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朝廷大事
內閣三人組確定下來,六部長官也有了人選,南京朝廷終于開始運轉。
剛剛成立的朝廷,大明的局勢又如此復雜,事務極多,史可法、路振飛、王鐸三個閣老每日忙的連軸轉,處理著龐大而繁雜的事務。崇禎更是徹夜批閱奏折,勤政程度一如以前。
有感于人手不足,大學士王鐸經史可法同意,奏請崇禎要求增加內閣成員。五月二十五日,經過廷推,禮部尚書錢謙益成了第四個內閣成員。王鐸自感資歷威望均不如錢謙益,主動避讓,錢謙益便成了史可法路振飛之后排位第三的閣老。
朝廷新立,各部門缺額嚴重,接下來的時間,圍繞著各個重要部門的空缺,各個內閣成員以及南京一眾官員展開了激烈的人事斗爭。特別是哪些想要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官員,想方設法走著門路,拜門庭拉關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逐漸的,官員們形成了三個派系,一是以內閣首輔史可法為首的清流派,其中成員包括刑部尚書呂大器工部尚書何應瑞等人;再就是內閣次輔路振飛的淮揚系,重要成員就是戶部侍郎王寅,左中允袁可望等人;第三派則是錢謙益為首的東林派,包括閣老王鐸、吏部尚書張慎言,戶部尚書高弘圖等人。
三個派系中,以錢謙益的實力最強,路振飛的淮揚系實力最弱。畢竟錢謙益是東林黨黨魁,在官紳中威望極高,很多東林黨出身的官員自然而然的向其靠攏。
但因為在福王之亂中,錢謙益首鼠兩端,失分極多,導致了一些持身甚正的官員瞧不上他的為人,而選擇投到了人品正直品格高尚的首輔史可法麾下。
淮揚系雖然實力最弱,但路振飛深受崇禎信任,未來的前景分毫不差。而錢謙益和史可法又都屬于東林黨,兩系的官員原本一家,所以整個朝堂局勢可以說是錯綜復雜。
不過因為朝廷新立,有太多的利益可供大家瓜分,所以大家還未出現太大的分歧,也就沒有太過激烈的黨爭出現,暫且算得上是一團和氣。
現在朝廷最重要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如何面對北方的強敵,再就是怎么處理涉及到福王之亂的人員。
北方的消息逐漸傳來,在吳三桂的帶路下,滿清大軍入關,吳三桂和滿清聯軍在山海關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匪首李自成被迫退出了北京,清軍和闖賊如今正在北方進行激戰,一時半會兒還不會對南方形成威脅。
針對如何處理吳三桂的問題,朝堂上眾官員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吳三桂以為崇禎殉國,為了替崇禎復仇,這才借兵剿賊,是大大的忠臣,史可法錢謙益均持此意見。另一派以次輔路振飛為首,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相當于引狼入室,事實上已經背叛了大明,吳三桂此人已經不再是大明的臣子,根本指望不得。
朝堂上,兩方針對這個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路振飛勢單力薄,在辯論上根本不是對方的對手。為了支持路振飛,陳越也上了奏折,言之鑿鑿道吳三桂絕對不會再回大明,加入了論戰。
然而,就連崇禎都對吳三桂抱有幻想,認為他迫于無奈才借兵剿賊,不是真的背叛大明。在崇禎心里,闖賊要遠比滿韃更可惡。滿韃只需要些子民財產就會退兵,而闖賊可是要奪去他的江山的。
北京城破,皇后自盡,三個皇子至今下落不明,這已經是崇禎心中永遠的痛。他恨闖賊恨的痛徹心扉,所以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在崇禎心里一點都不可恨,相反崇禎對吳三桂還有絲絲的欣賞和感激。若是沒有吳三桂借滿韃剿賊,闖賊在北方站穩腳跟下一步肯定是出兵南伐,自己又如何能夠安穩的坐在南京?
既然吳三桂是忠臣,自然不能寒了忠臣之心,朝廷經過商議之后,決定派兵部侍郎左懋第、前總兵陳洪范、兵部值房郎中馬紹渝三人的代表團前往北京。
一是向吳三桂宣旨,封其為薊國公,世襲罔替,并發白銀五萬兩、糧食十萬石犒賞關寧軍,由太仆寺正卿沈廷揚督率船只運送。沈廷揚曾經督率過海路漕糧運送,經驗極為豐富。
使團的第二個任務就是和滿清朝廷商議,商談聯合剿賊事宜,并試探滿清的底線,看其是打算占據大明的疆土還是和以前一樣撈一筆就走?看看能否通過談判讓滿清歸還北京,為此付出一些銀兩財富也不是不可以。
朝廷的第二件大事自然是處理福王之亂善后事宜,福王被抓,一眾從犯相繼落網,是時候給這次叛亂畫個句號。
內閣經過商議奏請崇禎同意,決定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個部門共同審理福王叛亂之事,錦衣衛衙門負責監督協助。蓋因福王之亂影響極大,審理的規格極高。
其實福王之亂事情極為簡單,處置起來也不復雜,福王以莫逆之罪無可辯駁,按照寧王之亂先例,福王朱由崧處死,除福王之藩。
福王之亂主謀馬士英已經自盡,其家人男的發配軍前效力,女的發教坊司為奴。主謀太監盧九德,除以凌遲刑法。
忻城伯趙之龍、誠意伯劉孔昭,參與叛亂之舉,均處死,抄沒家產。
然而在魏國公徐久爵以及其他勛貴的處理上,審案人員發生了極大分歧。
右都御史李沾堅持認為徐久爵并未參與福王之亂,平南侯對徐久爵的處置有失公允,應該宣判徐久爵無罪。
刑部尚書呂大器卻認為徐久爵在福王登基之時選擇了服從,也許其是迫于福王的兵威,但為人臣子者不能效忠君王屈從叛逆,本身就是背叛,再加上徐久爵在平南軍攻城時,響應福王號召出錢招募了一些鄉兵,所以其并非無辜。
在福王登基之時,呂大器是少數沒有選擇屈從之人,所以有底氣說這話,但是在其他官員看來,若是因為屈服就被定罪,那朝廷大部分官員都有罪了,若是選擇了處置徐久爵,他日也可能以同樣的理由處置自己。所以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官員都極力反對處置徐久爵。
雙方發生了極大的分歧,審案陷入了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