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陳越論自立
第555章陳越論自立
倉促北伐不可取,聽著陳越的分析,錢楓林和單明磊沉默了。
“難道侯爺就打算守孝三年什么都不干,坐視局勢發展嗎?”單明磊滿心都是失望的問道。
自跟著陳越以來,隨著一場又一的勝利,隨著平南軍不斷壯大,單明磊身受重用見識越來越高,隨之而來的是蓬勃的野心。
他總想慫恿著陳越在這亂世做一番大業,做好能夠自立取代大明,這樣他也就能做個開國功臣,宣麻拜相位極人臣。
和王寅有著舉人的身份不同,單明磊只有秀才功名按照大明體制根本沒有當官的資格,離開了平南軍他將一事無成。
可是現在陳越交出了兵權打著守孝三年的主意,這讓單明磊非常失望。
聽單明磊此問,錢楓林也殷切的看著陳越,想弄清楚陳越最終的打算。平南軍是獨立于朝廷之外的建制,幕府眾人早和陳越一榮俱榮,說什么各司主事,其實根本不在朝廷編制,也就是陳越的幕僚。
若是陳越果真守孝三年交出兵權,幕府眾人也就無事可干。當然以錢楓林的同進士出身當過縣令的資歷出仕做官毫無問題,不過經歷過大的陣仗之后,對當一個縣令同知之類,錢楓林已經提不起興趣。
“侯爺,你剛才說的固然很對,若是按照現在局勢平穩發展,大明只需數年就能集聚足夠的實力舉兵北伐。可是有一點您錯了,若是真的能夠如此順利,往日大明擁有全部國土時,也不至于被滿韃,被闖賊打的滿地找牙,也不至于淪落到現在這個境地。
足兵足餉,天下大半的土地都掌握著不用繳納稅賦的士紳手里,商稅更是不能指望。雖然有侯爺您奠定的四海商行鹽行為朝廷賺錢,可屬下敢斷言,憑著朝廷官員們的貪婪,用不了多少時間,四海商行、鹽行也會被玩廢,再也為朝廷弄不到多少銀子。
到那時,何來足兵足餉之說,朝廷又拿什么去北伐?
侯爺,難道您對這一切都不管不問嗎?”
錢楓林接著單明磊的話問道。
“我知道錢兄和石堅兄的意思,可是舉兵自立取代大明的事情我做不出來。
家父死前殷殷囑托,讓我做大明的忠臣,皇帝和朝廷給了家父“忠武”之美謚,在天下人眼里,我陳家就是世代忠良,你讓我如何去作出亂臣賊子的事情?那樣我有何面目去九泉之下見我父親!
更不用說公主對我的深情厚誼,和她父親反目成仇,奪了她家的江山,這讓我有何臉面去面對她?
而從北京一路南來,和陛下朝夕相處,若說沒有情誼那是自欺欺人。陛下雖然優柔寡斷,雖然猜忌心重,可是對我父子卻著實不差,對咱們平南軍更是看重,視我為中興大明之柱國之臣。我又豈能辜負他做個不忠不孝的叛逆之人?“
聽著陳越的話,錢楓林和單明磊對視著,內心發出深深一嘆,果然情意最能束縛人的手腳。
“剛才是從情意來說,現在我再說一下自立之可能性。
雖然咱平南軍眼下一枝獨秀,是大明戰力最強的軍隊,雖然剛剛收服投降綠營近二十萬,雖然外有郝搖旗近十萬順軍殘余為外援。
可若是我悍然舉事的話,綠營眾將又有幾人能夠聽從,焉知郝搖旗不會借著大明內亂之時舉事重復大順?本來就沒有太多情意,這些人又豈能甘心臣服于我。就算咱們平南軍內部,余楓、金聲桓等將會跟著我背叛朝廷嗎?
再加上滿朝大臣視我為敵,也許我能攻下南京,可卻沒有能力令天下督撫庸服,到那時恐怕就會天下大亂,白白便宜了闖賊滿韃。”
聽著陳越的話語,單明磊也不禁臉色發白,心中的野心讓他不停的慫恿陳越自立,可很多時候卻沒想太多,只不過是根據平南軍的實力認為舉事有很大的可能成功。
“侯爺,大明已經病入膏肓,可您只不過是一個勛貴武將,按照體制根本無法插手朝政,難道您就愿意看到大明想以往那樣腐敗,然后自己拼命力戰前去撲火?”
錢楓林已經知道了陳越的心意,絕對不會反叛自立。可他還是禁不住再次問道,因為錢楓林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想著有一天天下能夠太平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再也不受韃虜的欺辱。
錢楓林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他的理想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了理想他當初不惜投降了大順。在陳越身上看到了削平天下的希望,所以他一直跟著平南軍。
錢楓林的見識比單明磊要高的多,早已看出大明病入膏肓,即便此次擊敗了滿韃若是不改變的話也撐不了多少年。
若是陳越只甘于做一個滅火隊員,錢楓林絕對不會再跟從。
陳越看著一臉期盼的錢楓林和單明磊,知道要是一個回答不好的話,恐怕手下人心會分崩離析。這些可是自己的班底,是自己拯救大明拯救天下的希望,若是人心散去再想收拾可就難了。
“二位,朝廷想在南京城外擇一山清水秀之地為安葬家父,不過我拒絕了。我是這樣說的,家父生前想葬在一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地方。”
“侯爺的意思是?”錢楓林疑惑道。
“浙江,我想去浙江,去哪里為家父守孝。江浙海貿發達,向北可直達琉球倭國,向南可去大員呂宋南洋諸國。
我想建立一支艦隊,以海貿賺取海量財富,揮兵征發大員呂宋。海外有著無數的土地,其土地之廣漠不下于大明,更有著無數的子民財富,我們何必只把目光放在大明之內。
大明病入膏肓,非人力能夠翻轉,我也無法進行改變。可是海外卻是未經開發的熱土,那里可以任我們馳騁縱橫,不受任何束縛,也不受任何掣肘。
跨越遼闊之海洋,征伐無主之地,建立自己的理想國度。他日若是大明有事,便可提十萬雄兵追亡逐北,匡扶漢家社稷。豈不必拘于大明完全無法施展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