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官人

第二二二章 撈人

“皇爺不考你經義學問,有那幫學究碩儒教導,有姚少師監督,這方面肯定差不了。更新p”朱棣呵呵一笑道:“但是學問再多,若不能明理、無法經世致用,也只是個兩腳書廚,跟目不識丁之人有何異?”

“善哉善哉。”一直不怎么吭聲的姚廣孝,突然贊了一聲:“皇上一語道破如今科舉之弊端。”

“可惜,父皇何其英明,也不得不重開科考,朕遜太祖多矣,又能有什么辦法?”朱棣嘆一句,對朱瞻基道:“但是朕的孫不用考科舉,也不用掉書袋,讀書就是為了學以致用。皇爺現在就要看看,你的腦袋有沒有被那幫老儒給弄壞掉……”頓一下道:“朕問你,我派鄭和三下西洋,你師傅們怎么看,你又怎么看?”

朱瞻基不禁暗暗叫苦,這問題可真讓人撓頭,打永樂三年,鄭和第一次率領艦隊下西洋,就伴隨著爭議聲。反對的主要是臣們,第一次還好,大臣們被鄭和帶回來的奇珍異寶、各國使節震撼了,陶醉在那種威服四海、萬邦來朝的榮光,欲辯已忘言。

但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到了上次出海,朝臣們的煩言便多了起來,這次察覺皇帝又有四下西洋的意圖,勸諫的奏本如雪片一般,言辭也很激烈。讓朱瞻基尷尬的是,他的幾個老師,也在勸諫之列,自己若是和老師的意見相左,日后相見難免尷尬,但更不敢違逆皇爺。只好把心一橫道:

“回稟皇爺,孫兒的師傅們,也是贊同朝廷遠交近攻的國策,只是覺著如今朝廷用兵交趾、營建北京城、重修大運河,韃那邊也不安生,下面各省又遭了災,正是雪上加霜,捉襟見肘的時候,所以希望朝廷節省開支,也是可以理解的。”

“唔。”朱棣不置可否道:“你怎么看?”

“孫兒的拙見卻有不同,”朱瞻基話鋒一轉道:“孫兒以為,正因為朝廷開支龐大、入不敷出,所以才更應該下西洋”

“哦?”朱棣神色一動道:“為什么這么說?”

“師傅們都是口不言利的理學之臣,但朝廷要打仗、要修行在、要挖運河,光有道理于不成,還需要人力物力,而人力物力,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朱瞻基道:“人們只看到了馬叔叔的艦隊每次出征凡數百艘大艦、數萬人馬,認為必然開支浩繁。卻沒想過,若是沒有進項,如此龐大的艦隊,如何能做到,在海外堅持兩年,卻無需回國補給?”

“呵呵。”朱棣看看鄭和,再看看姚廣孝,三人相視而笑,這么簡單的道理,那班臣卻看不透,連個十歲不到的孩都不如

其實朱瞻基也不是靠猜的,而是去年下江南時,鄭和親口告訴他的。鄭和告訴朱瞻基,出海就是燒錢。能讓水手、官兵們克服對茫茫大海的恐懼,一去就是兩年不能回國,除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根本沒有別的辦法。

艦隊在海上漂一天,光開給水手、官兵的糧餉,就要花費白銀萬兩,再加上造船、修船、補給、沿途饋贈,如果全由朝廷來出,下一次西洋的花費,就得將近一千萬兩白銀。當今皇上雖然立志要超越古往今來的君王,做那千古一帝,但絕不是隋煬帝那種不自量力的二世祖。就算要炫耀國威、宣揚正統,下西洋這種燒錢的游戲,玩一次也就罷了,是絕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的……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從下西洋得到的實際好處,要超過付出的成本,只有這樣,人才會有重復的動力

秘密就在他父皇朱元璋,那道‘片木不下海,的禁海令上。小農出身的太祖皇帝,哪怕能作出‘天邊彎月是釣鉤、稱我江山有幾多,、‘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這種豪邁千古的詩句,但在對著那片浩瀚的海洋,還是會產生深深的恐懼,下意識認為自己無法掌握。繼而開始擔心,要是大明的民逃到海上去,自己豈不無能為力?

怎么辦?好辦頒布禁海令,片板不下海,誰都不準出海,這不就沒問題了

太祖皇帝所定的國策一向如此,自己覺著沒問題,那就這么辦,根本不鳥別人的意見。禁海令便以對付倭寇的名義頒布下來,誰知騷擾沿海的倭寇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從海上搶到了陸上,從遼東到廣東,都曾遭到倭寇的侵略

朱元璋到死都不明白,為什么自己越是嚴加海禁,倭患就越嚴重呢?

還是道衍和尚姚廣孝解開了這個謎團。當年朱棣在藩邸時,有一次消滅了侵犯北平的一伙倭寇,不可思議的提起這個問題,道衍告訴他,一切都是因為那道禁海令。要知道,浙江福建廣東一代,有久的海上貿易歷史。從唐朝開始,海商們便將國內的無數出產,遠銷到朝鮮、日本、南洋、乃至更遠的西洋等地,亦將海外的出產販運到國內,獲利巨萬,遂成巨富。

尤其到了南宋和元朝,海外貿易更是到達巔峰,乃至朝廷的半數歲入,皆來自海上。同時閩浙廣東的大海商也富可敵國,發展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比如泉州的蒲家、崇明的朱家、嘉定的張家……這些歷史久的大海商甚至成了豪門。而太祖皇帝一道禁海令,便禁止他們出海,就算這些海上家族,能金盆洗手,上岸老實過日,他們麾下的巨艦、水手也能不答應

好比一條大江,本來滔滔東流,偶爾汛期為害,也能滋潤兩岸百姓。若你非要把河道堵上,那江水兇猛,逃出河道、泛濫起來便會淹沒兩岸的田舍村鎮,為害百倍。禁海令也是這個道理。

結果不少海商就這樣被逼入大海,成了大海盜,為了不連累國內的親人,他們往往剃發易服,裝扮成倭人來掩蓋身份。有了這些對國內了若指掌、又勢大財雄、裝備精良的假倭寇加入,倭患不愈演愈烈才怪哩。

在當時姚廣孝和朱棣看來,既然找到了癥結,解決的辦法也有了,只要一面嚴加清剿倭寇、一面開海禁,赦免上岸的海盜,倭患很快就會消失。但等朱棣當上皇帝,才發現這招行不通——他靖難起兵的理由,就是建亂改祖宗成法,如今推翻建,自己當上皇帝,自然處處都要打恢復祖制的旗號,如何能動那太祖頒布的禁海令?

何況朱棣也沒想過要開海禁,道理很簡單。海禁禁的是民船,并不禁官船,朝廷的水師仍可以航行四海開了海禁,海商們賺了錢,大頭都是他們的,朝廷能分潤多少?于嘛不像鹽鐵一樣,壟斷起來自己于?

尋常人念頭出來,也許想想就罷了,但一代大帝的念頭一經萌發,定然是要變為現實的,于是便有了鄭和下西洋之所以要出動三百多艘巨艦,近三萬兵力,是因為海上可是無法之地,海盜兇猛囂張,大的倭寇團伙有上萬人,而且不止一家,如果兵力不足以確保萬無一失,萬一被海寇擊敗,讓永樂皇帝的臉往哪擱?

而且如此遮天蔽日的超級海軍,還還可以向南洋諸國炫耀武力,以不戰而屈人之兵,使他們對朝廷恢復敬畏,更重要的是,拜服他這個皇帝,這也是永樂皇帝夢寐以求的……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朱棣的如意算盤便是,就算這一趟做不成買賣,能讓南海諸國知道,大明的皇帝換成自己,能讓幾個藩國前來朝貢,造成個萬國來朝的景象,也是值了

當然為了減少來自國內的反對聲,鄭和艦隊在海外頻繁的貿易被刻意掩蓋住,畢竟皇帝從事商業,那是很不光彩的事情,要被御史罵、被史官諷刺的。所以對外只說是宣揚國威,聯絡南洋各國云云

其實又讓鄭和四下西洋的原因,就是皇帝缺錢了這么簡單。

朱瞻基從鄭和那里,已經了解到皇爺派人下西洋的目地,自然可以專揀朱棣愛聽的說,把個皇爺爺哄得開心極了,攏著胡須道:“還是乖孫知道皇爺的心”說著欣慰笑道:“不錯不錯,有長進,要賞說吧,想要皇爺賞你點什么?”

“孫兒別的都不想要,”朱瞻基笑道:“就是想問問,能不能給我的幼軍里加個人?”

“什么人?”朱棣笑問道。所謂幼軍,是他去年下令兵部,從全國各地選拔年齡在十七到二十歲左右、勇武健壯、略有才藝的民間弟,將他們送到京師來充作皇太孫朱瞻基的隨從,并為這并為這支部隊起個名字,叫作軍,。

這些人實際上是皇太孫的私人警衛部隊,朱瞻基想招個把人進來,也是合情合理的。他輕聲答道:“是孫兒在蘇州時,偶然認識的一個小吏,人很伶俐,又有本事,我想讓他來幫我管人。”

聽說是個小吏,朱棣便沒興趣問了,點點頭道:“你跟金尚書說一聲,他就幫你辦了。”

“謝謝皇爺”朱瞻基大喜道,心說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