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天色已經亮了,可是太陽絲毫沒有露面的意思。從臘月二十八開始,天空中就揚揚灑灑的飄著雪花,如今到了臘月二十九,大年三十的前一天,可是這天上的雪花卻依舊在不停的飄著,幾十步外已是一片蒼茫。
然而下了一天一夜的雪,卻沒能染白整個汴京城。
天色微微放光,早就已經得到消息的汴京百姓們先后出了家門,擠在了皇城外主道兩邊的禁軍士卒身后。主道上,已經有滿朝文武大臣在此等候。
忽然,沉悶的號解聲嗚嗚響起,宮門也隨即吱吱呀呀的打開,一隊禁軍魚貫而出,分立在主道兩側,接著又是一百二十名全身戎裝,騎著戰馬的禁軍率先出了宮門,然后是一百二十名宮女分成兩列,手中或挑著香爐、宮燈,或持著寶扇、玉瓶,接著又是兩列身著戎裝,手持長戟的凈軍。
再往后,神色凝重,臉上沒有一絲笑意的趙桓頭頂十二旒冕冠,身穿繡著龍紋、翟紋和十二章紋的赤紅龍袍,端坐在御輦上,巨大的御輦周圍分布著六十名全副武裝的禁軍侍衛,御輦后面又跟著全副武裝的一百二十名禁軍,其后又是三千騎兵。
自打趙桓登基到現在,這還是汴京城百姓第一次見到趙桓會動用如此隆重的天子儀仗來出行。
站在百官后面各國使節之中的金富軾和樸成性也是頭一次見到真正的帝王儀仗,震驚得無以言表的兩人互相對視了一眼,繼而又老老實實的低下了頭,跟其他的使節一樣保持著微微躬身的姿勢。
頭一次站在百官之首的種師道向前一步,先是躬身抱拳行禮,接著又直起身子,高聲道:“奉官家旨意!忠烈祠落成,官家親率文武百官往祭!”
趙桓微微點了點頭,高聲道:“起!”
種師道再一次微微躬身抱拳行禮,直起身子后高聲喝道:“奉詔!起!天子出行,諸神避讓!”
忠烈祠并沒有建在汴京城內反而建在了城南的一座小山上。
倒不是趙桓不想把忠烈祠進在汴京城內而是汴京城內現在用寸土寸金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百姓擺個攤子都能擺到皇城根下的汴京城已經沒有足夠的地方來容納忠烈祠了。
所以當趙桓帶著文武百官一起到達忠烈祠的時候天色已近午時,風雪也越發地大了。
由于趙桓乘著御輦而御輦上又有黃羅傘,所以趙桓身上倒是沒有落上多少雪。而早就已經達到忠烈祠進行戒嚴的禁軍士卒卻早已成了一個個的雪人唯有熱切、機敏的眼神才能證明這是一個個的活人。
在這些禁軍士卒的背后,便是從靖康元年起便日夜不停趕工,直到靖康三年臘月二十八完工才將將完工的忠烈祠。
整個忠烈祠呈現出一種沉淀的青灰色,給人的感覺便是凝重粗獷。再走近一些便可清楚地看到三座牌坊,一層層地由南向北排列。最外面的一座牌坊一門三孔,蓋頂也是使用花崗巖雕砌而成。四根門柱腳下,蹲著四樽盡顯煞氣地石獅子。上方斗拱正中的位置書寫著忠烈祠三個字,鐵劃銀鉤般地大字里透著一股無以言述地悲壯之氣。牌坊的左右兩側卻一副對聯。左邊書寫著:百戰裹尸還宜藏茲猿鶴幽樓,麒麟高冢;右邊寫著:千秋靈爽在此中有萇弘碧血,忠烈衣冠。
繼續向前又到了第二座牌坊,如同前面第一座牌坊一般只是牌坊正中寫著英靈不朽四個字左邊上聯書寫的是:碧血染黃沙取義成仁,應垂不朽;右邊下聯是:精英輝赫石,貪生怕死,莫到此間。
及至到了第三座牌坊,牌坊正中卻是空了出來,沒有再書寫什么文字橫批之類的字眼,左右兩側也不再是對聯,反而成了兩句話。左邊的是: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右邊的是:你們的功績與世長存。
連過三座牌坊,是一座巨大無比的,通體由花崗巖雕成的寶頂歇山式石碑。除去碑心,下方的臺座以及大小兩層須彌座更是用掉了九千九百九十八塊花崗巖和漢白玉。
石碑南面正中,雕刻著趙桓手書的“自炎黃以降,凡為華夏捐軀的英雄志士們永垂不朽”,兩側各有一條五爪神龍蜿蜒而上,至碑頂成雙龍戲珠之勢。上層小須彌座四周更是鐫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組成的八個花圈。
一連穿過三座牌坊,再過了石碑,約行三百步后,便是忠烈祠大殿。殿前階梯共有九階,又以白玉石欄桿隔出來三條通道。整座大殿飛檐斗拱,正中的殿名處同樣刻著趙桓手書的忠烈祠三個大字。
跟最外面牌坊上的忠烈祠三個大字不同,大殿上面的忠烈祠的烈字卻是少了一點。大殿外的廣場上放置了四樽真人大小的鐵鑄跪像,后背各自刻著姓名。從左至右分別刻著中行說,賈堅,石敬塘,徐百祥。
進到忠烈祠大殿,迎面便是一座巨大的影壁,上書“天地”二字,供桌上放置著一樽碩大地香爐。從“天地”二字的兩側開始,一個個的牌位層層疊疊著向殿后延伸,便是數也數不過來。有的上面刻著名字,更多地上面,則是連名字都沒有,只有某某軍某某都之類的字樣。
趙桓不敢再眨眼了。當了兩輩子的皇帝,趙桓原以為自己心性足夠堅硬,縱然是下令屠城筑京觀也能夠面不改色。可是當趙桓看到這些牌位的時候,眼眶還是止不住有些泛酸。
趙桓先點了香插入香爐之后,文武百官便依次上前進香。裊裊升起地青煙,將整個大殿籠罩起來,越發顯得神圣肅穆。
待得繁瑣地祭奠儀式完畢之后,趙桓才又率領文武百官從忠烈祠中出來。此時地忠烈祠前偌大的空地上,已經烏央央地擠滿了人,唯有留下給趙桓和百官行走的地方,才由禁軍用人墻隔離開來。
趙桓瞧了一眼在場的人群,忽然高聲道:“請所有人都記住!這個世上,從來沒有什么歲月靜好,而是每天都在上演著血與火的殺戮!邕州之事,殷鑒不遠!”
說完之后,趙桓又伸手一指身后的忠烈祠大殿,高聲道:“正是這些為國捐軀得烈士,用他們的血肉,將殺戮擋在了國門之外!
今天在場的所有人,包括朕,還有我們的子子孫孫,都不應該忘記是誰讓我們有了安定的生活。
此后,凡為國捐軀者,不分文武,亦不分官職高低,皆入英烈祠供奉,使英靈得享血食。只要我大宋一日不滅,忠烈祠便香火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