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民素質?這可是一個偉大并且艱難到難以想象的工程。
帝國從五六年前開始注重教育,因為現在這么一種年代并不是想要識字就能學到,知識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他們依靠自己的家傳知識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導致華夏將近兩千萬人口中,識字的人估計也就只有不到三十萬……可能連三十萬人的識字率都沒有!
呂哲所做的教育普及化進行得異常的艱難,他最先鋪開教育體系的時候,是集中了一些識字者,親自抽出時間來教導他們學會拼音,用拼音來推廣普通話,因此并不需要這些識字者有多么的廣博見聞,就只是需要識字。
教導出一批人之后,呂哲就用這些“速成班”的人去教會更多的人。因為有拼音的存在,實際上推廣發音一致的普通話根本就沒有多大的難度,特別是那些接受教育的人本身就識字的前提下,用了大概二年的時間才培養出近四千的初級教師。
所謂的初級教師是什么?就是懂得拼音應用。這一批初級教師被分配到南郡各地,一般是一個里才有一名至二名識字者,他們教育的對象是六歲到十三歲的孩童,空閑狀態也會開夜班來教導成年人。
開夜班掃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天朝時代就是依靠開夜班來教育成年人進行掃盲,事實也證明效果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至少是有那么一點用處。
“我們現在有將近四萬多名的教師,他們奮斗在鄉里一線為帝國教育添磚加瓦,僅在過去的五年為帝國培養出至少一百四十萬的識字者。”呂哲臉上是帶著微笑,他說:“四年培養出一百四十萬個識字的人,沒有什么比這個更加了不起了!”
當然,那一批人就只是識字罷了,他們能看得懂大部分的通用字,并未被加強學習更深的知識,這與帝國目前的教育體系簡陋有著根本的關系。
帝國目前的普及教育是到了什么樣的水平?是只推廣拼音。其它東西,比如數學也只是九九加減乘除,更加深奧的東西嘛……說實話,呂哲本身知識有限。光依靠回憶也想不起太高深的東西,哪怕是想得出來,那些知識沒有辦法形成一套嚴密且有邏輯性的系統,這樣怎么去作為教育材料?
任何沒有形成嚴密邏輯性的知識,特別是牽扯到科學。傳播這樣的知識,唯一下場是會帶歪一個民族未來的科技樹。科學也絕對不是跳躍性的發展,那是一整套循環漸進的發展模式,任何的科技都是牽扯到不止一門的知識,可以想象需要多少知識基礎才能在科學上取得成就。
“是朕太心急了啊!”呂哲感嘆了一句:“現在的人不知道充實邊郡意味著什么,他們不會有那樣的覺悟。”
會稽郡的張耳在做事,并且不能說他是在胡搞瞎搞,因為是出于國策的需要在做事。他最聰明的地方還有一點,那就是一切不超過帝國的律法基礎,一條條的行政命令都是在帝國的律法基礎之上。
呂哲知道了會稽郡在發生局部的民亂。他能夠在心里痛罵張耳,但是任何一條行政的公文都無法處置以法辦事的張耳,甚至是會稽郡發生這樣的時候之后只能想著擦屁股妥善解決。
國家的改革肯定是會迎來持續不斷的陣痛,他們會在日后生活改善時轉過頭來贊美,過程中有人會罵有人會哭,不外如是。
“陛下……”李斯斟酌一下用詞,說道:“正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們才應該強力的執行。”
呂哲最近也在思考相關的問題,如繼續使用溫和的手段進行移民,昂或是使用相對強硬的手段進行移民。
張耳辦事不漂亮。但是他給出了答卷很光彩,三個月之內集中了十六萬的民眾,只等待中樞派人過去既能安排著向想要移民的邊郡進行遷徙。
恰恰是張耳僅在三個月就能集中十六萬等待被遷徙的人,呂哲才會懷疑自己之前的溫和到底對不對。
這么個年代里。帝王對治下民眾溫和其實并不能是完全對的態度,按照很多的人想法,使民眾愛戴用處不大,使民眾畏懼才能更好治國。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張耳的行為不能鼓勵,但是……”呂哲頓了頓,正了正臉色才繼續說道:“有功必賞是國家平穩的基石。”
治軍賞罰分明可以使得士卒愿意效死。治理官員其實也是這樣的一套。呂哲不能因為內心里不喜歡張耳的一系列而就不進行獎賞,那等于是破壞了酬勤的基本規則,哪怕張耳的功勞并不值得鼓勵,但成績在那里。
呂哲踟躇是什么?是明知道山民沒有殺官,而后再殺無辜之人,那么會稽郡的一系列事情分明就是張耳在律法框架內的官逼民反。他不能也無法超越律法的框架,因為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處置張耳,不但不能處置還要獎賞,瞬間內心里就有些迷惘了。
不但是李斯認為不能放縱民眾,帝國百分之九十點九的官員都會認為對待民眾應當強力統治,他們的想法是民眾無知,身為統治者就該來規劃和制定民眾的生活規律。
呂哲很無奈,他無比清楚華夏歷史就是這么走下去的,以前是官員決定民眾的命運,以后還會是官員決定民眾的命運,直至天朝時代依然是官員決定民眾的命運。
其實換個說法吧,世界上又有哪個國家不是官員在決定民眾的命運呢?但是總要有一條渠道讓民眾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有效地將自己的回饋到統治者那邊。
“我們的律法有漏洞。”呂哲摸了一下自己的額頭,他目光炯炯地看著李斯,說道:“不但是律法,甚至是行政體系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李斯聽得腦袋“嗡嗡嗡”作響,他很想歡呼,一切只因為皇帝對他說的那些話。
任何一套律法都會存在漏洞,甚至是律法會出現前后矛盾的條文,這種事情哪怕是到了現代依然沒有避免。
說到行政體系,呂哲以前是直接用秦國的三公九卿制度。后面因為地盤一再擴大,三公九卿制度有那么點難以支撐越來越大的政治體系,特別是一些前所未有的部門被設立起來,每一個部門總是需要至少一名主官和相應的官員、文員。但是三公九卿制度里的官銜也就是那么多,怎么辦呢?
呂哲的應對手段是新命名一些官職,然后再弄出一套似是而非的九品中正制度出來,導致的現象是三公九卿制度與九品中正制度同時存在。
帝國不但是三公九卿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同時存在,甚至是兩套制度有一些部門其實有些重合。戰爭狀態下一切以征戰為優先。隱藏起來的憂患被不斷的征戰給掩蓋了下去,呂哲已經事先向大臣述說過一點,一旦草原的威脅解除帝國就將會迎來一段時期的和平,盡管不是絕對的和平,可是十萬眾以上規模的戰爭將會停止,帝國即將要展開文治,一眾地方官就開始按捺不住了。
呂哲所說的“文治”絕不是壓制軍方助長文臣上仰,是對帝國腹地的一連串變革,即所謂的農業與工業重新規劃,一眾地方官對國內大治早就望眼欲穿。他們之前也是在治理和建設地方。可是皇帝的注意力不在這里,中樞的注意力也是被牽扯到對外征戰,治理地方的大小功勞因為輿論都是在征戰上面無法造成輿論上的影響,雖然是依然有酬勤的功勞,但是能夠得到更大的影響才是文臣所期盼的。
歷史上李斯力主執行中央集權制度,那是將所有的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等于是將民間執行的“家主政治”套在“國家制度”上面。這樣的主張等于什么?等于是成了“家國天下”,也就是所謂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變異版。
在春秋時期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解讀是:天底下的土地都歸于統治者治理。治理地方的大小領主亦是統治者的臣工。
春秋時代是一個封建的時代,講的是“你的就是你的,我的才是我的;你的臣子是你的臣子,你是我的臣子”。因為是封地領主制會牽扯到“財產自主權”的意識,但是經由中央集權制度那么一搞就變成了“你的不是你的,我的還是我的;你是我的臣子,你的臣子也是我的臣子”,等于是天下第一人(皇帝)擁有了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封建時代的財產自主權也消失了。
中央集權制度帶來的是什么?就是所有人都盯在“天下第一人”的寶座。因為只要坐上了那個寶座就能對天下蒼生有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結果就是人人都期盼著能夠天下動亂,來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可怕循環。
呂哲希望掌握絕對權力嗎?是個人都有權力**,只是懂不懂得控制罷了。他一直都在極力控制自己的**,很多時候是將暴虐抒發到對外上面,心情順暢了才能好一些地對待治理下的民眾。
在國策需要的前提下,發現強硬比溫和更好用的時候,特別是關乎到帝國能不能長久具有那些新占領區的時候,更考慮到未來一再開拓出去的一系列移民充實,呂哲其實已經動搖了。
不是說呂哲對外開拓的理念動搖,是凡事對內溫和上的猶豫。無論他對內是不是真的溫和,或是一直假裝溫和,發現強制執行比勸導更有用的時候,原本因為民眾不配合邊郡國策內心里未嘗沒有失望和不耐煩,一個兩個說應當對民眾強硬一些,再有張耳等一些人鉆了律法的空子干出一些成效,心立刻就亂了啊!
“國家的行政體系需要改一改。”呂哲說著卻發現李斯的眼睛賊亮賊亮,旁邊的叔孫通一臉的若有所思,另外幾個人或是震驚或是茫然。他收回目光,說道:“三省六部或許會是一個不錯的行政體系。”
李斯很急切想要開口,卻是被叔孫通搶了個先。
叔孫通亦是一臉的急切,問道:“陛下,什么是三省六部?”
帝國之前的行政體系是呂哲委托叔孫通進行改革,從三公九卿和九品中正兩者上進行刪減和增加,很明顯是搞出了一個四不象。對行政體系的制定為叔孫通賺足了名聲和名望,他雖然一直是介于博士和卿之間的行政地位,但因為聲望的關系相對吃得開。
“三省是:中書省(亦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呂哲發現了叔孫通的急切,他并不點破,緩聲道:“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既是六部。”
三省六部出現的時間是楊隋時期,那是改良于九品中正制而來,這一套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丞相,丞相的權力被分配到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
中書省的主要作用是起草政令;尚書省是管理政務;門下省是審核政令。三位一體的權力都是來自于丞相本來的職權,等于是分散了丞相的權力形成一種獨特的制衡。
叔孫通聽了眼睛一亮,李斯聽得眼神放光,有人歡喜自然是有人驚愕和犯愁。
六部?兵部一聽就知道是軍方機構,而兵部被歸在六部框架,等于是與其它“部”持平,文官聽了怎么能不感到振奮!要知道帝**方可是凡事優先的級別,文官集團早就想要改變這一現狀,振奮的說法還是清了,應該說是欣喜欲狂才對。
沒等在場文官欣喜多久,也沒有讓五官犯愁多久,呂哲那邊又補了一句:“也許并不合適……”
這一下全部的人都犯愁了,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呂哲為什么思緒會這么飄忽。
呂哲會這樣的原因太多太多了,行政體系混亂是其一,另外也是與近期張良的一些作為有關……(未完待續。)
書友:
小說章節“”由(吧)轉載于網絡。
AllRightsRe色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