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小說家

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太史籀文

“公子五人列于興樂宮殿內?”

能夠今日行走興樂宮大殿之內,盡皆中樞重臣、要臣。

大王相召扶蘇公子五人在殿中抄錄《商君書》,固然不太明白大王深意,可……起碼能夠看出其它的意蘊。

自大王冠禮親政以來,廟堂之上,關于要立下王儲之事,就沒有斷過,唯有大王一直都不理會罷了。

否則,現在王儲早就有了。

頗有極大的可能性是扶蘇公子。

其余公子年歲太弱。

更不用說,大王還沒有王后,扶蘇公子身為長子,絕對有這個資格,奈何大王一直都不表態。

同樣,也沒有表現出對于某一個公子的喜愛。

當然,近年來……有聞大王對于麗夫人所出的公子高甚是喜愛,非同一般的喜歡。

也許是愛屋及烏,由著麗夫人的緣故。

至于公子天明,能夠位列中樞,自然知曉一些別人不太了解的事情,公子天明的身份,對于他們來說,不是秘密。

他……沒有大王的血脈,沒有資格登位王座!

李斯隨意中帶著一絲自然的看向扶蘇公子五人,先后掃過五人,對于五位公子,還是有所了解的。

扶蘇公子不必說。

知曉的很清楚。

近年來,一直再歷練。

公子將閭!

她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宮中女子。

多年來,山東諸國多有向咸陽宮進獻美人,其中不乏諸國王族女子,大王并不寵幸,反而喜歡臨幸那位普通身份的美人。

個中緣由,李斯自然知道。

雖如此,美人誕下公子將閭,并未受到太大的重視,將閭亦是如此,只是在咸陽宮習練文武。

并無太多出彩。

胡亥!

其母凝香美人!

李斯了解一些,身份不簡單,牽扯甚多,犯下重罪,因此而隕,近年來,胡亥公子一直在中車府令趙高的教導下。

至于松希、涇二位公子,母親也是不顯,其人也是不顯,……將來倒是不太清楚。

也許大王召五位公子于興樂宮有深意,畢竟抄錄《商君書》的事情,尋常人也可以做到。

也許就是簡單的讓五位公子抄錄《商君書》。

可是,本能有感,大王此舉并不簡單。

難道……?

李斯眉目略有低垂,陷入淺淺的沉思。

在場其余諸人沒有言語落下,就是一觀衛尉李仲帶人將五位公子抄錄的《商君書》張貼在巨大屏風上。

“哈哈哈,以玄清所見,大王不應該讓五位公子抄錄《商君書》!”

“而是應該讓他們各自默寫出《商君書》。”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商君之言,至今日,仍微言大義!”

周清踱步至那道大大的屏風前,一觀五位公子所寫的《商君書》,上面的內容,自己自然很是熟悉。

背誦下來,輕而易舉。

給予詮釋,也有多種解釋。

“法者,國之權衡也!”

“固有道之國,治不聽君,民不從官,商君之言,寡人所期待。”

“尋常之事,自是讓他們幾個抄錄出《商君書》,而今乃有大事。”

“扶蘇五人手中的《商君書》都是一塊模板刻印出來的,字體一般無二,皆是太史籀文。”

秦王政站在正前方,聽王弟戲言,微微一笑,明亮之眸落在那屏風上,自己很熟悉的文字。

也是現在秦國所通行的文字。

周清自然也是認識。

太史籀文,歲月長河稱之為大篆!

上古之時,諸夏之民觀天地萬物之形體,刻畫成烙印,成就文字,再加上倉頡的整理,成為上古之文。

其后徐徐演變成陶文,多烙印在陶器之上的文字,神禹立夏,三代始出,一枚枚奇特的字體落在陶器上,落在青銅大鼎上,甚至于落在一塊塊龜甲上。

成湯立商,多為祭祀占卜,一枚枚文字落在龜甲上,歲月演變,那些仿造天地萬物的象形文字,逐步規矩許多。

一橫一豎,皆有特點。

惜哉,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烙印在甲骨、青銅器上的文字鮮少,尋常之人根本見不到,更別說一枚枚文字,每一人的書寫接不通,除非一脈傳承,否則,根本識不出來。

其后,諸夏有變。

盤庚遷都,國事微變,戰事多生,為統御諸侯,一只只青銅器被賞賜出去,連帶著青銅器上的字體都跟隨。

文字傳遞,逐步有形,且因事不同,一枚枚字體不同,超越龜甲之文甚多,加持青銅器不易損壞,更是容易被記憶。

加持竹簡、錦帛、平整石塊……出現,上至王族,下至諸侯、大父,盡皆識得此等文字。

史籀文!

為大周歲月所變化的文字。

歷經三監之亂,大周國政安穩,宣王歲月,令太史籀整理諸夏通行文字,以為彰顯典章風華。

那一次,太史籀整理出近萬文字,由太史籀一個個寫出,通行諸夏諸侯之地。

因而號曰——籀文。

大秦僻處西陲,典章風華傳承大周甚多,所行自然史籀文!

“大王!”

“莫不相連書同文之策?”

相邦王綰心中一動。

近月來,自己也常常和大王商討要事,許多東西一觀也能夠知曉大致苗頭,大王提及太史籀文。

無疑……和書同文有關。

卻是,自大秦東出以來,由著國府早就定下的策略,秦軍每每攻占一地,便會在當地落下書同文。

建造蒙學,教導秦國文字。

自大周平王東遷,春秋諸侯并起,尤其是隨著一位位諸侯霸主的出現,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國內傳承至大周的太史籀文直接演變。

數百年的歲月,諸國文字變化甚多,大體以七國為主,實則,還有一些千乘之國的文字。

繁雜不已。

眼下,推進太史籀文很順利,也沒有遇到太大難以,王綰覺得此時或許不為重事。

“武真侯當年曾語,文乃心聲,文不一,心便是不一。”

“寡人深以為然。”

“當年大周權柄仍在,諸侯傳承太史籀文,未敢有絲毫逾越。”

“數百年來,諸侯并起,沒有大周的束縛,諸侯國內的文字自行演變,同太史籀文迥異甚多。”

“這也是書同文必行之策。”

“爾等且看,扶蘇五人雖出至咸陽,然……五人所抄錄下來的《商君書》文字,均有些許不同。”

“雖都可觀太史籀文形體,細節處,仍有差異。”

“且看這個字……宜!”

“五人中,胡亥寫的最為工整,最容易辨認出來。”

“將閭所寫……則顯得略有焦急,看上去有點像……南!”

“扶蘇等人所言,一筆一筆上也有不同。”

“扶蘇五人尚且如此,何況大秦萬千官員,何況目下諸夏?”

“寡人之意,以秦國所傳的太史籀文為本,容納山東六國之文字,彼此交融匯合,成就制式文字,刻印陰陽雙板,頒行諸夏。”

“如此,諸夏間真正的通行文字出現,待遍及鄉里,縱然彼此口音迥異,若然認識同一種文字。”

“寡人心悅。”

秦王政看向王綰,點點頭。

書同文!

一直在推進!

只是在推進過程中,出現不少的麻煩事。

大秦數百年來多僻處西陲,風華不顯,反觀山東諸國風華禮儀甚佳,變換傳承大周的太史籀文,也是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字。

僅僅如此,也就罷了,秦王政還不會那般上心。

關鍵,山東諸國的文字傳承中,許多嶄新的文字紛紛出現,起碼當年自己在邯鄲的時候,閱覽典籍,就見過數百個。

那還是自己看書不多的緣故。

若是當年博覽群書,無論如何,也可見數千個嶄新文字。

那些嶄新的文字應時而出,太史籀文中并沒有,秦國之內并沒有,若是依從書同文,將秦國傳承太史籀文落在諸夏。

無疑不妥。

還有便是山東諸國的文字,還是有些意思的。

上古、三代以來,文字逐步變化,已經說明了文字并非一成不變的道理,山東諸國繁盛,商賈百業交流順暢,一枚枚文字也是越發顯得順暢、順手。

山東諸國的東西,并非都不好。

也有精華所在,否則,那些諸侯國根本不可能存在。

秦王政清楚知曉這個答案。

拋棄山東諸國那些嶄新的文字和有趣的書寫之法,行未有太大變化的太史籀文,秦王政本能搖搖頭。

一天下大勢!

統御諸夏,自然要給予最完備的存在。

就算現在對于太史籀文沒有任何改變,將來也會有一枚枚嶄新的文字出現,與其如此,現在直接做下更好。

“書法文字之道!”

“出身于儒家的李斯最為擅長,且于我等說說。”

周清看向李斯。

書寫之道,本就是儒家的基本功,廟堂之中,李斯的書法的確很好,很規矩,很和暢。

就是車府令趙高也擅長書法文字之道,令周清覺得好奇。

不過,也就是有一點點好奇罷了。

“大王之意。”

“李斯略有明悟。”

“對于書法文字之道,武真侯過譽也,然……小圣賢莊內,也有專人探究。”

“三代以來,距離我等最近的制式文字,便是大周的太史籀文,雖為制式文字,根源還是以上古、夏商傳承的象形文字。”

“而山東諸國數百年來變換的文字,則是隱約將太史籀文的象形之意削弱,縱橫變的規矩,為了讓人一看看得明白,在變換之中,多了一絲表意。”

“如最簡單的木,如林,如森,植株樹木越來越多,所表達的意義也就相當清楚。”

“相對于山東諸國得文字,秦國所承的太史籀文,少了一些表意。”

書法文字!

的確儒家的基本功,李斯自然知曉。

聽得武真侯一語,近前行禮。

看向大王,又是一禮。

自己……或許知道大王的意思了。

是故,沒有遲疑,將己身所知一一道出,大王應該是想要將山東諸國文字的精華納入太史籀文中。

這……這件事……很難。

也需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

“天下八書,各有其妙。”

“大王如何決斷?”

一直鮮少出聲的國尉尉繚子,好奇道。

看向屏風上懸掛的五位公子所抄錄《商君書》,上面的內容自己無比熟悉,也如大王所言,公子胡亥的字體最為工整。

李斯所言山東諸國文字多了一絲表意。

的確存在。

自己數十年來行走山東,并不陌生。

然則,細細評論起來,諸夏八書,都有各自的用途,難道大王要將它們一一廢掉?

“諸夏八書!”

“太史籀文、篆文、刻文、蟲書之文、摹印之文、行署之文、殳書之文、佐吏之文!”

“紙張通行,刻文不顯。”

“其余七書,各有作用,寡人并不要將其徹底燒毀之類。”

“大周太史籀文通行諸夏,山東諸國數百年來文字多有優點,寡人之決,以大秦籀文為根本。”

“融入山東諸國文字精妙,成為大秦通行諸夏的制式文字,至于其余書文,無需理會。”

“這也是大朝會所必須商榷之事。”

“秦滅六國,此事不容緩。”

秦王政沉穩道。

諸夏八書,各有優點,全部廢掉,沒有那個必要,只需要定下大秦嶄新的制式文字便足夠了。

因為想要獲取更多,制式文字少不了。

無論是誰!

“相邦,國府之內,可有這方面的大才?”

秦王政語落,徑然看向王綰。

言外,很是有些希冀。

“這……自然有。”

“中央學宮那里也有相關博士之人。”

王綰當即表態。

“咸陽宮大朝會,可否功成?”

秦王政再問。

接下來的大朝會會在章臺宮內,其次便是一天下大事的咸陽宮,中間起碼跨越半個月。

以國府所能夠調動的人手,加上國府內的有才之士。

應該可以做到。

“大王,事關諸夏千秋,臣明日會給大王文書。”

王綰一怔。

雖說這件事情還沒有做下,個中難度無須多說。

將太史籀文、山東諸國文字交匯一處?

短時間內很難很難做到!

欲要將書同文通行諸夏,起碼所有的書法文字都必須補上,尤其是山東諸國數百年來多出來的文字。

還有便是如何將修訂好的制式文字,快速推向諸夏。

以秦國強硬之力,自然可以強行頒下。

然則,若是能夠令那些人本能的接受,豈不更好?

自己不能夠立刻給大王準確的時間。

實在是大王所語書同文,牽扯太大,長遠而觀,絕對好處多多,短時間內,有鐵血大秦護持,倒也……不算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