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人生

第一百三十二章 房子算是白送了?

搜小說:

說到這里,劉老臉上不由的露出了黯然的神情,見此,楚琛連忙安慰道:

“劉老,逝者已矣,咱們活著的,就應該高高興興的生活,您老活的開心、長壽,就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聽了這番話,劉老收起心中的感傷,說道:“小楚,讓你看笑話了,人老了,就特別的念舊,不過你說的對,咱們活著的就只要開心就好。來,咱們來看看這錦盒里裝著的到底是什么東西。”

來到劉老的工作室,楚琛把錦盒外面包裹著的塑料紙都揭了下來,打開錦盒一看,里面居然放著的是一幅絹本書畫。

在書畫界,將字畫繪制在絹、綾或者絲織物上,稱為絹本。不過絹本雖然看起來較名貴,但底色不及紙本潔白,而且由于絹本繪畫前準備功夫較多,因此也不及紙本通行。

而且絹本還有兩點不足,不但容易被蟲蛀,另外還容易被折損,沒來紙本來的容易保存。所以古代書畫卷本雖多,但真正能夠無損的保存下來的作品,并不多見,特別是一些歷經千年的作品,能夠無損保存下來的,那是更加的少見。

看到里面居然放的是幅絹本作品,而且楚琛他們發現,從側面看上去,絹面上有一層淡淡的光亮。

絹面上的這種光亮,俗稱“鏡面光”。之所以有這種效果,是因為絹本的特性,所以傳世保存需要經過若干次的重裱,每次cāo作都要加膠、加礬,并且用石頭加蠟將書畫的背面用力地軋光。次數累積的多了,就出現了這種光亮的效果。

而這種情況一般只出現在宋元以前的絹畫作品上,明清及其以后的絹本,一般是見不到這種情況的。

看到這幅作品,年代居然是至少是宋元時期,三人驚訝的同時,表情也變的非常的慎重。

把桌子清理干凈,楚琛戴上手套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東西從錦盒里面拿了出來,慢慢的平鋪在了桌子上,一幅絹本設色山水畫,頓時就映入了大家的眼簾。

設色指的是用了用了顏色的國畫,因為傳統國畫,很多都是只用水墨,而用了顏色的就叫“設色”。

國畫向來是非常重視設色的,所以古代把圖畫叫做“丹青”。丹是朱砂,青是藍靛,都是繪畫上常用的顏色。《晉書》說顧愷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杜甫贈畫馬名家曹霸的詩,題名為《丹青引》,可見“丹青”之名已為人們習用。

設色是古代畫家必須掌握的基本技法,所以謝赫把“隨類賦彩”列為“六法”之一。

這幅絹本設色山水畫描繪的是隱士的山居生活,只見畫面上兩座山之間的山谷,有溪水曲折蜿蜒而下,匯成一個波紋漣漪的溪池。

池岸有竹籬茅屋,后院有女仆在勞作,籬門前有牧童騎牛,小道上有農夫趕路,一亭榭伸入水中,高士倚欄而坐,舉目眺望,神態極其悠閑,其夫人則抱兒與仆女嬉戲于旁,一派平淡然而其樂融融的生活情景。

屋后山腰有懸泉拾級而下,至山腳匯集于溪池。水流及涌波以細線勾畫,一絲不茍。

此圖中溪池、溪水、山坡、近山、遠山的畫法各不相同,而竹籬茅屋、近樹、遠樹的畫法也不盡相同,但它們的組合有節奏、有變化,整幅畫面可以說非常的和諧。

這些景致和畫家筆下的那些惟妙惟肖的人物,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不得不說是一場視覺盛宴。

這幅作品,藝術水平之高,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不過在場的三人之中,就算是楚琛都涉足古玩界已經五年了,畫作剛映入三人眼簾的時候,就覺得有些熟悉,當三人看到畫作的款識之時,每個人都不由的大驚失色。

“這……這……這怎么可能,爸,我不會看錯吧。”

雖然劉琴舒到現在為止,并沒有在楚琛面前,顯露出她有多么高深的古玩鑒賞能力。但不要忘記了,她可是從小就在劉老的身邊學習古玩方面的知識,就算是天賦再怎么不好,幾十年下來了,水平會差到哪里去?

看著這幅作品上多條題跋,還有大大小小十多個鈴印和收藏章,每個印章都代表著一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證明此圖是傳承有序的作品,再加上劉琴舒沉浸在書畫中幾十年的專業水平,幾乎可以斷定,這幅作品就是一件真跡。

當然,如果換作其他人的真跡,或者劉琴舒還不會這般驚訝,但此畫的款識卻是“北苑副使臣董源畫”,這就不得不令她大驚失色了。

董源,字叔達,中國五代南唐畫家,源一作元,江南鐘陵人。他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時期。官至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

董源善山水,兼工禽獸。其山水多以江南真山入畫而不為奇峭之筆,記載說他山水多畫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唐無此品”。米芾曾盛贊其山水曰:“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

五代的《畫鑒》里記載:"董源山水有二種:一樣水墨,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披麻皴;一樣著色,皴文甚少,用色濃古,人物多用紅青衣,人面亦有粉素者。二種皆佳作也。"

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董源善畫,龍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山峭之筆",又稱"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畫史上把董源、范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

但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

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云氣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的。

當初董源的山水畫曾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垂青。

據說李璟年輕時曾在廬山修建別墅,將山泉林園勝景融為一體。他為了能時時看到廬山景致,特地派董源畫了一幅《廬山圖》。

董源將五老奇峰、云煙蒼松、泉流怪石和庭院別墅巧妙地繪入一圖。李璟觀后,稱贊不絕,愛不釋手,命人掛在臥室里,朝夕對畫觀賞,猶如長居廬山中。由此可見董源構思的巧妙和寫景藝術的高超。

董源現存于世的作品很少,只有有《夏景山口待渡》、《瀟湘》、《夏山》、《龍宿郊民》、《溪岸圖》等寥寥幾幅而已。

雖然如此,劉琴舒到不是為現在能看到一幅董源的作品而驚訝,而是在他們眼前的這幅作品,分明就是《溪岸圖》。

劉老放下手中的放大鏡,滿臉興奮和激動的說道:

“這有什么不可能的,你是不是想說《溪岸圖》現在在米國的大都會?嘿嘿,我當初就覺得那幅作品有問題,不說其它的,就說和《夏山圖》等作對比,完全是截然兩種風格。而你們看,眼前這幅作品,其技法就是用的董源所創的披麻皴。”

“而且這其中畫風還有人物、動物的用筆和《夏山圖》等作相比,也是一貫相承的。最關鍵的一點,這里起首鈴印還是南宋大臣賈似道,這一點,你們兩個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什么了吧?所以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溪岸圖》。”

為什么劉老要單獨提起這個鈴印呢,那是因為大都會的那幅《溪岸圖》,起首的同樣也是賈似道的鈴印。一件是使用董源所創披麻皴法的作品,而另一件是使用當時典型技法的作品,人們會認為哪一件是真品?

“爸,那你認為大都的《溪岸圖》會不會是現代作偽的?”

劉老搖了搖頭,說道:“我是不相信那張圖是現代作偽的,我認為其技法和風格還是古人的風格,以現在這張作品來看,很有可能是賈似道得到了這董源的真跡,而請人仿制的一件作品。”

“劉老,那有沒有可能,這張圖是仿制的?”劉琴舒好奇的問道。

劉老笑了笑,回答道:“你說的也不是沒有可能,我承認,那幅作品也確實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是要證明那幅作品確實是董元的真跡,那就必須拿出更多的鐵證,否則就是一廂情愿的猜測而已。”

“而咱們這一幅,無論是技法和風格,都是有據可依的,除非有人可以證明那幾幅博物館的作品都是假的,不然的話,我的想法是不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