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獵殺者

第200章 一線生機!轉危為安!

五年規劃全稱“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我國于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已制定十個五年計劃和兩個五年規劃,其中很多規劃引領了中國經濟的重要轉折。最早的一五計劃確定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為中國工業化道路奠定了基礎,而近期的十五規劃首次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二五規劃開啟十大戰略新興產業。

“十三五”規劃注定會成為最關鍵的五年規劃之一。中國目前正處于三期疊加、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同時又是完成第一個百年目標時間截點前的最后五年,特殊時點決定了“十三五”規劃將更加兼顧穩增長與調結構:一方面,為完成人均gdp和城鄉居民收入翻兩番的目標,“十三五”時期gpd平均增速需達到6.5;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依然嚴重而新經濟尚未崛起、人口紅利消失、出口引擎失速,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加快轉型迫在眉睫。

他要找到更多的證據,證明林清是別有用心的細。

他尋找了外科醫生所有的簡歷和戰斗視頻,研究這個家伙。

每一個細節,都被他放大了看,各種看。

侄子的死,怎么能沒有價值。

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目前已進入收官階段。2014年4月,國家發改委啟動“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公開招標宏觀經濟、教育、農業、房地產、國企改革等領域的25個重點課題。各課題中標單位于2014年年底將課題成果提交至國家發改委,國家發改委根據課題研究成果,形成初步思路后交至中央。2015年初,再由中央委托各部委。形成相關領域的規劃建議。

“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最終將形成兩份文件:《中央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建議》(簡稱規劃建議)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規劃建議屬于黨的文件,由中央辦公廳、中財辦、深改組負責,15年中已經上報,10月份在五中全會審議后對外公布。規劃綱要則屬于文件。由辦公廳、發改委規劃司等負責制定,2015年下半年提交,2016年兩會期間經全國人大審議后公開發布。規劃建議和規劃綱要同步制定、雙向溝通,因此2015年10月份即將發布的規劃建議可被視為“十三五”規劃的初步版本。

十三五規劃尚未公布,我們如何分析十三五規劃不是憑空而來。而是依據黨和國家一系列相關文件框架編寫。第一個依據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這是黨中央制定的一個長期的總體發展思路。第二個依據是層面的各類指導意見、辦法及規劃,這相當于為落實三中全會出臺的綱領性文件,其效力依次遞增。第三個依據是各部委發布的文件和方案,這相當于各職能部門為落實黨中央和思路而制定的具體措施。從政策效力上講,黨中央高于高于各部委,但從政策細節上講,各部委制定的文件最為具體,而且最貼近最新實際,現實意義更強。第四個依據是以往的五年規劃。根據以往經驗。五年規劃主要涉及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區域發展、城鄉發展、社會文化、人民生活、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改革開放等大議題。

綜合上述四個依據,我們梳理出“十三五”規劃的十大關鍵領域:經濟增長、信息技術、服務業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收入分配(關鍵是扶貧)、人口老齡化、生態環保、投融資體制(ppp)、國企改革、軍民融合。

一、增長目標:不一樣的7

綱舉目張,經濟增長目標正是宏觀政策的綱。短期來看,每年兩會上制定的年度目標是宏觀政策的主要參考,而中長期來看,宏觀政策的走向則與“五年規劃”中制定的五年增長目標息息相關。

那么問題來了,下一個五年增長目標將如何確定根據以往幾個五年規劃,我們大體可以總結出幾條規律:

第一,增長目標一般是0.5的整數倍,比如近四個五年規劃的目標分別是8、7、7.5和7。變動的幅度也以0.5為基準單位。

第二。實際增長速度一般會遠超增長目標,這意味著在制定增長目標時一般會留出較大的政策余地。從過去20年的四個五年計劃可以看出,經濟增長目標從未失手。按照十二五目前進度,2015年只需達到3.1的增速就可以輕松達標。

第三。增長目標的變動方向和實際增速的變動方向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增長目標一般會充分考慮實際的經濟狀況,也對后面的宏觀調控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增長目標下調或上調后,實際增速也出現了相應的下降或上升。

第四,下行壓力較大的時期增長目標也不會大幅下調,增長速度會更接近增長目標。比如,十一五實際增長11.2。超出目標3.7個百分點。十二五經濟大幅下行4.2個百分點,但目標僅從7.5下調到7。

展望十三五時期,為了完成提出的“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假設2015年增長7,那么十三五期間只需要年均6.6的增速(但書記在近期的專訪中的說法是7),因此,從主觀角度看,中央并沒有太大必要把目標定高。而從客觀角度看,資本、勞動、土地和全要素生產率等增長要素都有下行趨勢,十三五繼續保持7的增速存在較大難度。所以如果中央依然按照傳統的規律來決策,十三五規劃毫無疑問應該將目標定在6.5。

但以來,依靠過去的經驗進行預測變得越來越危險,同樣,十三五的目標也可能會打破過去的規律:也許6.5是一個更合理的選擇,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結果,因此最終目標很可能定在7。第一,中央認可的經濟增長中樞應該在7左右,如果按照傳統規律,定在6.5能留出較大的政策空間,但政策之“錨”的作用不明顯,導致目標形同虛設,而如果定在7,“錨”的作用更明顯。第二,以7為目標并不意味著實際增速會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著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目標從最初的6.5上調到更樂觀的7意味著宏觀政策在實際作中將更加積極,這種積極將主要體現在財政政策上,未來政府代替私人部門加杠桿仍是大趨勢,托底經濟、防范風險,而這也要需要寬松的流動性環境作為支持,貨幣政策也不會坐以待斃。

二、信息經濟

信息經濟的內涵并不局限于“互聯網”。從存量上看,中國的信息產業已經初具規模,2014年中國信息產業消費規模為2.8萬億元,貢獻gdp0.8個百分比。從增量上看,在居民信息消費多樣化與政策引導的刺激下信息經濟發展迅速,2014年信息消費規模同比增長18,而根據工信部的預測2015年將增長15達到3.2萬億,成為增長新亮點。預計十三五時期,信息經濟仍將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之一,上下游產業鏈為市場提供投資機會。

1、市場關注的方向:

①信息與產業融合。信息融合最早應用在軍事領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民用領域的應用也日益廣泛:

一是與生物技術的融合,如前期被市場熱炒的基因芯片(在芯片表面固定探針,通過與芯片探針雜交測定核酸序列)、基因測序(從血和唾中分析測定基因全序列,鎖定個人病變基因以提前預防和治療)等。

二是與制造業的融合,如物聯網(利用網絡技術將傳感器、控制器、機器和人員等連接在一起,實現信息化、智能化和遠程管理控制)、現代工業機器人(300024,股吧)(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器手或多自由度的機械裝置,可按照編排的程序運行)等。

三是與服務業的融合,發揮互聯網高效、便捷的特點降低成本,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如“餓了么”(餐飲o2o平臺)、許鮮網(在線水果b2c平臺)對所在領域的傳統企業形成沖擊。

②大數據。大數據本質上是通過長期跟蹤與搜集個體數據,對存量數據進行分析后提供智能與個性化的服務。大數據未來有較大增長空間,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應用范圍廣,大數據技術可用于教育、醫療、交通、金融、公安偵查、招商引資等領域;二是目前大數據產業處于較低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