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明

第十七章馬踏中原

闖營進兵河南的計劃上報之后,汪克凡很快批準,并為此次作戰定名為馬踏中原。

針對具體的作戰計劃,汪克凡提出兩條建議。

第一,闖營原本打算出動三千騎兵,但是三千騎兵規模太大,反而會失去靈活性,糧食補給也不易籌集,建議把規模壓縮到兩千騎兵以下。

第二,用輕騎兵進攻堅固的城市,并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所以不要北上進攻洛陽,應該盡快進入河南中東部的平原地帶,以發揮騎兵的機動能力。

李過和闖營眾將反復商議,最后做出決定,出動兩千精銳騎兵,從伏牛山的東北方向殺進中原,登封、長葛、許昌、周口……這一圈繞下來,把河南攪個雞飛狗跳。

現在已經進了伏牛山,這個計劃沒必要再瞞著張其倫,李來亨向他仔細解釋。

“登封那條路我當年走過,基本上可以過馬,就是慢些。如果道路損壞太嚴重,咱們就慢慢繞過去,在伊陽設法找船,出了汝州就行了……”

“去登封不是不行,就是太慢了,如果繞到汝州的話,最少要在山溝里鉆上二十幾天,我覺得還是應該去打洛陽!”張其倫眼睛閃了閃,露出一絲狡黠地笑容:“小李將軍還不知道吧,現在的洛陽城是李際遇當家,有空子可鉆的。”

張鼐一愣:“李際遇?那個鯉魚精李際遇么?我聽說他在懷慶府呀!”

張其倫笑容更濃,連連點頭:“就是那個神神叨叨的家伙。他一年前已經不在懷慶了,剛當上韃子的洛陽總兵,聽說還要去北京封侯呢……”

李際遇。明末河南的當地豪強,也就是割據一方的土軍閥,部下號稱二十萬大軍,不聽大明朝廷號令,和李自成的農民軍也保持距離,清軍南下后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然后投降。

李際遇是登封人。受到當地尚武風氣的影響,也學了一身少林功夫,做人行事都有明顯的江湖習氣。而且非常迷信……他最信任的手下是一個道士,掐指一算說他是鯉魚仙轉世,李際遇深信不疑,千方百計謀了個鎮守洛陽的差事。準備來個鯉魚跳龍門。從此風云化龍,飛黃騰達。(洛陽有個龍門石窟,非常有名。)

在歷史上,李際遇跳龍門后果然高升,被滿清召入京城加以高官厚賞,但是僅僅過了半年,就隨便找了個罪名,把他殺掉了。和鄭芝龍差不多的下場。

強龍不壓地頭蛇,大順軍當年轉戰河南。和李際遇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但是關于他的情報可收集了不少,李來亨、張鼐這個級別的將領都知道這個人。

“李際遇好對付!”張鼐很是興奮:“他手下就是一群土寇,當年闖王顧不上理他,才被他趁機坐大,咱們這次來個突然襲擊,肯定能把他打趴下!”

李來亨點點頭,思索著說道:“如果是李際遇守洛陽,的確可以試著打一下,但是不能強攻,得想個更穩妥的法子……”

一個時辰后,清軍追兵來到了山谷前。

派出尖兵進谷查看,反復驗證沒有伏兵,清軍主將才帶著一隊精銳進入山谷,大部隊還留在外面。

在山谷里找了好幾圈,都沒有發現明軍的蹤跡,清軍主將無可奈何,只好派人向吳景道報告,明軍騎兵消失在伏牛山中,追丟了。

吳景道接到這個消息后,感到非常棘手,兩千明軍騎兵可不是一支小股部隊,他們鉆進河南腹地,到底要干什么?

一方面調集兵力搜尋伏牛山,一方面通知各地加強戒備,吳景道想了又想,又派人給山西的多爾袞送信。

闖營和金聲桓相繼開戰后,東征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南路東征軍的動作更快一些,陳邦傅和趙印選、胡一清的部隊,已經從江西東部進入了山區,向仙霞嶺進兵,楚軍的鎮筸營跟在后面。

其他的部隊也在向前線集結,但還沒有發起進攻。大家都在等待,等著陳邦傅所部攻占仙霞嶺,關上福建和浙江之間的大門,然后再發起進攻。

乘船加步行,汪克凡率領楚軍主力來到了饒州府,在身后留下了一塊真空地帶,如果鄱陽湖口的清軍敢于一頭扎進來,幾乎不會遭到任何抵抗。當然,饒州府離得也不遠,清軍在鄱陽湖岸邊小打小鬧沒問題,敢于深入江西內陸的話,就等著被楚軍包餃子吧。

焦璉催著楚軍后勤部,把運送的糧草物資進行交割,然后就興沖沖地走了。臨走之前,焦璉又特意找到汪克凡,討了一封他的親筆手諭,免得王景他們刁難,學不到制造米尼槍的方法。

他考慮的很周到,汪克凡雖然答應的很痛快,但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纏,有了汪克凡的親筆命令后,王景他們就無法敷衍。

焦璉整天竄來穿去,吵吵嚷嚷的,楚軍將領都知道他想偷師學藝,有些人粗枝大葉,并不在意,有些人卻感到很擔心。

行軍途中,李云聰又問起米尼槍的事情。

和傳統的滑膛槍不同,米尼槍增加了膛線,射程也隨之增加了三四倍,這種新式火銃威力極大,如果裝備全軍的話,差不多就能橫行天下。汪克凡的表現卻非常奇怪,沒有一點保密意識,任憑湯來賀和焦璉學習制造米尼槍的方法,李云聰感動無法理解。

“我已詢問過王奕將軍,米尼槍可以射到兩百步開外,成排往復的循環射擊,敵軍的騎兵戰陣都必然潰敗,軍門為何不多造些,是因為太貴了嗎?”

“不錯,米尼槍的造價的確很高,造一支米尼槍,頂得上十支燧發槍了。”

“那也沒什么舍不得的呀!就把燧發槍停下來,全力造米尼槍好了,哪怕只造出五百支,也能派上好大用處。”

“貴只是一方面,關鍵是造不出那么多。”汪克凡說道:“有關米尼槍的設想,我很早就和王景他們提過,花了兩年多的時間,現在搞出來的只有幾個樣品。這個東西完全是手工打造,沒有大規模的生產能力,平均一個月只能造出來四五支吧。”

“這么少?!”李云聰一愣,想了想說道:“多派些人手不行么?找些熟手工匠一起學,師傅帶徒弟,會的人多了,造出來的米尼槍也越來越多。”

“那也不行,米尼槍對工藝精度要求很高,一個工匠一個標準,造出來的槍還是沒法用,靠人來堆的話,最少得先把游標卡尺造出來……”

“游標卡尺……是什么東西?”李云聰如聽天書。

“一個量長度的工具,專測纖毫之差。”汪克凡言簡意賅。

滑膛槍說白了就是噴子,子彈只要比槍管細就能打出去,線膛槍的子彈卻要非常精確地卡在膛線上,火藥和槍管之間緊密地壓在一起,差一點也不行……單憑手工操作,優秀的工匠可以造出一支合格的米尼槍,但是每支槍都要單配子彈,也就失去了實戰意義。

除此之外,米尼槍還有一些缺點,以及難以解決的技術難點。

米尼槍和鳥銃、燧發槍一樣,都是前裝彈藥,無法實現跪姿和臥姿裝彈,裝完彈藥后,再用通條把火藥子彈壓實,一分鐘內最多能打三槍,普通士兵能打兩槍都算及格。

手工制品和實驗室產品差不多,在某些方面的精確度上做到極致,其他方面卻有明顯的短板,米尼槍最大的問題,就是無法量產……汪克凡如果攢上三年五載,應該能湊出一百多支米尼槍,裝備一百個火槍兵,但是在實戰中沒有太大的意義。

想要實現米尼槍的量產化,就必須進行大規模的標準化生產,必須要有精密的機械加工能力,完善的質量控制,差不多要達到工業革命中期的科技水平……對汪克凡來說,米尼槍量產化是一個長遠的攻關項目,五年、十年、二十年都無法實現也沒關系,關鍵要給兵工廠提供一個方向,一個思路,通過研究米尼槍的量產化,產生其他的副產品,把兵工廠的標準化生產提高一個檔次。

這一大套道理說下來,中間還夾雜著很多現代詞匯,李云聰連蒙帶猜,還是不太明白。

“膛線是關鍵,對不對?”

“膛線很難做嗎?膛線機是什么東西?為什么要用水力?”

“游隙過大,為什么會浪費火藥?”

“還是聽不懂啊!軍門不解釋還好,解釋的越多,聽不懂的東西就越多。”

“好吧,就算米尼槍不好造,也不該讓朝廷兵部來仿造,萬一泄露出去,被滿清韃子學會怎么辦……”李云聰最后做出總結。

“沒關系的,米尼槍和別的神兵利刃都差不多,數量少了沒有用。比如咱們楚軍吧,士兵如果都騎汗血寶馬,用大馬士革刀,披山文甲,肯定也天下無敵,但這明顯是不可能的。”汪克凡笑著說道:“米尼槍雖然犀利,現在卻只是一個玩意兒,和寶馬寶刀都差不多,隨便朝廷怎么仿造也沒關系,不會影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