要做好應對此類隱患的準備。

所以這段時間,行臺官員尤其是謝尚、賀隰等司職典禮之人,都在絞盡腦汁思索該要如何最大程度的消弭此事不利影響。

而在沈哲子來說,這件事就很簡單,原本對于長安,他還存幾分懷柔心思,可是因為這個杜洪自己作死,就不得不采取最血腥凌厲的手段,將所涉人眾一概誅殺。通過血淋淋的殘酷,以震懾當下和未來那些蠢蠢欲動的陰謀者。

與此同時,他也想起另外一件事,使人飛書傳信前線主將桓宣,攻克長安之后,再遣奮武軍西進隴道,責令涼州從速更換奉行啟泰年號,若有拖延,便以賊逆視之,奪其一切封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