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秘術

第三二七二章 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我老師李明光有個觀點:在冬天大雪封山,市場萎縮,資金不到位,好東西賣不出去的時候,或是掃貨最佳時期。

他說:‘冬天大雪封山,珍奇異獸也跑出來了。只要是好獵手,寒冬里照樣一槍一個撿漏。關鍵是要煉好眼睛,在冬天里煉好眼睛,隨時準備出。英國詩人雪萊曾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民國至今,古玩界流傳著這樣的行話:古玩不長眼是瞎眼沒有臉。

有些古玩商自己玩古玩卻被古玩玩,還有些人花了上百萬,甚至上億買到的卻是假貨,這臉兒往哪兒擱,不僅沒臉面,還遭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藝術品古玩市場之所以這么殘酷,我一直認為根源在于信息不對等。

房地產一平米十萬、八萬是明碼標價,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拍出2.8億元港幣,鬼谷子下山在2oo5年拍出2.3億元人民幣天價,田黃一克賽黃金,2、3萬一克,好的4、5萬元一克,甚至賣到1o萬。

它們的決定值在于市場和專家。

許多信息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不惜代價煉好眼睛才是關鍵。”

“煉好眼睛?也就是說,還是要增加自己鑒別的能力?”柳憐問道。

“呵呵,不愧是行家,你這一句話就說到點子上了。”

張天元笑道:“不管是誰,如果對這個市場一竅不通,那別說撿漏,根本就是找死。”

“可是要怎么煉好眼睛呢?”

柳憐問道。

“你這話算是問到點子上了。”

張天元喝了口飲料道:“先那肯定是得有文化積淀:收藏不同于其他行業,它是一種文化活動,是文化與商業的結合。

比如一塊壽山石的價格,如果沒有文人的題字、刻印,沒有文化內涵在里面,它的價值會大大縮減。

當你在收藏的時候,不是收藏壽山石,而是去看這件藝術品背后的文化。

因而積累文化知識,獲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煉眼的第一大要素。”

“這個我同意,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積累,看到寶貝都是瞎的,比如剛剛那兩枚金幣。”

歐陽曉丹急忙說道。

“咳咳,不提金幣了,出了知識積累之外,還需要實地演練,實際操作:煉眼力單靠積累文化或看央視尋寶欄目遠遠不夠,要去市場上鍛煉,去摸東西,去實地考察。

為什么有的專家會看走眼,因為理論與實際結合不同。

能寫書的未必有眼力,有眼力的一定有知識。

煉好眼,蓄勢出。

第三,跟對師傅:北方有一句俗語:師傅不高,徒弟扭腰。

天下藏書千千萬,選好書不易。

現在標本作假也很厲害。

有的標本和真的非常相似,標本錯了,其他也白搭。

師傅要選對,要選一個實實在在的師傅,而且心地也要好。

第四,入對圈子:別單打獨斗,秘不示人。

東西要拿出來讓大家看,不然可能就遭遇‘打眼’,圈子有假有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入哪個圈子要有自知之明。

第五,輸贏笑笑:閩南人有句話是‘輸贏笑笑’。

玩古玩要有好心態。

這次輸了,積累經驗教訓,下次再來。

有些人想賺錢和瘋子一樣,急于求成,不踏實,結果人財兩空。

基本上,煉好眼睛就是這幾點了,如果你們真心想干這一行,就不要怕辛苦。”

“撿漏呢?如果我們的眼力足夠好,那撿漏是不是也有訣竅啊?”

歐陽曉丹急忙問道。

“問得好!煉好了眼,撿漏也有訣竅,且聽央視鑒寶專家我老師李明光怎么說:

第一,冷點撿漏:人家大玩清三代、和田玉,不要去湊熱鬧。

比如我認識上浦的那個李老,二十年前淘到了一塊綠松石。

當時,綠松石在市場上無人問津,現在已翻了幾番。

現在硨磲打得火熱,在十幾年前一米大的不到2ooo元。

把眼光往遠處放。

第二,選對時機:我們應懂得在市場低谷時去淘貨,容易壓低價格。

冬天再苦再累也要咬牙挺過,光明的春天才會到來。

第三,地域撿漏:中國地大物博,從東北到西南,有多遠,喬家大院就是走南闖北走西口。

一年前我老師在東山做節目,有個藏友來鑒寶,沒想到竟是西夏精品黑瓷撿了大漏,他就是從甘州買的,很多人以為那是洛州產的。

第四,跨界撿漏:我老師曾經從一位書畫家手里淘了塊北宋定窯。

玩書畫的未必對瓷器在行,也可能是全才,但稀少。

重在積累知識。

第五,限定瓷殘器撿漏:如成化斗彩,秘色瓷,南宋官窯,永宣青花官窯等殘器,雖殘尤珍。

曾經有汝窯殘器拍出了天價。

殘器也是寶貝,它的價值不容小覷,也是收藏撿漏的對象。

第六,盲點撿漏:很多知識屬于大眾化,在小眾知識上有突破有重要意義。

這塊由我老師帶學生撿到的‘碧璽雕件’清代天雞尊,重12oo克,是不可多得藝術珍品。

就是商家不懂得碧璽與水晶的區別在哪,才被撿了漏。

因而盲點撿漏也很重要。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塊壽山凍石,得清末民初三大名家青睞:楊守敬、黃士陵、王大炘(冰鐵)共同篆刻印文,刻上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著名詩詞,使得此塊材料絕佳的壽山石增添了不菲的文人價值。

我老師李明光先生說這塊石頭撿漏毫無疑問。

還有一個由晚清雕銅大師茫父雕刻的紫銅鎏金筆筒,看上去陳舊而不起眼,竟然栩栩如生地刻著‘蓮池魚戲圖’,線條遒勁優美,圖案靈動生趣,刻著兩行字:‘只見魚兒不見水,自信此中有沉浮。’字字璣珠,別有洞天。

為雕銅大師對魚兒說的話:‘雖然看不見水,但別忘了水在養你,水若干涸,魚兒便沉下去。’

教誨玩文弄墨即將當官之人,不要忘了衣食父母。

這便是在這‘魚兒’背后的文化價值,使得此件其貌不揚的筆筒深刻而耐人尋味。

我老師李明光先生帶來了許多由他帶著粉絲和學生撿漏的寶貝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事例。”8

,歡迎訪問大家讀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