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元年第1404章何處是桃源?
《》
元符元年第1404章何處是桃源?
“中原用玩法圈地,關中用刀劍奪地,本朝不抑兼并之法,難道真的錯了嗎?”
襄陽府皇城,七十八歲的老蔡京皺著眉頭,言語中滿是凄涼。
他現在覺得自己有點涼,可是和歷史上的他相比,真是不知道好了多少。
因為被奸相紀憶取代,在江寧府坐了好些年的冷板凳,又置身紀憶維新之外,現在可沒誰把他當成六賊之首。他的長子蔡攸,現在還是官家趙桓的太宰!而他本人,則被太上趙佶所信用,表為京湖轉運大使(所謂京湖,就是京西南路加荊湖南、北二路),實際上就是趙佶身邊這個小朝廷的丞相。
父子事二國(趙佶在京湖的局面其實是獨立王國),又都當了首相,這份榮光也算是華夏歷史上少有的了。
“不抑兼并之法對錯難言,但是如今肯定是不得不變了。朕這里也是一樣的,雖然九哥兒和岳飛帶來2000萬金銀,但是吃餉的人也多啊!宗子軍有兩萬余人,岳家軍有六千人,宗家軍差不多有一萬人,韓肖胄帶來的韓家軍也有兩萬人。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軍兵,加在一起不下七萬。如果給這七萬人發餉,一年不得幾百萬?現在京湖兩路半的地盤,能養得起?靠那2000萬支撐又能捱多久?而且拿錢賣命的軍隊是靠不住的,要不然朕怎么會落到如今的地步?”
韓肖胄和宗澤率領的兵馬,被解除武裝后放歸到了太上皇趙佶身邊。他們的到來,也意味著半獨立的荊楚王府政權擁有了武力上的基礎。
但這種基礎并不是鞏固的,因為趙佶麾下的七萬軍隊都是雇傭軍,需要大量的金錢支撐,而且很容易倒戈。要讓他們死心塌地的效忠,就必須將之牢牢固定在土地上!
所以“抑兼并,均田地,行府兵”的改革,對于荊楚政權而言,也關系到生死存亡。
今天在座的除了蔡京,還有王黼、梁師成、余深、蔡翛(蔡京之子)、蔡絳(蔡京之子),都是趙佶在襄陽最信任的文臣。
“荊楚之地倒是不錯,江北的荊湖北路有大片水田,肥沃富庶,乃是中原所不能相比的。江南的荊湖南路地盤更大,而且人口稀疏,大片土地都被荊蠻占據。”
蔡翛接過話題,談起了荊湖南北兩路的土地情況。蔡京雖然擔著“首輔”的責任,但畢竟老邁昏聵,實際上理政的就是他的兩個兒子蔡翛和蔡絳。
在“二蔡”看來,荊楚之地還有許多人稀地闊,土地肥沃的去處,完全沒有必要在江漢平原“與民爭田”。
“如果能把府兵安置在那里,倒是一舉兩得,既可以養兵,又能夠拓土。而且還不會得罪江漢一帶的士大夫”
“呵呵,”趙佶笑了笑,“宗子軍、韓家軍、宗家軍、岳家軍要命,還是江漢的士大夫要命?”
當然是宗子軍、韓家軍、宗家軍、岳家軍要命了
七八萬手里握著刀把子的漢子,真能要命的!
江漢間的士大夫能怎么樣?最多就寫文章批評趙佶昏庸唄。
而且如今這天下,也沒士大夫的“桃源”了。暴周圈地,西宋圈地,東面的十三州合眾之國更不用說了
荊楚的士大夫要是不滿意,連個另投明主的機會都沒有!
王黼附和趙佶道:“不如就用荊楚的生地補江漢士大夫的熟地吧。”
地有生熟之分的!
所謂生地,就是沒有開墾的蠻荒之地。而熟地當然就是開墾好了的土地。
兩者的價值完全不是一事兒!
對于新周、東宋和趙佶的“荊楚王府”而言,生地有的是!
但是價值并不是很高,至少在眼下沒有多高的價值。
因為生地開墾的代價很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清除植被,修建道路和房屋,挖掘溝渠,當然還要教化或清除生地上的蠻夷。
另外,南方的生地上多有瘴痢,移民屯墾是要付出大量生命作為代價的。
而北方的生地又多苦寒,一樣會凍出人命的。所以大周共和國在遼東的開發區域主要還限于遼河流域那里并不是完全的生地,是經過遼國近二百年開發的半熟地,所以很容易就發展起了。
府兵的主要職責還是當兵打仗,不是去開墾荒地。如果把他們安置到荊楚蠻荒之土上,那他們還當不當兵?
而且開發蠻荒的投資不小,那些府兵還有多余的財力負擔兵役嗎?
“可江漢一帶多有強宗大族,”蔡絳說,“如果強遷他們,就怕宗賊作亂,威脅到襄陽的根本。”
余深搖搖頭道:“江漢的強宗大族如何能威脅襄陽?襄陽這邊七八萬的新軍才是真厲害啊!不過咱們也不必一味打壓,可以分化瓦解,授給其中一些宗族以荊南世襲之地。還可以許他們自練族兵,自備器械。”
他的辦法,就是在荊湖南路的“生地”或“半生地”行封建。
其實宋朝也不是完全的官僚治理,封建的成分也是有的。比如西北府麟的折家,西南播州的楊家都是世襲封建的基業。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荊湖南路也有不少強宗大族,能籠絡的,一樣可以封他們各家各宗有了地盤,有了名分,就不會和太上為敵了。
安撫好了這些強宗,剩下的就好辦了,還真敢對抗太上的七八萬強兵不成?”
“官制呢?取士呢?”
沉默了半晌的蔡京忽然提出兩個問題。眾人一聽,都在心里面暗暗佩服。
蔡京雖老,腦子還是很清楚的!
土地問題是一個,官制取士的問題也是一個。
只有都擺平了,荊楚割據的局面才能長久維持。要不然荊楚政權就只能依靠七八戶軍戶進行軍管。總歸是一個不接地氣的政權。
趙佶道:“北周是學校取士和公民推舉相結合的辦法。學校取士和科舉有點像,而公民推舉則類似察舉。而兩種出身又能互相轉換,還是非常活絡的。三郎那邊也差不多,只是地方上威權更重。只是不知關中方面是怎么做的?”
這就開始琢磨著抄襲了
“關中那邊似乎還是要科舉的,”蔡京道,“只是如今關隴武人跋扈,士大夫有志難伸了。”
“關中可以搞科舉,咱們卻不能開科取士。”梁師成提醒道,“除非太上在襄陽復位”
趙佶嘆了口氣,“那就是一分為三了父子之間,焉能如此?朕還是繼續當太上吧。當個太上,才能把大哥、三哥隔離開來。”
“太上圣明。”
大臣們嘴巴上挎著,心里卻都有點忐忑。
趙佶在世,他們這些人自然可以高舉太上皇的旗幟在襄陽逍遙。
可太上皇不在了呢?荊楚之地歸誰?
官家趙桓?康王趙構?還是東南的趙楷?恐怕少不了一番爭斗吧?
趙佶接著道:“如果不能搞科舉,就在襄陽重建文武學堂,選取荊楚封臣及諸軍聰穎子弟入學吧。”
“那寒門晉升之途怎么辦?”蔡京又問。
寒門子弟當然不是指家里窮得揭不開鍋的窮光蛋,而是指不是官戶出身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在唐朝的時候,寒門則是指非士族出身。
從宋朝開始的“寒門上升之途”,其實就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升官圖。
當然了,讓非官戶出身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通過考試入仕做官,打破門閥壟斷的確是進步的。
但問題是誰去當兵打仗?
打兵打仗在士族門閥時代,就是寒門子弟的主要上升渠道。當時是“投胎做官”和“立功做官”兩條路。而到了宋朝,“投胎做官”的路子窄了一點,但并沒有取消,而“立功做官”的路子則被大大壓縮,“考試做官”則對“立功做官”形成了替代。
當然,這種替代并不完全。因為宋朝沒有舉人、秀才功名,考不上進士是得不到報的。而且宋朝的科舉也不分南北榜,不搞地域平衡。所以北方沿邊的河東、河北、陜西永遠是科舉考試倒數前三。
對于河東、河北、陜西的地主階級精英來說,立功上升的路子比靠科舉實在。所以才會有西軍,才會有岳飛這樣的河北猛男岳飛要是能有個秀才、舉人功名,還練什么傳統武術,從什么軍?
趙佶苦苦一笑:“如今已是戰國亂世,大丈夫當從軍殺人,飽讀詩能擋住暴周東賊?如果能的話,咱們也不至于流浪荊楚了。
所以寒門上升還是靠投軍吧!咱們授出去的田莊以百畝為一所,不可分割,不可買賣,必須和兵役掛鉤。但是七八萬戶有一千萬畝就足夠了,江漢地闊,估計三分之一都用不上。余下的田都算私田,但是也允許私田投軍有百畝就可以立一軍戶莊,仍然是私田,但是可以享受軍戶待遇,戶主或其子弟當兵即可。只要是軍戶子弟,讀做官都有優待,聰穎者自可上升。
如不愿從軍,那就花錢買一個民爵吧。有了民爵,也可以考取學宮,但是不得入軍學。前程上也要亞軍戶官一等。”
作品庫
小說排行
小說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