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先聲奪人

第六百六十五章 彎彎繞繞

在外人看來,以丁少儀現在的身份和地位,絕對不至于占林淼的這點小便宜。

但很多事情,其實真的是身不由己。

丁少儀此番看似愚蠢的舉動背后,隱藏的,是極大的苦衷。

這個苦衷,則要從出版社原先的運作和管理模式說起。

東甌市文化出版社的業務鏈條很完善,最上游從項目策劃到獲取書號、出售書號,中游從文稿編輯審核到排版印刷,下游從渠道發行到營銷推廣,以電影做類比,相當于包攬了從出品到制作再到發行的整條產業鏈,甚至連審批權都握在自己的手里——因為是國企,所以每年都能從東甌市出版局拿到三百個出版書號。

因此如此大的一個機構,人員上也必然臃腫不堪。

位于人民路的這間十二層的出版社大樓,其實只是負責行政和編輯業務的地方,上班的人只有一百多個,其余三四百人,則零散地分布在幾個印刷廠,以及全國各大型城市的辦公點。這回跟丁少儀出來闖的人,可是足足有600人!按每人平均月工資1200元來算,出版社每個月光是工資支出,就是足足72萬!這還不算場地費用,辦公費用。事實上維持這么大的一個機構運轉,東甌市出版社每月的預算應該在120萬左右,丁少儀這個當家人,壓力不但不小,而且還相當大。

以往出版社能存活下來,甚至反過來給《東甌日報》集團輸血,靠的是兩條路子。

第一是賣書號,每個書號售價2萬,算上編輯、交稿、排版的一條龍業務,最終能賣到34萬。出版社從東甌市出版局拿到的300個號,一年通常會賣出去270個,最終收回1000左右的現金,再加上市財政給事業單位的撥款,相當于一口氣就解決掉全社員工的吃飯問題和運營成本問題。

這些書號,絕大部分是賣給全國各地的企業家,用于寫他們的個人自傳,也有一部分是賣給京城、滬城,或者其他大城市,因為大城市的文化產業發達,文學市場龐大,而每個地方的書號數量又是有固定限制的,因而缺口較大,不同城市出版社之間的書號買賣,屬于變相的官倒;還有一小部分,則是賣給本地的大學、自費出書的文人、文聯下屬機構、政府部門和有志于在人間留下一筆的歸國華僑或者干脆就是外國人。

總而言之,區區270個書號,年年都是供不應求,價格方面雖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負擔得起的,可對買的人來說,真的算不了什么。

第二條路子,則是拿剩下的30個書號,自己做內容,自己推廣發型,簡單來說,就是出書。出版社在沒從東甌日報集團分離出來之前,丁少儀就已經簽下來大概百來個年輕作家,寫各方面內容題材的都有,體裁也是各式各樣,連廣受群眾詆毀的現代詩人都有十來個。這30個書號當然就是做成30本書,相當于平均每個月必須出版兩本新書。

這些一方面算是趕工出來,但另一方面又確實凝聚了作者心血的文字產品,一半以上其實是虧損的,但一般虧得不多,因為每次頭版都只印5000到1萬冊,更少的甚至印2000冊的都有,而再反過來說,只要30本書里頭有3本能不虧本,出版社就有大量的利潤可圖。

一本書不說賣到千萬級別,哪怕能賣出十萬冊,由于出版社和作家簽的協議里,很少包含分成條例,哪怕是“社寶級”簽約作家,最多也就7到8,再加上出版社本身的人工成本、制作成本和運營成本又早就被刨除掉,這樣一來,相當于每本書的定價乘以銷售量,就幾乎約等于凈利潤。

東甌日報集團出版社賣的書,絕大多數定價在10到20元,所以如果能有三本書賣到十萬冊,便是足足300到600萬的純利潤——而且稅率極低,地稅通常只象征性地每年向同城兄弟單位定額收取十萬。如此,勉強就能維持出版社不倒,哪怕略有虧損,也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而如果某年能有一本書賣到50萬冊,定價又是20元的檔次,那當年光是出版社,就能達到1000萬的利潤。這部分錢,七成會被日報集團拿走,三成則留給出版社當獎金。

正因如此,老林在一年之內,連出兩本賣到300萬冊的《小院雜談》和《僦居發微》,定價均為20元,相當于一年就帶給了出版社6000萬的凈利潤,而老林本身拿走的400多萬分成,在6000萬的凈利潤面前,簡直就是毛毛雨。

也正因為老林是通過丁少儀的關系順利出書,丁少儀才能拿著這筆大功勞,順利擠掉在她上面混了好多年的總編,自己坐上了出版社負責人的位置。同樣也是因為這筆錢,讓張開意識到出版社已經不適合再給日報集團當輸血機器——這筆錢實在太大,利潤甚至超過了東甌日報集團本部的全年所得,所以尾大必須掉。市里這才下了決心,讓丁少儀帶著600個職工從東甌日報集團脫離出來,獨成建制地成立了東甌市文化出版局。

而眼下,隨著老林的撲街,出版局看似花團錦簇的局面,其實已經危如累卵。

危機的起因,首先是出版社能從東甌市出版局拿到的書號數量,今年被削減了一半。只有150個,另外150個,則仍歸東甌日報集團,顯然是分離出來的代價之一。這樣一來,丁少儀可賣的書號便只有120個,最終能收回的錢不足500萬,每個月分攤下來不足50萬,連員工的基本工資都覆蓋不住,缺口大概在每個月25萬左右。

其次則是出版社編制的變化,從事業單位變成了國有企業,需要自負盈虧。因此沒了市財政的支援,相當于辦公成本和運作成本從此就要自己負責,每月的資金缺口便又從25萬直接增加到了75萬。這就意味著,往后出版社的銷售成績,至少要達到每月賣出4萬冊定價20元的書,相當于年銷50萬冊,才能勉強維持局面。

這個目標看似簡單,可其實并不容易。

因為出版社每年策劃出版的30本書,除了一半以上是大概率虧損的,剩下的一小半,大多也就是勉強保本,稍好一點的,也不過就是把前面撲街貨留下的賬目填平,相當于大家忙活一年毛都沒撈著。至于少數兩三本能賣錢的,通常能賣到20萬冊以上,就足夠出版社一群人歡天喜地上半天。可那是之前,大家的口糧還有保證的時候!

而現在,這個成績,也只不過是剛好活下來而已。

但是這600人放棄了事業編制跟著丁少儀跑出來,為的可不僅僅只是活著啊!

老林本月的撲街,對所有東甌市文化出版局的人來說,都不啻為晴天霹靂。

搞出版的老員工心里都很清楚,市場向來是瞬息萬變的。今天紅得發紫的書,過段時間說不定就賣不動了,相比之下,作家的號召力,才是某些書能不能賣得好的關鍵。

當不少出版社的員工聽說老林因為桃色新聞落馬的消息,很多人其實都有閹掉老林的沖動,如果不是《尋仙》橫空出世,在歲末之際挽救了東甌市文化出版社,給了出版社下面600個職工以新的希望,搞不好此時此刻,丁少儀總編室里的辦公桌都早就讓人掀了。

你以為老大這么好當?底下恰不到飯,那是要起來造反的!

不過眼下丁少儀面臨的危局,雖然剛剛度過去,但問題也并不是完全解決了。畢竟誰也說不清,《尋仙》這本書還能火多久,又或者林淼這個神童,還能扛著出版社走多遠。

孩子要上學的,要中考的,要高考的,哪有那么多時間給出版社的叔叔阿姨送溫暖?

出版社上上下下,無一不居安思危。

在這種情況下,丁少儀不裁減人員就不錯了,如果再增加人員——哪怕只是一個關系戶,都有可能挑動出版社眾多員工的神經。

因此昨天接道黃清清她爸媽的電話,也就是自己老領導的女兒和女婿電話時,丁少儀內心是想死的。顯然在外人看來,出版社再養一個閑人根本不成問題,可在丁少儀這邊,這根本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但是這么“小小的”一個忙,她不答應又不行,于是思來想去,最后只能把主意打到林淼身上,可誰能想到這小豆丁的心思居然如此敏感,現在搞得她里外不是人,有苦說不出。

不過如果丁少儀要是知道此刻林淼腦子里在想什么,她搞不好真會一時失控,把林淼從十二樓扔下去。

林淼的想法是,既然《尋仙》現在的市場影響力這么大了,再下本書,干脆去跟東甌日報集團買個書號,老子自己單干算了——頂多利用丁少儀的宣發渠道,給她20的渠道分成,丁少儀要是不干,自己直接去滬城找二師兄孫如來,丁少儀不想發行,全國有的是出版社搶著要做。而在這之前,他需要一個真正的秘書,不是合同關系掛靠在公家單位的那種派遣工。

一老一小各懷心思等著,片刻,外間的門外,響起了敲門聲。

黃清清小姑娘,怯生生地喊道:“您好!有人嗎?”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xbiquge,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