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軍工

第兩百九十九章 匕首變屠刀

甘!肅的金!昌與內!蒙古的白云!鄂博號稱中國兩大有色金屬冶煉支柱,很大一部分軍工生產體系正是靠著這兩大基礎支柱才得以建立、發展、直至成長為后世巨無霸級別的軍工復合體!

因為他們一個是名副其實的鎳都,而另一個則是享譽全球的稀土之都。

稀土自不必說,號稱軍工材料基石中的基石,特別是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稀土的價值更是逐步凸顯出來,大到航空母艦,小到拇指大小的芯片;從外太空的航天飛機、宇宙空間站,到深潛海底的核潛艇,都離不開稀土這個核心材料。

至于鎳的重要性,盡管沒有稀土那般廣泛,但對特種合金鋼卻是最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因為在合金鋼中添加鎳,便可大幅度提高鋼材的機械強度,用量不需要太多,只要將比例控制在94到04之間,就能夠令冶煉出來的合金鋼機械強度達到2千克平方毫米到8千克平方毫米之間的高品質水準。

而如此強有力的合金鋼正是裝甲鋼、炮鋼、軍艦用鋼等等重型武器裝備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制造材料,正因為如此,從二戰時起,鎳便作為各種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成為各主要軍事強國的國家儲備之一。

而缺乏鎳儲備的國家,便等同于失去了強化鋼鐵的利器,不但難以支撐戰爭,甚至還會被人打得一敗涂地,納!粹德國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戰爭的強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使得德國戰前儲備的鎳原料不到兩年便被高烈度的戰爭消耗殆盡。

無奈之下,德國人只能將裝甲鋼、炮鋼等基礎材料做的更加厚重,從而希望用超強的厚度來彌補失去鎳之后,合金鋼的基本機械強度,而這也導致了戰爭后期德軍坦克裝甲越來越厚重,重量隨之攀升,最終使得動力系統不堪重負,實戰能力十分低下,究其原因都是缺鎳惹的禍。

正是看到德國的失敗例子,戰后以美蘇兩大超級強國為核心,對鎳的重視提高到了國家層面的戰略高度,在瘋狂儲備鎳礦資源的同時,也開始加緊研制含鎳的特種合金鋼,于是一系列諸如美國的4034合金鋼,蘇聯的75Л合金鋼等堪稱經典的含鎳合金鋼橫空出世。

旋即被應用于坦克制造,火炮研制,艦艇研發,乃至潛艇修造等一系列軍工生產領域,直到數十年后的21世紀,還能在m1主戰坦克,m109自行火炮;t90主戰坦克,bmp系列步兵戰車的身上看到4034合金鋼和75Л合金鋼的影子。

由此可見這種含鎳合金鋼對一工生產的重要意義!

然而可悲的是,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被認為鎳資源匱乏國,不過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太過在意,因為當時中蘇正處在蜜月期,很多軍工原材料都是由蘇聯提供,而這其中便有堪稱經典的75Л含鎳合金鋼。

基于此,中國生產了解放牌汽車、59式坦克、54式122mm榴彈炮等等一大批武器裝備,以至于連剛剛起步的核工業,也準備利用75Л含鎳合金鋼,制造實驗反應堆的安全壓力殼

只可惜好景不長,隨著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盛行,中蘇兩國由蜜月轉為敵對,1960年蘇聯更是不經通知突然中斷所有援助,并撤走全部駐華援助專家,剛剛建立起來的中國工業體系,被蘇聯這么一折騰,登時陷入絕境。

一些大型項目停滯倒沒什么,只要手里有圖紙,還可以拿去好好琢磨琢磨,再次上馬還有希望,可要是缺乏最基本的原材料的話,那就跟直接斷糧沒區別,就算有圖紙也沒辦法,沒材料什么都做不了。

而這其中最嚴重的便75Л含鎳合金鋼的嚴重匱乏,直接導致包括59式坦克,新式152mm榴彈炮,新式57mm高射炮,等等一系列或量產,或再研的武器裝備陷入停頓,甚至就連正在加速推進的核計劃也不得不暫時停止,沒辦法,75Л含鎳合金鋼已然成為中工的骨骼,骨骼垮了,剩下的一堆肉自然是連動一下的能力都沒有。

為此,中國不是沒有組織過相關科技人員,開展對75Л含鎳合金鋼的仿制工作,可當科研人員好不容易測量出75Л含鎳合金鋼中各項金屬原料的配比后,方才發現,其中最關鍵的鎳,卻是這個古老國家最為缺乏的東西。

無奈之下,中國只能一面在全國范圍內探尋鎳礦,一面利用剛剛投產的稀土作為鎳的替代品,艱難而緩慢的走上了自主研制特種合金鋼的道路

前世的柏毅在看到這段歷史時,盡管滿眼都是成功之后的喜悅,以及艱苦奮斗的氣概,但做為研究武器裝備制造與維護的專業人士,柏毅卻知道這其中所蘊含的困苦與無奈將是如何的浩如繁星。

更重要的是,那些許許多多的軍工項目,就是因為這么一塊小小的鋼板而不得不停滯,沒有合適的鋼材做反應堆壓力殼,于是中國的原子彈只能再次轉入理論研究;沒有堪用的裝甲鋼,剛剛量產的59式只聽將生產線停下來,直至60年代末才恢復正常。

而這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新式57mm高射炮,因為高性能合金鋼的產量遲遲上不來,新式57mm高射炮研制配給只能排在優先裝備之后,直到70年代中期,特種產材產量上來了,新式57mm高射炮才得以研制成功,只是這個時候所謂的新式57mm高射炮還沒等服役便已經落后

類似這種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導致好裝備服役即落后的例子還有很多,以至于當年很多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在白發蒼蒼之際,都會說上這么一句頗為無奈的話:“若是當年咱們國家的特種鋼能跟得上,我們能做得更好!”

柏毅不是個圣人,但卻是個有良心的人,他看不得那些為國鞠躬盡瘁的軍工專家們的悲嘆,看不得他們垂垂老矣之際還留有無可彌補的悔恨,既然前世無法改變,如今重活一世還能坐視嗎?

既然他知道金昌的鎳,知道白云鄂博的稀土,知道60年代蘇聯對中國工業的腰斬,那為何不化匕首為屠刀,以蘇聯人的大出血,將中工急需的原來材料給澆灌出來?想法很大膽,做法很簡單,操作很實際,如今卻是要看已經上了鉤的蘇聯人究竟能出多少幾噸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