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戰五千年

第211章 《紀效新書》

李悠帶著戚繼光辛苦籌措的銀子,懷著極其嚴肅的心態前去...行賄,好吧,這種心情的確有些違和,但卻也是李悠心情的真是寫照;沒辦法,我大明早就被嚴嵩一黨折騰的烏煙瘴氣了,想要維系戚家軍的存在,守護海疆的安寧還必須得使出這種手段才行。

故而戚繼光的行賄不僅沒有讓李悠對他另眼相看,反而愈加崇敬起來,為了守護一方平安,甘愿去做這些自己十分不情愿的事情,這絲毫不會減少戚繼光身上的光彩。

所以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李悠并沒有用戚繼光的銀子購買禮物,而是打聽清楚這位胡公子的喜好之后,從賀蘭進明的財寶中選出幾樣禮物送上,很圓滿的完成了這次任務,然后快馬加鞭回到臺州,在戚家軍的這段日子讓他感到受益匪淺,他不肯浪費一絲一毫的時間,馬上就要到嘉靖四十年了,這一年臺州之戰即將展開,他能留在大明的日子實在不多了,必須要珍惜才行。

“晚生幸不辱命,胡公子收到禮物非常高興,看來接下來幾個月我們能安心練兵,靜候倭寇的到來了。”回到戚家軍大營之中,李悠向戚繼光匯報道。

戚繼光耐心的問完李悠送了什么禮物、胡公子收到禮物是什么樣的表情等等,才感慨的說道,“這些禮物的價值遠在我給你的銀子之上,文陽莫不是自己出錢了?”

“非也,只是晚生碰巧知道那里可以便宜買到這些東西罷了,并無超出戚將軍所給的花銷。”其實根本就是一文錢都沒有花。

“若非文陽,恐怕其他人無論如何也辦不好這件事。”戚繼光對此事的結果還是很滿意的,可是他家境貧寒一時卻也找不到什么合適的東西獎勵李悠,想了半天起身拿出一疊書稿遞給李悠,“這是戚某正在撰寫的兵書,文陽若是有興趣不妨拿去看看。”

“兵書?”李悠頓時來了興趣,戚繼光在兵法上的造詣可是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說是華夏古典兵法的最后一位大家,他所著的兵書必定了得。

關于戚繼光在兵法上的造詣,有這么一個傳說,據說戚繼光在應考武舉后背調往薊門呆了三年,在此期間他整日研讀《孫子兵法》,并對這本華夏兵法的圣典進行了批判分析,從中總結出了屬于自己的兵法。

比如《孫子兵法》上說:勿擊堂堂之陣,戚繼光卻認為:當以數萬之眾,堂堂正正,彼來我往,短兵相接;《孫子兵法》又說:佯北勿從),戚繼光繼續批判:收軍整隊,留人搜瞭,擂鼓追逐;正是這種不盲從權威的精神方才造就了戚繼光精深的兵法韜略。

這莫非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紀效新書》?李悠懷著激動地心情翻開了書頁,一名合格的將領不能僅僅憑借《孫子兵法》去帶兵打仗,因為《孫子兵法》講得是戰爭大的方面,而缺少細節,若是只看這本書,將領會遇到很多讓他不知所措的問題;但《紀效新書》卻不一樣,這本書對治兵、練兵總結的極其詳細,如果有人能完全做到書中所寫的東西,他絕對可以帶出一支冷兵器時代的強軍來。

果然如此,當看到書稿最上面《紀效新書》幾個大字,李悠激動地差點叫出聲來,這可是戚繼光手書的《紀效新書》初稿啊!放到后世那可是國寶級的文物,當下他不顧身在戚繼光的大帳,立刻認真的瀏覽起來。

“夫曰‘紀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書’,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時措之宜也。”開篇就說明了寫作這本書的目的,戚繼光是想寫一本不同于《孫子兵法》、《尉繚子》、《李衛公問答》這些傳承已久的兵書,這是一本極具實用性、并無虛言的兵書。

“數年間,予承乏浙東,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詳細節目,則無一及焉。猶禪家所謂上乘之教也,下學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練士卒條目,自選畝民丁以至號令、戰法、行營、武藝、守哨、水戰,間擇其實用有效者,分別教練,先后次第之,各為一卷,以海諸三軍俾習焉。”這是戚繼光的自序,說明了這本書的緣起以及此書的大致結構。

李悠繼續看了下去,這部兵家巨著共分為十八卷,分別是: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陣令篇第三、諭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較篇第六、行營篇第七、操練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長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經篇第十四、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

這本書對浙江沿海的地形以及大明軍隊和倭寇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根據現狀說明了編練新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絕非只能用在浙江沿海、或是對付倭寇上;堪稱放之四海皆準的準則。

李悠一時看得入了迷,不時地將戚繼光在書中所闡述的思想和昔日自己在三國、大漢、大唐以及大魏所見進行比較分析,自覺收獲頗多;李廣練兵亦能愛兵如子,但卻失了嚴謹;程不識固然嚴謹,卻又顯得過于僵硬;張巡體恤下屬、紀律嚴明,不過終究是文人出身,對器械配合、對戰陣法不夠了解......

縱觀李悠所見過的這些武將,或許有在指揮作戰或者個人勇武上超過戚繼光的,但絕沒有一人能在練兵一事上和他一較高下,李廣不行、程不識不行、張巡也不行;將范圍擴展到整個華夏史冊,恐怕也只有岳飛等寥寥數人可以和戚繼光相提并論。

不說別的,就憑著這部兵書,就沒有白來大明一趟啊!李悠忍不住發出感慨,再次埋頭苦讀起來,一直到夜色將至,才被戚繼光從沉迷中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