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筆趣閣]
https://最快更新!無廣告!
鵲橋號經過65個小時的飛行,期間機動變軌三次,加速兩次后,終于到達了第二圈的遠地點附近。
此時鵲橋號距離藍星大約12.8萬公里,距離月球大約24.6萬公里。
藍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開始作用在鵲橋號上,引力彈弓的效果,其實并不像彈弓,反而像投石索。
星球引力拉著航天器高速旋轉,到了臨界點,航天器只需要稍微加速,就可以掙脫引力束縛,同時利用這股離心速度,加速飛向茫茫宇宙。
鵲橋號就是這樣,被藍星的引力甩出去,飛向計算好的方向,即月球軌道方向。
飛船駕駛艙內,楊理明看著各項數據,又不時和葉亞東、張鋒交換意見。
通過駕駛艙上方的窗口,只能看到一片漆黑的星空,我們經常看到的宇宙圖片,是色彩斑斕的漫天繁星。
但實際上,如果真站在真空中,眺望在廣闊無垠的星海,除了那顆耀眼的大火球,很少能看到繁星點點。
這其實是因為宇宙真空環境中,沒有大量的氣體粒子,不會發生光衍射之類,而人類的肉眼又只能觀察到可見光,其他電磁波、光波是看不到的。
日常書本上的星空圖片,是通過各種紅外望遠鏡之類的科學儀器,再經過電腦處理渲染后,形成的人工合成圖片。
在一片漆黑的宇宙中,默默地飛向月球,鵲橋號顯得有些形單影只。
探索這未知的浩瀚宇宙,總是需要一些耐得住寂寞的勇士,為人類晉升星際文明披荊斬棘。
高速飛行的鵲橋號,在引力彈弓加持下,本身的發動機又加速了一次,速度達到了10.5公里每秒。
雖然航線有一些斜角,導致鵲橋號要進入月球的交匯軌道,需要飛行28萬公里左右。
不過這個距離,對于速度高達10.5公里每秒的鵲橋號而言,也僅僅只剩下7小時24分鐘左右。
“報告,前進航線一切正常。”
“報告,已和望月衛星完成連接。”
楊理明點了點頭:“進入自動駕駛狀態,張鋒你去休息先。”
張鋒檢查了一遍自己負責的區域,又讓隊長再檢查一遍,確認無誤之后,他才漂游向生活艙。
日常工作中,交叉檢測彼此的操作設備,這也是從航空業中,吸取過來的教訓之一。
很多失誤往往來源于疏忽大意,在正在孤立無援的深空中,由不得一點點馬虎大意。
而剛才張鋒提到的望月衛星,是四顆特制的衛星,它們分別是望月1—通信中繼衛星、望月2—通信中繼衛星、望月3—導航衛星、望月4—導航衛星。
這四顆望月衛星,位于藍星和月球的格拉朗日點L1上,具體一點,是在藍月格拉朗日點L1的暈輪軌道上。
而格拉朗日點L1,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動平衡點,處于藍星和月球引力的平衡點上,距離藍星大概是32萬公里左右,距離月球則是大約6.5萬公里。
至于望月衛星的作用。
顧名思義,兩顆通信中繼衛星負責藍星和月球之間的通信,而兩顆導航衛星,則輔助藍星和月球之間的導航。
這四顆衛星是今年三月份才剛剛發射上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輔助月球空間站、月面基地的建立。
在勻速巡航的過程中,楊理明又抽空聯系了地面指揮中心一次,匯報了一些情況。
一轉眼,六小時五十分鐘過去了,距離抵達月球軌道的交匯點,只剩下34分鐘的時間。
休息了六個多小時的張鋒,被鬧鐘驚醒過來,他拿起漱口液清洗一下口腔,用特制濕巾擦洗一下臉部,便回到駕駛艙中。
此時飛船開始制動減速,三人冷靜的控制著鵲橋號,八十分鐘后,成功到達交匯點。
“開始變軌。”
“收到。”
用了五分鐘左右,鵲橋號完成了機動變軌,成功進入月球軌道,然后開始環繞月球飛行。
按照原定計劃,鵲橋號將在月球軌道環繞2.7圈后,最停留在距離月球表面310~320公里的月球赤道平面軌道上。
之所以在這么低的軌道上運行,主要是因為月球引力比較弱,這個運行高度已經可以滿足空間站的正常環繞飛行了。
經過十幾個小時的變軌,終于成功將鵲橋號的飛行軌道,維持在313~318公里的月球赤道平面軌道上,鵲橋號平均186分鐘,環繞月球一圈。
到達指定軌道區域后,隊長楊理明開始分工:“亞東,輪到你休息了,其他工作交給我們。”
“明白。”
交叉檢查了設備后,葉亞東去生活艙休息。
楊理明和張鋒則有條不紊的忙碌起來,別以為到了月球軌道,就可以高枕無憂。
實際上,到了月球軌道后,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月球沒有強大的天然保護磁場,導致太陽風暴和宇宙射線,可以長驅直入。
人類為什么遲遲不建設同步軌道空間站或者月球空間站,原因就是因為這些區域,沒有藍星的強大磁場保護,很容易被太陽風暴干擾,甚至摧毀。
為了保證安全,鵲橋號開始進行變形,從“I”型分布,轉變成為“L”型分布。
然后通過機械臂,在兩側組裝了兩個圓滾滾的特制太空艙,該太空艙是強磁場保護艙,可以變成一個小型的強磁場,即法拉第籠。
磁場保護艙不使用太陽能,而是采用了碳14核衰變電池,各自配備了420公斤的碳14核衰變電池。
可以為超導磁場發生器,供應穩定又高密度的電能,這個小型強磁場,可以保護半徑160米左右橢圓形區域,抵抗絕大部分的太陽風暴,特別是那些帶電粒子,很容易被偏轉開。
當然,這還不夠,為了增強安全性,蟾宮空間站內的其他電源,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調動很大一部分,作為磁場發生器的能源。
磁場發生器本身也設計了超頻工作的余量,畢竟航天器有三倍冗余設計,只有能源供應跟得上,磁場發生器的磁場強度最高可以提升4.5倍。
組裝了磁場保護艙后,楊理明測試了一下強磁場保存層的效果,沒有問題后。
他們又開始鋪設太陽能電池板,陸續組裝出其他太空艙。
第一階段的蟾宮空間站,當前的重量為117.3噸,目前還攜帶了3顆沒有發射出去的衛星8.4噸,以及剩下的富余燃料32噸左右。
將富余燃料和衛星的重量減去,蟾宮空間站真正的重量是76.9噸,包括鵲橋號飛船、核心艙、對接艙、物資艙。
以及過來月球后,陸續組裝出來的兩個強磁場保護艙、一個備用能源艙。
共計6艙1船,可以布置這么多太空艙,主體得利于材料技術的提升,讓太空艙的綜合性能,比以前提升了160左右,而重量卻減少了57左右。
鵲橋號飛船里面就兩個小艙室,即駕駛艙和生活艙。
其實鵲橋號飛船的作用,可不僅僅帶蟾宮空間站的第一部分部件過來月球,還有緊急逃生的用途。
一旦蟾宮空間站出現問題,宇航員可以通過鵲橋號飛船返回藍星,或者返回天宮空間站,或者用于救援月面的廣寒宮基地之類。
前前后后忙碌了一個多星期時間,從將蟾宮空間站的初始太空艙和設備布置完成。
楊理明漂過狹窄的生活艙,進入核心艙中,這里才是蟾宮空間站真正的核心,空間站的計算機、控制系統之類,都在該艙內。
與國際空間站內部的臟亂差不一樣,蟾宮空間站和天宮空間站一脈相承,內部布局呈現出方方正正的格局。
他來到核心艙計算機模塊前,拉出隱藏的鍵盤,輸入了一系列指令。
耳機中響起張鋒的聲音:“隊長,方位計算完成。”
“收到,環月一號發射。”
空間站的物資艙后面,一顆衛星被彈射出去。
環月衛星一共有三顆,該衛星是用于通信中繼領域的,畢竟蟾宮空間站要環繞月球飛行,而月球被藍星潮汐鎖定,正面永遠朝向藍星,背面卻不為人知。
如果沒有中繼衛星,一旦蟾宮空間站運行到月球背面,由月球的阻擋,就會導致蟾宮空間站和藍星方向失去通信連接。
因此布置通信中繼衛星,成為當前必不可少的方案。
三顆環月衛星運行軌道,距離月球表面大約1360~1830公里左右,加上格拉朗日點L1上的通信衛星,足以保證蟾宮空間站和未來的廣寒宮基地,和藍星保存不間斷的通信。
布置完成環月衛星后,楊理明回到駕駛艙。
透過空間站的超高清攝像機,他和張鋒清晰的看到了月球背面,這一個多星期來,他們每天都有一半時間,可以看到這片孤寂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環形山更加多,也正是因為這顆天然衛星的存在,為藍星阻擋了很大一部分的隕石。
他們終于有空閑,配合地面指揮中心,開展一些月球科考項目。
另一邊。
鵲橋二號飛船也準備就緒,在做了最后一次檢查后,隊長聶長風和隊員石克己,駕駛飛船開始做大橢圓軌道飛行,準備奔向月球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