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3067研究所后,黃修遠前往位于西澳大沙沙漠的3058研究所。
這個研究所,就位于大沙航天城的西南方向,大約85公里左右。
3058研究所,在一條公路的旁邊,對面是一座新型農業小鎮,當地專門種植棉花和甘蔗。
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自然是夏季。
陽光明媚,一塊塊整齊的棉花田,種滿了密集的棉花,生長周期有180天左右的棉花,此時正處于生長期,棉田一片青綠色。
黃修遠在研究所門口下車,負責該研究所的研究所所長宋義建、首席研究員洪文信,已經在門口等待著。
“黃總,歡迎過來蒞臨指導。”宋義建率先上前。
“黃總,歡迎!”洪文信微微點了點頭,他倒是顯然文質彬彬,沒有太過于熱情。
3058研究所,并不是燧人系產業,而是工程院的產業,不過他們和燧人系的合作非常深入。
黃修遠也沒有太在意,畢竟科研人員中,性格古怪的不在少數,越是才華橫溢,可能就越不喜歡人情世故,他們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我們進去里面聊。”
宋義建馬上帶路,進入了研究所的工作區域,更換防護服后,便來到了一個占地面積兩千多平方的組裝室內。
在組裝室內,工作人員正忙碌著組裝一臺設備。
從外形來看,設備像一個平躺在地上的大冰箱,長度2.8米,寬度1.2米,高度1.2米。
上方是可以打開的艙門,有一個觀察用的透明窗口,窗口可以看到艙內的情況,不過可以通過調節,實現窗口的關閉和開啟。
打開艙門后,液壓艙內的空間,是一個圓弧膠囊形狀的設計,長度為2.4米、寬度0.8米、高度0.8米。
有一個枕頭一樣的物品,艙內底部是可調節的人體工學床,可以讓使用者半躺。
另外艙內還有一套防水的電腦系統,保證使用者可以在艙內,操作液壓艙,甚至臨時接管飛船的指揮工作。
這套艙內電腦,配合呼吸頭盔上的納米顯示屏,可以讓使用者無障礙地使用艙內電腦。
黃修遠開口問道:“洪博士,現在人體實驗進行得如何?”
“在地面的實驗非常成功,我們在目前改造好的5臺液壓艙上,進行了很多測試,其中有10名志愿者,在液壓艙內累計測試了385個小時。”洪文信抬了抬眼鏡解釋道。
黃修遠接過宋義建的實驗報告,粗略翻看了一會。
從測試報告的情況來看。
目前液壓艙的人體實驗,一共有5臺液壓艙,50名志愿者,一共進行了1583次實驗測試。
主要是測試不同液壓壓力、不同測試時間,以及個體之間的詫異。
雖然之前做了很多動物實驗,但人和動物畢竟不是同一物種,各種差異是要仔細驗證的。
目前洪文信團隊,已經初步確定了人體可承受的液壓壓力最佳范圍,在這個范圍內,人體承受的壓力,幾乎等同于藍星地面重力。
雖然液壓力和重力存在一定區別,但這已經是當前,人類已有的技術水平下,可以實現擬重力的最佳方案。
不開發擬重力技術,那人類在外太空的發展,將受限于一年大限,必須不斷輪換宇航員。
就算是采用輪換方案,宇航員也不能頻繁進入外太空,一個訓練有素的專業宇航員,一生中,可以在外太空執勤的時間,不能超過5年。
就以人均壽命75周歲計算,宇航員從25歲工作到55歲,大約有30年的工作期間。
在這30年內,宇航員真正進入外太空的時間,最多只有5年時間,即六分之一左右。
如果頻繁進入外太空,可能會導致宇航員身體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
如果采用液壓艙,緩解太空綜合征,那宇航員在外太空的可工作時間,將提升到10~15年左右。
如果是裝備液壓外骨骼裝甲,那宇航員甚至可以半永久性的在外太空生活和工作。
這對于本土與外太空之間的通勤壓力,可以起到極大的緩解。
按照廣寒宮基地的擴張速度,年底就可以完成30~35個生活艙的擴充建設,明年計劃擴充到150~170個生活艙。
同時明年還計劃在月球背面,建立月桂基地。
預計在月球執勤的宇航員數量,將增加到200~240人左右。
到時候,就算是長13在天門空間站上,完成了技術驗證,每年400~500人次的宇航員往返,需要的運輸力,并不是小數目。
就算是采用長11、長12之類的運載火箭,加上在月球補給燃料,可以運輸的人員也是有限的。
目前中華航天局常用于藍星月球之間的航天器,上由長11飛船改造的天舟—3甲、天舟—3乙。
天舟—3甲、天舟—3乙的重量差不多,都在256~260噸左右,可以在近地軌道上,飛行到月球軌道、月球表面,有效載荷一般在80~92噸左右。
其中天舟—3甲,是貨物運輸飛船;天舟—3乙,則是客運貨運兩用飛船。
在月球基地無法補給燃料的情況下,如果天舟—3要靠自己的燃料返回藍星近地軌道,那有效載荷將被再次壓縮,大概只能剩下45~53噸左右。
之前發射的天舟—3甲,基本都不考慮返回,將有效載荷利用到極致;而天舟—3乙,由于要考慮返回藍星的近地軌道,通常只能帶30噸左右的貨物,加上一個17噸的駕駛艙。
這個17噸的駕駛艙,一次最多可以搭乘5名宇航員。
由于考慮到未來幾年的藍星月球人員流動壓力,中華航天局已經向航天科工下了一個新訂單,生產一批專門用于客運的天舟—3飛船。
型號就是定為“天舟—3丙”,采用一個駕駛艙,兩個乘客艙的配置,一次可以最多可以搭乘24名宇航員。
如果廣寒宮基地的燃料工廠順利投產,那天舟—3丙的客運能力,最大可以達到單程55人的運輸量。
月球越發龐大的駐守人員,將吃下很多一部分的航天載荷,這就是黃修遠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現在駐月人員是30~50人,明年是200~240人。
再以后呢?
不解決宇航員長期在外太空生活的問題,黃修遠估計駐月人員的數量,其承受極限,應該在5000~6000人左右。
月球雖然不算太大,但好歹是一顆星球,五六千人可干什么?哪怕是配備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人輔助,也很難繼續擴張下去。
因此,眼前的液壓艙,成為了當前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哪怕成本高達八百多萬華元一臺,黃修遠也打算投入量產。
他和洪文信等人討論了一個多小時,到傍晚才離開該研究所,退出替身機器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