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六百七十章 要有全局視野

  蘇州和京師之間這段水路,連通幾個地域和水系,中間有好幾道閘口。

  一方面過閘需要排隊,另一方面很多處行船都需要動用岸上人力。

  沒什么過硬關系又走得慢的,在路上能花費四十天,正常官船在三十天以內。

  像林泰來這種優先度最高,又有沿途官府為船隊晝夜兼程無條件提供全力保障的情況,所需時間就更短了。

  六月中旬林泰來在蘇州接到旨意,七月初就已經抵達了大運河水路的最后一站通州張家灣。

  所幸林泰來身體強健,能扛得住這樣高強度的奔波,但跟隨而來的三百家丁卻有不少累倒病倒的。

  這部分家丁只能暫時安置在沿途驛館休養,等恢復后再趕路。

  在通州張家灣碼頭,林泰來棄舟換馬,一刻不停的向已經不遠的京城前進。

  直到過了崇文門,林大官人身心才算是放松下來,晃晃悠悠的朝著李閣老胡同的林府行去。

  先前他急忙趕路只是為了“遵旨”,表現給皇帝看。

  畢竟皇帝現在心情肯定不爽,如果還慢慢悠悠的趕路,那不是找雷劈么?

  所以在進入京城之前,都要做出拼命趕路的形式。

  至于進了京城后,那就是已經完成了圣旨要求,不用繼續著急了。

  反正在林大官人心里,真不為朝鮮國著急。

  朝鮮國局面崩成這樣子,已經到了崩無可崩的地步,情況不會更壞了,再著急有什么用?

  再說現在手頭沒有大軍,就算想要動手,拿什么動?

  況且調集大軍又需要時間,沒倆月搞不定,急也急不來。

  所以林泰來進京后,先上了一份奏疏,然后在家歇兩天。

  奏疏里更進一步的明確說,渡海進入朝鮮倭兵至少有數萬,然后就是老調重彈的“十萬大軍二十萬銀兩”。

  萬歷皇帝看到這兩個數字,頓時感覺自己的頭暈目眩之癥更嚴重了。

  尤其這二十萬銀兩還只是先期撥付的,后面不知還要多少。

  于是萬歷皇帝又將林泰來的奏議下發廷議,反正林泰來也回京了,讓林泰來和其他大臣掰扯吧。

  當然,在外人看來居家歇息的兩天,林泰來也沒徹底閑著,而是秘密召開了更新社擴大會議。

  在會議上,林盟主聽取了眾位社員近半年的工作匯報,一一做出最新指示。

  林盟主高度贊揚了趙志皋同志不等不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精神;還對不畏強敵、敢于亮劍的王禹聲同志進行了表揚。

  林盟主號召,全體社員要向趙志皋和王禹聲學習,讓更新社的明天更加輝煌!

  自由發言階段,趙志皋對林泰來問道:“關于朝鮮國事務,究竟有何籌劃?”

  林泰來答道:“任何工作的首要問題就是人事問題,要想搞好工作,就要先抓好人事工作。”

  趙志皋明白了,就是先搞人抓權,再說具體辦事。至于搞誰,當然就是先前主導朝鮮的事務的那些人。

  談到這里,林泰來突然對御史王禹聲說:“上次廷議你干得不錯,尤其是擠兌陸光祖立字據,最后他立下了沒?”

  王禹聲有點生氣的回答說:“好幾個人跳出來勸阻,說我這樣年輕人要尊重老人,并且為陸光祖擔保,便不了了之。”

  林泰來又說:“那陸光祖現在還沒辭官?”

  王禹聲對此也萬般無奈,“他稱病不出,躲在家里誰也不見。”

  林泰來恨鐵不成鋼的說:“那你為什么不上門提醒他履行賭約?他躲著別人沒什么,躲著你豈不就成了無賴?”

  就算陸光祖想裝死,也不能讓他安穩的裝啊!

  王禹聲嘀咕說:“我也想上門,但身邊沒有精兵強將,去了怕被打。”

  這個擔憂有一定道理,于是林泰來又對張文吩咐道:“劃撥一百名家丁,跟隨我們的王御史行動!”

  林泰來又對兵部尚書葉夢熊問道:“石星現在怎么樣?”

  葉夢熊輕松的答道:“跳梁小丑,不勞九元費心了。”

  林泰來又問:“你怎么向皇上推薦的我?”

  葉夢熊回答說:“奏請起用你經略遼東朝鮮備倭事務。”

  林泰來若有所思的說:“可皇上雖然急召我回京,但卻沒有什么正式任命。

  所以首要任務是先折服所有人,把任命搞到手!”

  更新社內部秘密會議開到第二天,忽然有人攜帶密信來到林府。原來是宣府巡撫王象乾聽說林泰來返回京師,派專人緊急送來的。

  林泰來還挺納悶,宣府那邊一直風平浪靜的,王象乾能有什么急事?

  拆開了看,原來寫信的另有其人,但是沒有署名。

  密信內容只有沒頭沒尾的短短一句話:“郎君年已十二,以女試之,可留種矣。”

  林泰來暗嘆一聲,看來這娘們已經迫不及待了。

  當年“血色斡旋”時,自己勸三娘子為了大局先嫁給九歲的卜失兔。

  并許下承諾,等傀儡順義王卜失兔成年時,就用自己的種讓三娘子生個兒子,對外假稱是卜失兔之子。

  然后卜失兔會不幸身亡,再扶持自己和三娘子的那個兒子為順義王。

  現在就到了兌現承諾的時候,原本以為還要過兩年。

  現在正是籌備出征朝鮮的時候,三娘子突然又來加戲,也真是添亂!

  其他社員看著林盟主臉色變幻不定,便詢問道:“出了什么難事?”

  林泰來答道:“沒什么難事,就是苦了我也,又要為國獻身了。”

  抵京后兩日,翰林院侍讀、太常寺少卿、三部司郎中林泰來正式公開活動。

  一大早上班的時候,林泰來就堵在翰林院大門外,飽含深情的看著牌匾上“登瀛門”三個字。

  片刻過后,他長嘆一聲,對周圍的翰林同僚們道:“近年來我俗務纏身,已經很久不知潛心學問之樂也!

  我內心實在羞愧無比,今日自感不配踏入這翰苑清華之地了!”

  說完了后,林泰來果斷轉身就走,竟然真沒有進翰林院。

  剛才被堵在大門外不能進去的眾翰林面面相覷,還有點莫名其妙。他們已經做好了被林泰來指指點點的心理準備,卻沒想到林泰來居然在大門外晃了晃就走人了。

  翰苑新星、新科雙元韓爌帶著惡意開口說:“翰林院能繼續維持清凈,吾輩是不是應該彈冠相慶?”

  編修周應秋瞥了眼韓爌,很粗魯的說:“相慶個屁!九元君過門而不入,說明他不想在這里浪費時間!

  更能說明我們翰林院已經不那么重要了,甚至不如考功司、主客司、通信司!

  你韓爌還覺得,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嗎?真是不通時務的二世祖,不懂就少說話!

  不過還算有點眼色,剛才九元君在的時候,你沒有跳出來就很明智。”

  話糙理不糙,眾翰林默默的無言以對,翰林院地位下降是個不爭的事實。

  翰林最大的優勢就是距離皇帝比較親近,和皇帝互動多。可是現在他們這幫翰林連皇帝都接觸不到,還能有什么話語權和前途?

  難道林九元早就看出了這個趨勢,所以才積極向馬上取功名?

  其實林泰來倒也不是不重視翰林院,而是今天需要重視的衙門太多,實在重視不過來了。

  但今天朝廷最大新聞卻并不是林泰來巡視各衙門,而是發生在左都御史陸光祖府邸。

  上午的時候,御史王禹聲到陸府造訪,聲稱要催促陸總憲履行賭約,然后遭到陸家仆役的強力驅逐。

  隨即又從街角跳出一百條打抱不平的大漢,當場重創大門的陸家仆役護院。

  而后這群大漢裹挾著王禹聲御史,迅速連續攻破了陸府大門、前院、中庭。

  最后在王御史的極力勸說下,在京師巡捕營官兵合圍之前,這些大漢才四散而去。

  朝廷大臣對此無比震動,因為近些年的類似事件一般只是打砸大門,最多波及前院,保持著一定底線。

  這次卻突破底線,深入中庭了!再加把勁,就能沖到女眷所在的內院了!

  但這能怪誰?上次廷議,陸總憲支持石星的方案,公開放狠話立下賭約。

  誰也不知道,這次陸總憲稱病不出,是不是想不講底線的賴掉賭約?

  所以今天這幫大漢攻破陸府中庭其實就是發出警告,如果都不講底線會有什么后果。

  又過一日,根據皇帝旨意,朝廷再次就朝鮮國問題舉行廷議,數十部院科道大臣會聚東朝房。

  名義上主持廷議的王天官簡單宣布了開始后,就閃到角落找個座椅打瞌睡了。

  雖然廷議開始了,但一時間卻沒人說話,因為所有人都感覺怪怪的。

  “林九元沒來?”終于有人忍無可忍,發出了直擊靈魂的詢問。

  陸光祖沒來,大家都可以理解,但林九元你不來,就太過分了吧?

  雖然說廷議一般是“自愿”參加,但皇帝把你林九元急召回京師,為的是什么?

  兵部尚書葉夢熊開口道:“林九元向我報備過,去宣府那邊辦事了。”

  刑部左侍郎邵陛站了出來,嚴厲斥責說:“不參加廷議,卻去了宣府,這簡直是瀆職!”

  過去不怎么張揚的邵少司寇今天忽然如此積極表現,讓不少人略感錯愕。

  稍加思索后也就懂了,大概是搖搖欲墜的陸光祖讓他看到了“取而代”希望.畢竟刑部和都察院都是法司,互通遷轉很正常。

  葉夢熊勉強苦笑著說:“林九元去宣府,算是情有可原吧。”

  有人好奇的問道:“其中到底有什么緣故?不妨明言。”

  葉夢熊仿佛難以啟齒,還是回答說:“先前遼東五千精兵慘敗表明,這次朝鮮用兵規模不會小。

  必定會從其他邊鎮大量抽調兵力前往朝鮮,所以我大明其他方向最好能保證穩定,避免承受多線壓力。

  林九元親自趕赴宣府,就是為了安撫北虜右翼,保證宣府大同一直到寧夏甘肅這段漫長邊界未來一段時間的安定啊。”

  眾人:“.”

  什么安撫北虜右翼,說得這么高大上,不就是捐軀獻身,再做一次當代韓德讓嗎?

  葉大司馬為了增加說服力,又極力一本正經的說:

  “林九元的構想不只是安撫北虜右翼,還意欲游說北虜右翼騷擾北虜左翼。

  若北虜右翼在未來一兩年能牽制北虜左翼,便可以減輕遼東鎮和薊鎮的壓力,尤其是解除遼東后顧之憂,從側面幫助朝鮮用兵。

  就像林九元說過的,看待戰爭不能只局限于一地,要有全局視野”

  從道理上來講,這個說法非常符合邏輯,眾人挑不出毛病來。

  就是感覺怪怪的,到底是說服還是睡服?

  工部尚書陳于陛問道:“林九元多久回來?”

  葉大司馬回答道:“這次情況比較緊急,林九元大概要先去安撫個三天左右。

  臨走前林九元也說過,不必管他,讓朝廷諸公先議論著。”

  陳于陛卻說:“林九元不在,我等在此高談闊論有何意義?皇上大概也不會委任別人經略朝鮮了吧?”

  很多人雖然不愿意承認,但又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只要林泰來回到京師,就是經略朝鮮的第一候選人。

  或許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也有能力去經略朝鮮事務。但卻沒人敢說,自己能比林泰來更適合。

  這就是林泰來轉戰西北七戰七捷、平定寧夏所樹立的威望,以及讓人產生的信任感。

  不管誰當皇帝來選人,也會傾向于選用一直打勝仗的人。

  現在皇帝所考慮的,大概只是到底要給多大權限吧?

  另外去年平定寧夏之役,先后動用了七大總兵,數萬強兵。

  所以時任監軍的林泰來是近期為數不多的、有過指揮“大兵團作戰”經驗的人。

  在習慣了千百人級別治安戰的大明,擁有這種經驗的人鳳毛麟角,號稱身經百戰的李成梁也沒有。

  從目前動向來看,朝鮮用兵明顯要上規模了,肯定優先選用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的人。

  至于另外兩個近期有“大兵團作戰”經驗的就是李如松和葉夢熊,但這倆顯然不可能和林泰來搶經略大臣的位置。

  最終第二次朝鮮事務廷議,在林泰來缺席的情況下,草草結束,等著三天后再來。

  守在宮門的朝鮮國使節尹卓然聽到這個結果,心急如焚。

  (本章完)

  請瀏覽wap.shenshuzw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

  新書推薦:、、、、、、、、、、

飛翔鳥中文    大明話事人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