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

長安風云 第一二一 軍器監的喜事

第三卷長安風云第一二一軍器監的喜事

新月派覆滅,著實讓人高興。然而,就在眾人興奮之際,李隆基的話鋒一轉,很是出人意外:“過失官員首當其沖的是沈榷!”

沈榷一臉的慚愧,并沒有說話。陳晚榮有些想不明白,愣怔了一下,問道:“請問太子,這話從何說起?”

這話也正是睿宗要問的,聽了陳晚榮的問話,點點頭,打量著李隆基。

李隆基一臉嚴肅,解釋道:“沈榷身為長安令,新月派在長安鬧出這么大的動靜,你一無所知,你不是失職,還能是什么?”

陳晚榮委婉的提醒李隆基:“太子,新月派詭秘莫測,朝廷費了多少力氣都沒有找到一點蛛絲馬跡,沈大人不知也是情理中事。”

李隆基臉色沒有任何變化:“陳晚榮,你別為他辯白了。光是這一件事,我還不至于如此懲處他。問題在于,你知道有多少長安百姓卷入其中么?新月派的人對百姓說,昨天晚上有好事發生,要他們去街上圍觀,會撿到錢財。新月派這是為了塞住街道,防止朝廷救援你,才如此做。他們不時在大街上撒些銀錢,讓百姓哄搶,致百姓踩踏死者就有數十人之多。沈榷,你自己說,你該不該領罰?”

憑新月派的人手,要想阻止朝廷救援,幾乎不可能。不過,梅玄成卻另有計較,他派人鼓動老百姓到街上,一是不時扔些錢財,讓老百姓哄搶。二是派人趕著車呀、貨物,裝作爭道,吵得不可開交。老百姓既有錢財可拿,又有好戲可看,興致非常高昂,人數是越來越多,最后把常樂坊附近幾條街道給堵死了,

要不是李隆基機警。猜出這是新月派的陰謀,采取果斷措施,要想趕到救援陳晚榮,真的不太可能。

沈榷身為長安令,這種過失是不可饒恕的,暗中嘆息一聲:“太子。臣有罪,愿領罰。請太子治罪!”

李隆基的理由充足,睿宗本想不罰沈榷,可是無從反駁,只好不說話了。

陳晚榮知道李隆基執法如山,不管是誰有功必賞,有過也必罰。哪怕是他的仇人,立下功,他也會按律賞賜。就是他的親人。犯了過失,也要處罰。對他這種品性,陳晚榮還是很贊賞。只是用到沈榷身上,讓人很是惋惜。

太平公主當初把長安令給了沈榷。是一石二鳥之計。一是讓沈榷來震懾一下百官。整頓吏治。二是用這些具體事務把沈榷拴住。讓他這個中書令有名無實。免得威脅到她。現在。若是李隆基趁機把沈榷地長安令給免了。沈榷專心做中書令地話。太平公主就會有很大地威脅。一定要阻止這事發生。

主意一定。太平公主笑道:“隆基執法如山。賞功不避仇。罰過不避親。實是讓姑姑欽佩。沈榷罪責難逃。依我看。長安他是不能再呆了。”

她地用意很明顯。陳晚榮都看得明明白白。睿宗眉頭一挑。望向李隆基。

然而。讓所有人意料地是。李隆基居然很是贊同她地說法:“姑姑說地是!沈榷。你就到幽州做刺史吧。幽州于大唐很是重要。你要好自為之!”

睿宗想阻止。想了想。最終還是沒有說話。默認了李隆基地處置。

以太平公主想來。為了沈榷地中書令一事。李隆基肯定會和她有一番唇槍舌劍。沒想到李隆基居然贊成她地想法。她一下子不明白李隆基地用意。不停打量李隆基。希望得到一點有用地線索。李隆基卻是平靜逾恒。一點變化也沒有。

“臣領旨!”沈榷倒是平靜。

這事,陳晚榮說不上話,心里嘆息一聲“可憐沈榷,這仕宦路真是艱辛,這才當上中書令多少時間,就給拿掉了?”

李隆基對沈榷的反應倒有一些贊話,點點頭,接著道:“另一個要處置的就是崔了。段輝已經查明,試炮地點就是給宮里一個內侍告知崔,崔再告成知梅玄成,才釀成如此事端。父皇,崔當給夷族,請父皇準許!”

睿宗沒有馬上說話,而是看著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已經拋棄了崔,崔的死活對于她來說無足輕重:“皇兄,隆基所請極是,還請皇兄準許。”

“那就這么辦吧!”睿宗嘆息一聲:“崔于朝廷也有大功,沒想到居然做出如此事體,可嘆,可嘆!”

李隆基再請道:“父皇,葛福順身為龍武軍將領,新月教眾混入軍中,他居然沒有一點察覺,其罪責難逃。父皇,兒臣以為本當把葛福順調離龍武軍,只是前方大戰即起,朝中應該求穩,可允其戴罪立功。”

葛福順是李隆基的一大心腹,去年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出了不少力,李隆基懲治起來也不手軟,如李隆基這般行法者,實在是個異數!

一提到葛福順,太平公主的眼睛立時亮了起來,要是把葛福順拿掉,換上她的心腹,那可是一大美事:“皇兄,葛福順罪責難逃,應當閉門自省。”

這是在奪葛福順地兵權,按律法,葛福順是不應該再擔任龍武軍將軍了。不過,李隆基說得對,前方馬上就要開打,朝中應當求穩。葛福順這個龍武將軍身處要害之地,關系到長安的穩定,現在拿掉他,必然是朝野震動,還是留下他為宜。

長安不穩,前方也就沒法開打,這可是關系到睿宗的歷史功業,絕對不會讓步,睿宗又一次乾綱獨斷:“小妹,隆基說得有理,朝中是該求穩,就讓葛福順戴罪立功!小妹,你別說了,這事就這么定了!還有,龍武軍這事暫時不要說出去,對葛福順地處置,秘密進行,朕下一道秘旨就行了。”

龍武軍出了問題一事要是說出去,后果會非常嚴重,責難聲肯定鋪天蓋地的飛來。到那時。龍武軍想穩定也不可能。龍武軍不穩,長安就不穩,長安不穩就是朝廷不穩,朝廷不穩,睿宗一心想得到的功史功業也就不可能到手了。

太平公主十二分不情愿就此了結此事,可是睿宗乾綱獨斷這種事很少有。每當處此之情,那就是不可更改。太平公主也是無可如何,只得附和一句“皇兄圣明”。

睿宗只是點點頭,沒有說話。

李隆基看著陳晚榮:“新月派能如此快就覆滅,陳晚榮的功勞甚大,哥舒翰、王少華他們都有功勞,應當賞賜。”

睿宗眼睛一下子亮起來了:“晚榮是立下了很大功勞。朕看這樣吧,晚榮馬上就要出征了,等你打仗回來。再一并封賞你。”

賞與不賞,陳晚榮并不放在心上,只要新月派不再威脅自己就成了。陳晚榮笑道:“謝皇上!”“好了,你們先退下!”李隆基擺擺手,陳晚榮和沈榷領命,退了出去。

一出了門,陳晚榮左右一打量,見沒有人,把沈榷拉到一邊,嘆息一聲道:“沈大人,沒想到新月派這事連累你再次罷官。你這中書令才做幾天呀。可惜,可惜!”

沈榷不僅沒有惋惜之色,反而很是高興,壓低聲音道:“晚榮兄,你不必為我操心。給你實說了吧,我一直想去幽州,現在心想事成了,你說我能不高興么?”

明明是為他抱不平,他卻反過來勸說陳晚榮了。陳晚榮不由得一愣,問道:“沈大人,這話從何說起?”

“那是幽州,大唐的北大門!”沈榷的聲音中充滿著興奮:“可以這樣說,要是沒有幽州,就沒有遼東,就沒有北方。對遼東作戰,對突厥作戰,都需要幽州。太子能把這么重要的擔子交付于我。那是對我的莫大信任。”

幽州就是現在的北京,是唐朝北方最重要地戰略基地。北京對現代中國有多重要。不需要說都知道。在商周時代,這里曾是不毛之地,很是苦寒,不為人重視。原因在于,一是這里很冷,二是經濟開發程度不高,三是這里和胡人接壤,經常打仗。

齊桓公伐孤竹,就曾到過燕地。當時,孤竹這些胡人國家欺負燕國,燕國不得不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想成就霸業,提兵北上,掃蕩了燕地。

戰國之際,燕趙兩國一直是中國的北方屏障,抵擋著胡人的進攻。正是經常和胡人打仗,使得燕趙之際的民風強悍,有“自古燕趙多壯士”的說法。

趙國比燕國更幸運,出了一個雄材大略的武靈王,“胡服騎射”后趙國變得很強大,是唯一一個和秦國對抗了上百年時間地山東強國。武靈王先是擊破樓煩這些胡人,后是大破匈奴三十萬之眾,使得北方威脅大減。

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蒙恬統率三十萬秦軍,大破匈奴,收復河套之地,使得北方再次安定下來,給北方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對北方進行大規模開發的是西漢。西漢建立之初,匈奴強盛而西漢弱,不得不采取“和親”政策,爭取恢復時機。西漢從高祖開始,一邊和匈奴稱兄道弟,行“和親”之策,一邊暗中準備反擊匈奴,其中采取了兩個最有力地措施,一個是“馬政”,另一是移民實邊。

馬政在西漢在取得良好的效果,官馬數十萬計,為漢武帝大量組建騎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策略到唐朝發展到頂峰,正是因為擁有了大量的馬匹,唐朝才能把身著重鎧,手持陌刀的重裝步兵投入戰場。

移民實邊就是把內地的人口分批移到北方地邊塞,主要目的是增加邊塞的經濟支撐能力。另一個后果就是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北方經濟地開發程度,為北方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方,一直是中國抵抗胡人地最前沿,卻人口稀少,經濟不發達,不為人重視。從西漢之后,這一現象逐步變化。

“實邊策”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政策,唐朝也在用。北方的崛起,使得幽州的地位大幅提高,到了唐朝,幽州更是支撐遼東和北方的戰略樞紐。

唐朝擁有非常發達的陸路、水路交通。從長安上船,經過京杭大運河,可以直達幽州。在幽州稍事修整之后,可以從水路直去遼東。唐太宗東征高麗,唐軍地調動和糧抹的調運,都是經過幽州轉往遼東。

可以說。沒有幽州,唐朝就無法對抗來自大草原地威脅。軍隊在這里駐扎修整,軍械、精草、被服都是在這里貯藏轉運,是唐朝在北方的最大戰略基地。去這里做刺史,非重臣不行,非信任之臣不成!

這種好事落在沈榷肩上,沈榷能不興奮么?

經他一提醒,陳晚榮恍然大悟,猜測著問道:“沈大人。你說太子是不是在為大破突厥人做準備了?”“那是自然!”沈榷輕輕點頭:“晚榮兄,你想啊,你這一次率領炮兵出征。石堡城是十拿九穩會給拿下。先不說能不能滅了吐蕃,能不能削弱吐蕃,只要石堡城拿下來,吐蕃再也無法滋擾大唐,朝廷就會騰出手來對付突厥人了。太子如此英明,能不預作綢繆?”

怪不得太平公主說沈榷不能呆在長安,李隆基馬上就說要沈榷去幽州,他謀得真是太遠了,陳晚榮擊掌贊賞:“好太子。好太子!英明若此!”

“現在明白也未晚呢!”沈榷笑得很開心。

陳晚榮有些好奇,問道:“沈大人,你說這中書令誰來做?總不可能空著吧?”

沈榷左右一張望,見沒有人,這才把聲音壓得低低的:“晚榮兄,也是你問起,要是別人問起,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說。這話出我的嘴,入你的耳。不得對第三人說起。”

陳晚榮見他一臉的鄭重,點點頭道:“一定,一定!”

沈榷這才說出想法:“要是我沒料錯,中書令必是姚崇!”

姚崇給太平公主貶出長安了,他怎么做中書令?陳晚榮不由得一愕。只聽沈榷解釋道:“說實在地,姚崇地才干,我沈某是服氣得很。我沈榷是明珠的話,那么姚崇就是天上的紅日,我比他實在是差得太遠了。我做中書令也不過是占個位子而已。姚崇回來,我是甘愿讓賢。不過。晚榮兄,姚崇能不能還都,還和你有莫大的干系。”

“和我有干系?”陳晚榮又一次愣住了。

沈榷點點頭:“晚榮兄,若你們前方打得好,太子首倡對吐蕃用兵,聲望會直上。到時,若太子堅持啟用姚崇,你說誰敢不同意?再說了,即使公主對姚崇也是推崇備至,姚崇做中書令是眾望所歸。你們打得好,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沒想到,這一仗的關系如此之大,陳晚榮告別沈榷,一邊朝軍器監行去,一邊很是興奮的轉著念頭。

李隆基為什么對姚崇青眼有加?那是因為李隆基打算干出一番大事來,這才會啟用姚崇這些能臣。解決了吐蕃之后,李隆基肯定會對后突厥用兵。后突厥一破,李隆基肯定會調集重兵對付大食帝國。

大食帝國,也就是阿拉伯帝國剛剛崛起,還沒有把中東地區伊斯蘭化,要是唐朝全力西進,那會是什么樣的后果呢?

歷史上,高仙芝在怛羅斯戰敗,很大原因在于唐朝在西域的兵力不足,不能一舉擊潰大食帝國,給了大食帝國搞陰謀詭計地時間。唐朝之所以不能在西域派以重兵,就是有吐蕃和后突厥地牽制。要是沒有吐蕃和后突厥地掣肘,唐朝派在西域地軍隊不再是兩三萬人,而是五萬,十萬,甚至調集重兵和大食帝國在西域大打出手,大食帝國還是對手嗎?

答案是非常清楚了:大食帝國絕對不是唐朝地對手!

唐軍的裝備、戰斗力都不是大食帝國所能比的。怛羅斯之戰,高仙芝動用了兩萬多“漢軍”,再加上屬從國的軍隊,不過十來萬人。這些屬從國的軍隊,其戰斗力不高,根本就不能與唐軍相比,再者,還不穩定。

若是高仙芝手中有十萬“漢軍”,那就不是壓著大食帝國打五天,而是很可能一舉擊潰,中東的局勢會大不相同,說不定中東是中國的領土了。

這前景,想想就讓人頭暈!

真要如此的話,這就是歷史盛宴,能參與其中,那是無比幸運。陳晚榮興奮無已,右手一握拳,暗中告誡自己“無論如何,與大食帝國這場大戰,我一定要參與!就算是戰死沙場,我也無怨無悔!”

唐朝折戟中東,是中國歷史上地一大憾事!

導致唐朝折戟的根本原因不是怛羅斯戰敗,而是“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不能再與阿拉伯帝國爭鋒。

“一定要把安史之亂消除!嗯,這要什么辦法呢?殺安祿山?殺一個安祿山不能解決問題,他不亂來,別人也會亂來,得想個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保證唐朝一直強盛下去!”陳晚榮再次告誡自己。

“陳將軍,什么事讓你如此興奮?”一個飽含喜悅的聲音把陳晚榮從沉思中驚醒過來。

原來是寇義兵正笑呵呵的迎了上來,一路想得入迷,不知不覺中來到了軍器監。

陳晚榮這段時間主要是忙著軍隊的事情,很少來軍器監了,見到寇義兵很是高興:“見過寇師傅!寇師傅,葉大師他們呢?怎么不見人?”

寇義兵臉上綻放出一朵花兒,眨巴著眼睛,頗有點調皮的道:“陳將軍,沒給你說,我們軍器監正有一件喜事,一件大喜事呢!你絕對想不到!”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