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悍刀行

第兩百八十四章 風雪鐵騎下江南(七)

北涼鐵騎闖入了江南道腹地,有數萬兩淮邊軍的前車之鑒,這支打著靖難平亂的騎軍一路暢通無阻,加上騎軍對所經之地秋毫無犯,勉強算是給了趙室朝廷一個臺階。

如果按照如今的離陽版圖來看,位于廣陵江以北的江南道,其實稱呼名不副實,但在春秋前期,一向將廣陵以南的疆域,視為瘴氣橫生的蠻夷之地,當年占據廣陵江以南大半疆土的舊南唐,除了在顧大祖領軍下打過幾場蕩氣回腸的戰役,給當時大將顧劍棠領銜的離陽大軍造成不小麻煩,事后朝廷兵部戶部聯手統計兵力折損,發現一個極為滑稽可笑的結論,死于疾病的離陽兵馬,竟然與戰場傷亡人數大致相當,相傳離陽老皇帝定鼎天下后,對受降入京的南唐君主說了一句,人和在西楚,地利在你南唐,唯獨天時在朕的離陽,世人皆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而在朕看來,此話當不得真啊。

之后離陽在先帝趙惇手上并州入道,其中設置江南道的時候,不是沒有文臣提出異議,建言江北道更為妥當,只是文治武功都被譽為歷代君主中佼佼者的趙惇,笑著駁回,理由更是極富一種野史的傳奇色彩,趙惇在朝會上拿了一本當時翰林院新近編纂而成的大型詩集,笑稱自古多少文人雅士以抒寫江南風景美人,難不成后人翻閱此書之際,還要他們轉個彎?不得不偏移視線去看一條“古時江南是今日江北”的注語,且“北”字氣韻太硬,未免太過大煞風景。

在沃土千里養育出鼎盛文風的江南道,這支鐵甲錚錚戰馬雄健的北涼騎軍,顯得格外突兀。洪書文這幫土生土長在西北的年輕北涼蠻子,就尤為水土不服,說這兒的地面都是軟綿綿的,不爽利,馬蹄子踩在上頭都沒個聲響,更別提在關外大漠,縱馬揚鞭時的那種塵土飛揚,驛路官道兩側更是草長鶯飛楊柳吐綠的旖旎風景,讓洪書文等人沒有絲毫感到如何賞心悅目,只覺得胸口憋著一口悶氣,手腳都施展不開。相比這些習慣了西北黃沙風雪的年輕武人,袁左宗和一撥年少時經歷過春秋戰事的大雪龍騎鐵騎,就要心平氣和許多。

這支鐵騎日夜行軍,在幽州河州薊州境內并不刻意追求速度,不過南下中原的時候就變得推進極為迅速,但是北涼邊軍訂立的繁瑣規矩還是雷打不動,想要組建一支所向披靡的騎軍,健卒,鐵甲,大馬,糧草,軍律,戰場,缺一不可。二十年來,北涼邊騎的磨刀石從來只有北莽大軍,比如涼州游弩手的對手,絕大多數是董卓麾下烏鴉欄子這等勇悍敵人,這就讓北涼邊軍形成一種很有意思的錯覺,那就是很大程度上高估了天下兵馬的整體戰力,這一點恰恰跟離陽尤其是中原境內所謂的精銳兵馬相反,比如楊慎杏的薊州步卒就一貫瞧不起燕文鸞的步軍,廣陵王趙毅的騎軍就堅信可以與北涼鐵騎有一戰之力,靖安道的青州軍也從不把北涼鐵騎當回事,曾有領軍主將放話出去,什么鐵騎不鐵騎的,身上掛幾斤鐵就是鐵騎了?何況北涼那鳥不拉屎的窮地方,士卒披甲的比例能達到半數嗎?

然后當這支大雪龍騎軍一覽無遺地出現在中原視野,朝野上下,閉門閉城閉營閉關,當然順便還有閉嘴了。

深沉夜幕中,在江南道五彩郡一個叫雙鸞池的風景名勝附近,大隊騎軍停馬就地休整三個時辰,北涼游騎斥候仍是以一伍成制向四周撒網出去,十里返還,在偵察游曳之前,每名游騎伍長都會從標長手上接過一幅地勢圖,繪圖極為精密嚴謹,不但詳細標注出了山川關隘的名字,許多時候甚至就連大小村莊哨所都有記載,顯而易見,這絕對不是臨時搜羅而來的地圖,更不可能從地方官府軍伍那邊借用,那就只能是北涼早就記錄在邊軍機密檔案的東西,看那些地圖紙張的新舊,最早也只是三年前左右,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盤踞西北俯瞰中原已經二十年的北涼邊軍,從未對中原真正的不聞不問!這種不顯于言語和桌面的蛛絲馬跡,讓整支騎軍從斥候到主力,從伍長到將領,從上到下,都出現一種隱忍不發的壓抑炙熱,如雪中架火爐。

大軍寂靜整肅,一行人卻在這個風雪夜緩緩而行,悄然離開駐地,騎馬去往江南名勝雙鸞池那座聲名遠播的千年古剎寒山寺,正是徐鳳年袁左宗徐偃兵三人和兩個當地人,一人是拂水房安插在江南道的諜報頭目,便是徐鳳年也僅僅知道此人化名宋山水。年近六十,麻衣草鞋,粗看就如常年田間勞作的老農,但是此人卻是創建拂水房的元老人物,被褚祿山依為心腹。另一人年齡與諜子相當,姓張名隆景,只不過氣態與前者截然相反,滿身富貴氣,是五彩郡當之無愧的首富,黑白通吃,綽號張首輔,寓意其在江南道五彩郡手眼通天,與一朝首輔無異,張家不算五彩郡的外來戶,只不過真正興起于二十年前,之前只算是一縣之內的豪紳人家,在張隆景手上開始飛黃騰達,富貴闊綽之后,不忘反哺家鄉,慷慨解囊資助過近百位貧寒士子,其中十多人如今都已是官品不低的實權人物,最為翹楚的兩位更是分別官至戶部郎中和一州別駕。

為了照顧多年不曾騎乘的張隆景,一行人走得不快,這讓張首輔很是忐忑不安,他本來安排了心腹扈從乘車而來,但是年輕藩王臨時起意要去寒山寺賞景,勛貴如北涼騎軍主帥袁左宗也是騎馬而行,張隆景哪敢唯獨自己一人乘車前往,當年從一個徐家軍中驍勇善戰的青壯校尉搖身一變,在五彩郡浸淫官場二十余年,很多沙場棱角都已磨掉,何況距離當年香火已經隔了一代人,張隆景更不敢在聲名赫赫的新涼王跟前失了禮儀。

這次泄露身份,為舊主徐家的北涼騎軍資助糧草,子孫滿堂的張隆景并非沒有顧慮,牽一發而動全身,其實家族內外的方方面面,都起了風波漣漪,近的不說,就說那些張家早年雪中送炭伸出援手的寒庶子弟,如今做成了身著青緋的官員,想必接下來就要一封封絕交信送往張家宅子了,說不得之后最想張家滿門抄斬的人物就是這撥人,熟稔人情世故的張隆景想到此處,多少還是有些苦澀。但要說后悔,絕對談不上,張隆景比誰都清楚,張家能夠有今天的地位,無論是官場能耐還是江湖地位,此刻身邊這個從未出現在自己面前的老諜子宋山水,這個躲在深沉陰影中的幕后老人,居功至偉。

張隆景兩腿兩側一陣火辣辣刺疼,一時間有些恍惚,作為老字營騎軍出身,遙想當年跟著大將軍南北征戰,甚至能夠在顛簸馬背上打瞌睡而不墜馬,更別提無比嫻熟的策馬廝殺,不曾想二十年后,就是騎馬出行都如此艱辛,原來自己真的是老了啊。

年輕藩王的言語打斷了這位張首輔的神游萬里,“張隆景,等我北涼騎軍原路返程的時候,張家跟隨我們遷入北涼的事宜是否會有波折?如果有什么困難,你現在就可以提出來,未雨綢繆,總好過到時候手忙腳亂。還有,我丑話說在前頭,北涼騎軍哪怕去了廣陵道戰場,但只要依舊留在中原,一般來說就不會有人敢動你們張家,可如果不遷徙入涼,整個家族就會是四面樹敵的嚴峻局面,別奢望昔年的好友會念舊情,到時候朝廷不出聲,地方官府和當地駐軍也會人心思動,所以你族內若是有年輕子弟心存僥幸,你最好跟他們把道理說明白,如果說不明白,打也要打明白,畢竟一時的家族不睦,總好過以后的家破人亡。當然,就像跟先前十六個家族那樣,我可以保證張家到了北涼境內后,不敢說日子比在原先地方更愜意,但肯定差不到哪里去,家族子弟無論從文從武,北涼都會大開方便之門,我已經跟褚祿山和宋洞明打過招呼,官場和軍伍會為你們擠出五十余個位置,分攤下去,一個家族好歹能分到手三個左右,最低官身也是實權的從五品。”

說到這里,徐鳳年自嘲道:“從五品,哪怕就算再高一點,其實對你們這些郡望大族來說的確有點寒酸了,所以我也可以私自答應你們,如果不是陵州這種地方駐軍,而是關外邊軍,官階可以再高一級,如果不是涼州官場,是流州衙門,也額外可以高出一級。涼莽第二場大戰在即,這里頭的權衡利弊,你們自己看著辦。”

張隆景正要說話,徐鳳年突然轉頭笑望著這個二十年不曾忘徐家的老卒,先行開口道:“加上你們五彩郡張家,我北涼騎軍一路行來,整整十七家,都不惜冒著殺頭大罪走到幕前,我徐鳳年很感激你們,也會盡力打贏北莽,讓你們沒有后顧之憂。”

張隆景默然,神色復雜。

張家在五彩郡乃至于在整個州道左右逢源多年,這次自己這個家主一意孤行,接下來家族內外的劇烈反彈肯定不會少,但是歸根結底,張家已經在離陽無路可退,已經不是活得滋潤與否的問題,而是要想活,就只能按部就班退往北涼境內。張隆景近日經常捫心自問,張家子弟在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另起門戶,就算年輕藩王和北涼官場愿意開后門,讓家族年輕一輩走條捷徑,可走得順當與否,走得是遠是近,都不好說啊。

老諜子宋山水亦是默然,相比畢竟只是偏居一隅的張隆景,他要知道更多隱秘內幕,事實上北涼鐵騎離開藩王轄境后,沿途被拂水房看顧扶植的家族不是十七,而是二十四,河州薊州的四家都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與朝廷徹底決裂,但是再往南走,就開始有反復之輩,比如江南道北部的兩個家族,一個由于徐家老卒的前任家主去世多年,這次就選擇了裝聾作啞,之后那個家族更是通過官府暗中聯系趙勾,試圖以此與北涼劃清界限,而后者的老家主尚且健在,其中緣由如何,是貪圖富貴還是顧及子孫前程,不得而知。之后陸續又有六個家族先后作出類似選擇,宋山水相信越是遠離北涼道,這樣背信棄義明哲保身的家族只會越來越多,但是讓宋山水奇怪的地方是各地拂水房都按兵不動,原本老諜子以為是將來再收拾這幫白眼狼,但是今夜跟在新涼王身邊親眼見親耳聞后,心狠手辣的老諜子突然有些吃不準了,直覺告訴自己,應該是從此井水不犯河水的可能性更大些。

斥候出身的宋山水心底有點遺憾,是替北涼感到憋屈。但對北涼尤其是那個年輕人,老諜子其實沒有什么失望,對于這位當下在離陽如雷貫耳的年輕藩王,宋山水倒是生出幾分本該如此的熟悉感覺。

先前那些戰死沙場的袍澤將士且不去說,對所有活著的人,大將軍徐驍何曾虧待過分毫?何曾斤斤計較過?這么多年來,北涼境內將種門庭多如牛毛,為惡一方的紈绔子弟何曾少了,直到大將軍去世之前,都沒有動這些蛀蟲這些家族,只是竭力打造北涼邊軍這支戊守門戶的精銳之師,一次次巡邊,對身后尤其是陵州的烏煙瘴氣,或多或少有些視而不見的嫌疑,最終從頭到尾都信守了早年的那個承諾,“我徐驍他年得了富貴,就要保著手底下老兄弟們跟著我一起享福!”

是不是如果涼莽不打仗,新涼王徐鳳年就不會在陵州官場大動干戈?

原本老諜子對此事很好奇,但是現在偏偏問不出口。

至于北涼鐵騎有沒有下次的南下中原,新涼王有沒有坐龍椅的念頭。老諜子不知為何突然想都不想了。

在接下來新涼王和袁統領的閑聊中,兩個老人得知當下不但薊州大軍南下阻截,兩萬蜀地精銳也出蜀向東追擊,而且位于中原腹地的靖安道那邊似乎也蠢蠢欲動。

一旦爆發戰事,真正負責阻截北涼鐵騎的主心骨,兵部侍郎許拱一定會精心挑選一個不利于騎軍開展陣型的地方。

在張隆景眼中,離陽朝廷這是要請君入甕啊。

張隆景不得不憂心忡忡,因為他畢竟已經遠離徐家鐵騎二十來年了。

甚至沒有見過涼州虎頭城,幽州葫蘆口,流州青蒼城。

老諜子破天荒主動跟并駕齊驅的張隆景開口聊天,壓著嗓音問道:“怕了?”

被揭穿心事的張隆景沒有惱羞成怒,只是嘆息道:“不是怕,只是擔心而已,擔心虎落平陽。”

老諜子嗤笑道:“虎落平陽被犬欺?虎嘯中原,有個屁的犬吠?!”

張隆景悻悻然。

前頭突然傳來年輕藩王的溫醇嗓音,“老宋,馬屁我收下了,但是不保證你能在拂水房升官,那是褚祿山的地盤,他說話比我管用。”

習慣了喜怒不露形色的老諜子嘿嘿一笑。

張隆景轉頭瞪了眼坑了自己一把的老混蛋,“姓宋的,這輩子都甭想我請你喝回酒!”

貌不起眼的老諜子輕輕回了一句,“我這輩子就待在這里不挪窩了,你張首輔就算想請也沒法子。”

張隆景好奇問道:“為啥不回?”

老諜子扯了扯嘴角,“年紀大了,留在中原,靠著積攢下來的那點經驗,說不定還有點用處。去了關外戰場,丟不起這張老臉,怕給北涼邊軍的后生看低了我們徐家老卒。”

張隆景無言以對,唯有嘆息。

突然,老諜子扯開嗓子喊道:“王爺,容我再拍一次馬屁?”

前方年輕藩王轉頭笑道:“但說無妨,不過說破天去,還是沒賞的。”

老人稍稍挺直了腰桿,已經二十年沒用真名的諜子,報出了那個自己都快遺忘的三個字,說道:“如果我宋和田能夠年輕二十歲,就跟著王爺一起殺蠻子去!就像當年跟著大將軍,每次趕赴戰場,只有一個念頭,戰死之時身邊皆袍澤,又有活下去的兄弟幫忙活著,死了不虧!”

徐鳳年繼續騎馬前行。

但是袁左宗緩緩放緩速度,摘下腰間佩刀,拋過去,笑道:“老宋,王爺這趟已經送出去不少新涼刀,這次出行也沒帶,就當我替王爺送你的。”

老諜子接住那柄北涼關外殺了三十萬北莽蠻子的涼刀,燦爛笑道:“袁統領,刀我不要,一個見不得光的諜子,用不著,留著也不合適。”

張隆景一頭霧水納悶道:“那你抱那么緊作甚?”

只見老諜子小心翼翼將那柄戰刀懸在腰側。

老卒佩新刀。

只聽老人沉聲道:“就讓我這個老卒,懸佩涼刀十里路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