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筆趣閣]
https://最快更新!無廣告!
參觀了船型大篷車之后,關羽和馬超都一致認為,這種在戈壁荒漠上運輸的神器,顯然非常值得立刻大規模建造推廣。
關羽治軍比較謹慎,他看了水池試驗,確保這車可以當船一樣緩緩行駛,但總覺得還是怕翻,簡易李素再把車體板壁加高一些。
反正李素的計算公式已經擺在那兒了:車廂自重兩千斤,底寬六尺側高四尺半,那就等于沿著車長軸方向每加高一尺,近似增重約一成半,也就是再重三百斤。
既然車子能裝一萬五千漢斤以上,自重加三百漢斤都是小事兒。
李素聽了,不由勸道:“西北河流淺狹,都是內流河,沒有風浪的,滿載還留半尺多夠了,沉不了的。何況覺得形勢不對,可以劃到岸邊直接開上岸的嘛。
剛才你還嫌廂板高了浪費重量浪費木頭增加裝卸貨體力消耗,現在居然比我還激進了。而且再高一點,士兵在車廂里往外架弩射箭也不方便,現在四尺半,人坐在車底就能露出眼來觀察敵情,單膝跪姿可以架弩放箭。要是加高到五尺半以上,站著端弩到眼前發射又太低,跪著又太矮,只能半蹲,非常疲累,還如何作戰?”
關羽捻須反駁:“水流是小,可風沙大,風大的日子,水再小也有可能偶爾進水的。不過再高不利于作戰倒是真的,那就加半尺吧。
跪姿射弩也不舒服,糧車內肯定有很多糧袋,真到了御敵的時候,把糧袋擋在兩側,可以把防御架到更高,更能保護士兵。再扯兩個糧袋墊在下面坐在糧袋上射弩好了,還輕松些。”
李素一想也是,他確實缺乏一線的實戰指揮經驗,設計的時候終究是偏理論了,居然沒考慮到實戰中墊糧袋當沙包檔槍擋箭的問題,也沒想到讓士兵們坐在糧袋上射箭,自己調最舒服額高度。
幾人群策群力商議了一些,關羽和馬超也提供了不少實戰層面的擔憂,讓李素想辦法(主要是關羽提出,因為馬超也不懂水戰)
李素發現,關羽的意見還真有挺中肯的,比如關羽敏銳地指出,李素這個設計還有一點實戰中的危險,那就是裝貨的重心容易不穩,一旦一頭裝得多一頭裝得少,還是很容易翻掉。
李素也意識到,他的車體造型更多是根據一輛車的穩定性在考慮和設計,沒充分考慮船舶設計的重心自然穩定。
切磋之后,李素稍微調整了一下:把車廂的底部,從一開始的平板結構,變成了略微有往中間凹陷的弧度。同樣左右兩側,也有略微往中間凹的弧度,確保越中心越低。這樣裝貨的時候,貨容易自然往車廂最中間滑動,中央堆滿了才會停留在四周,確保中間最重,跟重心重合,這樣就不怕翻船了。
水陸兩棲的東西,果然不是那么好拍腦門造出來的。李素自己過了水池試驗,不代表真的拿去洮河黃河里開都能如此。
全部調整之后,這車總算更為完善了,至于加高側板后裝卸貨更費力的問題,李素把后車廂板做成了可以開關式,就跟后世的汽車貨車尾部卸貨板能放下來。
當然船尾本來就是往上翹高一些的,而且車內就有一個斜面往上翹,到時候卸貨直接順著斜坡往上推出去就好了。李素在尾板上也做了些防水設計,確保正常情況下不會漏,就算滲水了只要不多讓士兵們舀出去或者開上岸就行。
之所以把這個口子開在車尾而不是車頭,也是考慮到車頭下水時要破浪前行,承受的水壓比較大,而車尾本來就是水壓最小的地方,微微滲漏危害也最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李素從關羽那兒學到了要更加一切以實驗為準繩,所以讓營中工匠們按照新設計先花個兩三天時間趕造幾十輛實驗款,造好一輛就拉到洮河里試航,每一輛要順流開滿五十里再逆流開回來五十里,檢查良品率,確認是否要再微調設計,最后再大規模量產。
不過考慮到時間問題,李素也沒太多時間耽擱了,所以他給項目下了DEADLINE,五月初一必須開始集中天水、隴西全部木匠,集中量產這種車船,爭取半個月內瘋狂造個上千輛,別耽誤五月中下旬的出戰。
當然了,考慮到一開始打金城的時候還不一定需要這車后勤,實際上投入還能再晚一些。
“伯雅啊,你就該早點把這東西拿出來,你還是太年輕辦事不牢靠,怎么就以為你拿出來的東西可以直接量產呢?這不是實戰磨合不充分嘛?這下可好,到五月初之前,大部分木匠們都閑著,只有造樣品那幾個有活干。大軍在即,工匠徭役征發不便,要充分利用起來啊。”
看著修改后的設計方案被拿去試產,一想到木匠們因為暫時無法進入全力開工狀態,關羽就有些惋惜。
他覺得李素的智商那是沒話說的,但一線實際經驗還是不足,有點閉門造車紙上談兵。李素說的一切高瞻遠矚,都還需要務實踏實的同事幫他補足執行層細節。
當然這也已經很好了,術業有專攻嘛,沒有人能全知全能。戰略規劃師本來就是天馬行空的,需要執行官來落地。
誰知,李素對于這種指責卻是絲毫不以為意:“云長所言甚是,此物磨合試產確實需要時間,但我本來就另有余量,不會讓工匠和徭役閑著的——你忘了么,我剛才說,有好幾件東西西征時都用得到,而且巧的是,這些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樵夫和木匠。今年征發的那些徭役,全部都得去鬼薪,把隴西祁連山坡砍禿十幾里,木料都用得完。”
秦漢苦役刑分五檔,鬼薪白粲是僅次于城旦舂的第二重(男人城旦/建筑民工和鬼薪/伐木,女人舂米和白粲/篩米),民間征發徭役的時候,也按此劃分勞動強度,強度越高服役期越短。
比如城旦一天抵一天半普通徭役期,鬼薪四天抵五天。第三級的軍屯田就是正常的一天抵一天,而勞動強度最低的司寇得干三天才算兩天徭役期(司寇就是站崗當保安,因為沒有強體力勞動,所以工資低)
自從李素做地方官以來,因為他喜歡修水利、造機器,治下每年的城旦和鬼薪徭役都是拉滿征發的,蜀山兀完隴山兀。
關羽已經習慣了李素的節奏,看到李素的表情就知道這次不禿幾個山頭是完不了事兒了。
“說吧,還有什么?咱一次性聽完。”
李素拍了拍手,幾個士卒就抬了幾臺機器上來,李素指著說:
“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兒,這兩年前就有了,阿亮在北伐李傕之前半年造出來的,木車床。你們可能沒關注過,但絕對用過這玩意兒造出來的軍械。凡是前年開始,我軍大批量集中新造的槍桿,就是這個東西生產的。
不過,我敢把它拿出來再炫耀一遍,肯定是有了新的妙用——不光機器是發明,使用方法也是發明嘛,咱不能重物輕人、重機器輕思想。首先,這次的機器我又改良過了,刀刃更平滑、切削刃口更長,而且是半斜半平,每次踏板轉動轉軸,切削起來更快了,而且適合削更細阻力更小的東西。”
李素這么說,其他看官不像關羽那樣直接看到實物,當然不太容易理解。
但是只要一句比喻,所有人都會心領神會——李素改良過的木車床車刀,模仿了大家小時候削鉛筆的卷筆刀刀刃!
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不難想象卷筆刀削鉛筆的切削量,要比金屬機加工車床的切削量大多少,對于要切的厚度比較薄、桿子比較細的小物件兒,加工速度自然是暴漲。
用這個東西造箭桿,自然比法正那時候在五丈原扎營誘敵王方雷敘、造諸葛弩矢更加快捷了。
更關鍵的是,卷筆刀的結構讓機器本身重量降低了很多,體積也變小了,更便于攜帶運走——這一點當初法正守五丈原大營時是不重要的,因為法正是打營地防守戰,機器擺在高原上、旁邊就地砍樹劈成木棍造箭,不存在機器運輸問題。
李素這次,卻是要關羽馬超用大篷車把削箭車床運著走的,機器本身從三百漢斤減輕到一百漢斤,優化就很明顯。
李素說著,先指著一部關羽已經很熟悉的諸葛弩,說道:“當年李陵帶五千步卒出塞,遇匈奴八萬之眾圍攻,吃虧就吃虧在后勤不利,無法補充,一日盡矢五十萬支。
如今咱要追擊郭汜,就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哪怕將來前幾戰都未能斬殺郭汜,我們也要做好跟霍去病一樣追殺到居延海的心理準備。
若是如此,郭汜跟其他畏懼大漢重新掌控西域的羌族部落聯手,消耗我軍,恐怕箭盡之時,我軍便危矣!所以,箭矢的補充要跟軍糧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我們帶箭的話,怎么帶都是不夠的。那就多帶諸葛弩和這種造箭機,專造削尖的木棍,沒有鐵箭頭,給諸葛弩那種耗箭大戶用。
戈壁上雖然沒有樹木,但直到酒泉郡、酒泉縣之前,我們好歹左側靠著祁連山行軍,祁連山麓有大量合適的樹木可用。咱不管攻打武威、張掖、酒泉三郡過程中消耗了多少箭矢,都能在前線就地取材造補回來。”
關羽很快聽懂了,李素這個計劃也是結合實際情況的,在打到酒泉之前,都要帶著機器走,進軍到哪兒就砍樹砍到那兒就地補箭。但是到了酒泉之后,要是郭汜還能跑,那就得略微修整了。
到時候估計要在酒泉郡住幾天,瘋狂造箭把輜重塞滿,然后這批車床就留在酒泉城里了,后續軍隊輕裝不帶生產設備直撲居延海。
還真是縝密的計劃啊。
就在關羽以為這一切都夠了的時候,李素又順著剛才的思路,給他開了一個頭腦風暴。
“自從決定帶這些削木車床上路后,我又想到了一個觸類旁通的小改進——去年我軍跟李傕交戰后,敵軍不也充分學到了我們馬鐙的設計么?
哪怕西涼窮困,郭汜用不起金屬馬鐙,但他肯定也會吃虧記苦盡量彌補,我覺得他軍中騎兵,今年肯定也不缺木頭削刻的硬質馬鐙了。至于高鞍橋的木質馬鞍,肯定也全面普及了。到時候西涼騎兵的騎槍沖殺威力,怕是不遜于我軍。
之前也說了,弩只能用來防備敵軍騎射游斗遠戰,讓敵軍不敢與我們對耗,逼著他們近戰。但進入近戰之后,擅長馬鐙高橋馬鞍長槍沖刺的騎兵,也不是好對付的。往年漢軍舊制,騎槍多在丈八寸到丈二,列陣破騎的步槍長不過丈六。現在敵軍騎槍沖刺變強了,我們最好的反制就是把步兵槍陣的槍桿再加長——”
李素這番話里,涉及一個常識,那就是張飛的“丈八蛇矛”,其實都不是一丈八尺的,那個太長了,根本揮舞不開,速度靈活性不夠,那玩意兒實際上是一丈零八寸。呂布的方天畫戟也不過是一丈二尺。那實際上也不短了,張飛的武器有兩米五,呂布的武器有兩米八。
正是這樣的對抗環境,讓華夏軍中的步兵反騎長槍一貫也沒再長長太多。最長的步槍一丈六,也就三米五不到,也已經很罕見了,更多主流的也就剛剛三米出頭。
而更早的西方馬其頓方陣,希臘長槍兵就動輒四米四米五,可見東方的騎槍對抗烈度沒那么高,所以沒有“軍備競賽互相升級”。
學華夏的日本人,直到中國進入宋末明初的時候,也就只有“兩間槍”到“兩間半”,日本人一“間”是一米六左右,所以兩間也就三米二槍桿,兩間半四米。
以至于光榮游戲《信長野望》里面,對于信長的岳父齋藤道三發明“三間槍”(四米八)、信長繼承并進一步加長到“三間半”(五米六),還大書特書為一個大名的特色科技,號稱讓長槍足輕戰斗力暴漲。
關羽當然也知道“敵人騎兵騎槍沖刺威力更強、因為馬鐙也能換用跟步兵一樣長的丈六尺長槍”時,步兵應該更加“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那樣才能在被騎槍刺死之前先下手為強。
但槍桿越長越重,要是不加粗太多的話,還容易折斷。目前的金屬槍頭也不太適合更長太多的槍桿,一旦受力扭矩變大,槍頭本身也很容易變形。(當然關羽不懂什么力矩分析,他只是根據戰斗經驗常識這么認為)
“槍桿陡然加長,太容易斷了吧?槍頭也不合適。”關羽不無憂慮地說。
李素拿出一個他去年回益州時跟將作左校張裔鼓搗出來的四棱錐槍頭,得意地想請關羽觀摩,但想了想似乎馬超更懂長槍,臨時手一轉遞給馬超。
馬超果然識貨,眼神一亮就注意到了其價值:“此槍頭四棱開刃、錐尖鋒利無比,若是用來破甲,怕是極為犀利,而且堅韌異常,完全不擔心變形或者折斷,哪怕及遠力衰,也能輕易扎傷著皮甲之敵。四棱凹陷放血、防止槍頭被皮肉筋骨粘滯,入肉后繼續深刺的阻力也更小。
只是可惜揮舞切割的傷害更低了,也不能靠舞抖槍花殺敵——不過對于武藝不強的普通士卒來說,本來也不指望他們抖得好槍花,刺殺就是了。我就不用了。”
對于武藝高強的用槍騎兵武將而言,不需要這方面的改良,他們更看重武器的靈活多用性,他們的武藝能讓功能充分發揮出來。
四棱錐搶是給有紀律無槍法的小白用的。
馬超說完這些后,關羽也陡然回過味來,一拍大腿:“妙哉!既然這個槍頭比舊槍更能輕易穿刺、還不怕折斷變形,再配上可以更換的木桿,那就徹底不怕損耗了——伯雅你肯定是指望用那些削木棍的機器,到時候壞了多少槍桿就沿途砍樹粗制濫造,把完好的精鋼槍頭換到新木柄上,把槍桿也當成消耗品。”
李素見關羽已經看穿揭開謎底,他也沒什么好賣關子了,毫不掩飾自己的得意:“沒錯,我就是這個意思,這樣一來,咱把槍桿再加長五尺,甚至更多一些,也無所謂。
最后,我還讓張裔改良了一些伐木的鋸子,便于把樹木從沿著樹干縱軸的方向剖開鋸開,免得樹木沿著紋路亂裂浪費材料,還降低加工成品率。當然這些都不值一提了,改善并不很大。”
包括諸葛弩的箭矢,他目前在益州打造好運過來的鐵箭頭,也都是尾部有點凹陷空心的,如果有必要,到時候能夠把鋼箭頭套在削尖的木箭頭外面,重復利用,只在最激烈的戰役中動用這些高殺傷力儲備箭。打完一場戰役后可以搜集沒有損壞的鐵箭頭換新箭桿。
一旁的馬超,則是全程被李素的新槍頭新槍桿所吸引,急著去試試手——李素這次帶來的主要是機器和機器圖紙,但也有一些已經加工好的超長槍槍桿樣品,所以馬超可以直接上手試。
他先拿了根還算保守的兩丈長槍桿,揮舞刺殺了一下,李素都看得嘖嘖稱奇——馬超居然能單手拎著兩丈長槍桿的尾端,然后狠辣地往前平推刺出,中平一槍,始終扎在一條高度水平線上,槍體的重心似乎都沒有上下搖擺。
“厲害啊,不愧是馬超的槍法,這力量也是夠穩健狠辣的了。”李素暗暗稱奇,他是見過趙云槍法的,相比之下,趙云的武藝當然不比馬超差,但趙云以輕靈縝密見長,馬超更多的是狠辣果決。
李素就這么呆呆地欣賞了一會兒,直到馬超試到一根兩丈四的槍桿時,才單手平刺出現了不穩、上下搖擺,但馬超換了雙手握槍后,很快又穩住了。
“兩丈四的我單手提槍尾都刺不穩,普通士卒雙手肯定也不穩了。我看就做兩丈到兩丈四之間,讓軍中長槍手多試試。”馬超拍拍手,下了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