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名稱
小說作者
關鍵字
837任教
837任教
羅家倫已經跑去成都安排教學工作,今天接待周赫煊的,分別是重慶大學校長胡庶華,以及央大學學院院長汪東。
央大學的校史,共有四首校歌。
第一首的詞作者是李叔同,第二首的詞作者便是汪東。此時用的是第三首,由校長羅家倫親自作詞,后世南京大學的校訓,便截取自羅家倫版校歌——誠樸雄偉,勵學敦行。
汪東是章太炎的弟子,而周赫煊在章太炎面前也執弟子禮,論起來兩人算是同輩。
這位先生今年四十有七,周赫煊年長八歲,留著長長的山羊胡子,一身長襖頗有晚清舊知識分子的風范。他也確實屬于舊派知識分子,精通書畫詩詞,早年跟隨孫山鬧過革命,北伐期間開始棄政從教,安心留在大學里當老師。
“吾對明誠盼望已久,終于等到你了!”汪東顯得頗為激動,握著周赫煊的手久久不放。
周赫煊笑道:“旭初兄太客氣了。”
汪東現在是央大學學院院長,歷史系也屬學院管轄,正愁著不知哪兒聘請歷史系主任呢。原本的歷史,央大學內遷重慶之后,直到1938年春天才有新的歷史系主任。
胡庶華在旁邊開著玩笑:“周先生你不地道啊,我三請五請,只請到你做重慶大學的名譽教授。現在羅校長一出馬,立即請動你擔任歷史系主任,你是看不起咱們重慶大學?”
周赫煊安撫道:“那等我講課的時候,讓重大歷史系的學生一起來聽嘛。”
“如此正好,一言為定!”胡庶華生怕周赫煊改口,連忙封死了退路。
反正現在央大學整個歷史系,只剩下40多個學生,加重慶大學歷史系學生,總共也一百多個。而兩校學生暫時共用校舍,聚在一起大課并不嫌多。
三人閑聊幾句,汪東說道:“明誠,我先帶你去辦公室吧。”
“也好。”周赫煊點頭道。
作為東道主,胡庶華引路道:“這邊請!”
央大學此刻寄人籬下,而重慶大學也不寬裕,因此系主任的辦公室極為簡陋。一間普通小平房,面積大約有10平米,里邊除了辦公桌椅,便只剩下一個件柜。
不到片刻,辦公室里來了一位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問候道:“周先生好,我是歷史系教授郭廷以。”
汪東介紹說:“小郭是清華大學歷史研究院畢業,羅校長的高足,被羅校長從清華帶來央大學的。我知道明誠你時間寶貴,所以專門派小郭給你做助手,幫忙處理一些歷史系的瑣碎事務。”
“你好,郭教授。”周赫煊伸手道。
郭廷以連忙跟周赫煊握手,恭敬且崇拜地說:“周先生,我曾在清華大學聽您講人類明史,受益匪淺,三生有幸。可惜您當時沒把課講完,現在我對這門課還有諸多疑問。”
“咳咳,我較忙。”周赫煊有些尷尬,他在清華和北大講課都挖坑不填的。
郭廷以也算民國學術界的小牛了,后來被譽為“國近代史的拓荒者”,將擔任央大學下下下任歷史系主任。他是羅家倫的學生,胡適的徒孫,在周赫煊面前屬于小輩,所以把態度放得極低。
周赫煊直接問:“歷史系現在情況如何?”
郭廷以拿出一份花名冊說:“由于戰亂影響,很多學生沒有隨校內遷,而是返回老家跟親人團聚,整個歷史系現在只有40多名學生,其大二和大三的學生人數最多。歷史系教授和講師,現有五人,加周先生是六人。”
周赫煊搖頭苦笑:“六個老師教四十多名學生,學生們忙得過來嗎?”
“等明年招生好了,學生人數肯定能多起來,一些原有的學生也會陸續趕來。”郭廷以說。
周赫煊問道:“我想教人類明史和全球通史,這兩門課的老師是誰?”
郭廷以道:“央大學沒有設立人類明史課程,全球通史的老師是沈剛伯先生。另外,沈剛伯先生還同時教授西洋古史、西洋通史、希臘史、羅馬史、英國史、俄國史、印度史、法國大革命史和西洋化概論。”
汗,原來是沈剛伯啊,又一位民國時期的史學界大牛。這位先生不僅是西方歷史全才,而且還是國邊疆史研究的主要推動者——抗戰期間,他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特地開設新僵史、蒙古史和東北史等課程。
還好,沈剛伯一人身兼十門課的老師,周赫煊跑來教全球通史不算搶他飯碗。
郭廷以又拿出一張表格:“周先生,這是我為您設置的課程表,請過目,看是否需要修改。”
周赫煊只瞟了一眼,便說道:“把我要教的兩門課,全部調到星期天。午教全球通史,下午教人類明史,讓央大學和重慶大學的歷史系學生都來聽,不愿來的也不強求,這兩門課屬于輔修。”
“星期天?那學生們豈不是沒有假期了。”郭廷以驚訝道。
民國時期的學生,沒有雙休,每周只有星期日這一天假期。
周赫煊直接說道:“我要大課,不分年級,必然打亂其他老師的教學秩序,所以還是把課程放在星期天為好。”
郭廷以道:“那行,我立刻去通知。”
轉眼是周末,周赫煊坐船來到學校,直奔一間為他專設的大教室——其實是重慶大學的禮堂。
偌大的禮堂人滿為患,不但兩校的歷史系學生來聽課,其他科系的學生也跑來了,而且還夾雜著不少講師和教授。
周赫煊看著下方黑壓壓的人頭,愣了愣,隨即笑道:“人很多啊。”
重慶大學和央大學的歷史系老師全來了,如未來東北邊疆史的大牛金毓黻。此君以前在東北大學當教授,還做過遼寧省教育廳長,九一八事變后被日軍拘捕,不得已只能在偽滿政府當官。他借著前往日本的機會,使用假名于去年悄悄乘船到海,在蔡元培的推薦下成為央大學教授。
歷史,再過兩個月金毓黻要被任命為央大學歷史系主任,周赫煊純屬搶了別人的位子。
此時此刻,金毓黻像一個普通學生,端著小本本正襟危坐,只等著周赫煊開講。
周赫煊在臨時架起的黑板,寫了一個大大的“史”字,朗聲道:“我們在學歷史之前,要明白為什么學歷史!唐太宗有句話說得好,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今天要講的是《全球通史》,即是全球,那也有國,跟《西洋通史》是有區別的。現在國的大學,雖然廣泛把我寫的《全球通史》當教材,但卻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是,教授們往往在講課的時候,把《全球通史》當《西洋通史》來講,而把《全球通史》的國部分,單獨用《國通史》的另一門課講出來。這是不正確的,這造成了國和世界的割裂!《全球通史》的精髓在‘全球’,而非‘通史’……”
開場一席話,立即抓住了師生的耳朵。
特別是那些研究西方史的老師,對周赫煊這段話若有所悟,沈剛伯更是聽得連連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