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此謙虛謹慎,郭鵬自然高興。
但是情況并非那么簡單。
對于特殊的人才,朝廷自然有特殊的待遇。
“尋常官吏是如此,二千石以上的官員調入洛陽,還是會有一些特殊優待和安排的,立下功勞政績亮眼的也有優待,主動要求前往荒涼邊地為官的,更能得到優先提拔。”
“還能如此?”
諸葛亮有些吃驚。
“當然,世人都知洛陽好,全都往洛陽跑,邊境苦寒之地難道就不需要官員了嗎?一個個的都喜歡繁華之地,厭惡苦寒之地,朝廷當然要有區別的對待。
你這一類主動愿意前往苦寒地區治理地方并且做出政績的官員,是優先提拔的第一隊列,有待遇優厚的要緊職位,是緊著你們這些人挑選,然后才能輪到其他人。”
“臣聞所未聞……”
“嗯,我打算馬上就和皇帝說,然后讓皇帝把這個規矩對外公布,這個規矩其實一直都有,只是不曾對外正式公布罷了,所以有些人不知道,這不怪他們。”
郭鵬微微的笑了笑。
諸葛亮的心里頓時充斥著異樣的情緒。
這……是真的?
的確是真的。
但是諸葛亮臉皮薄,始終不好意思自己選擇自己想要的職位,所以到頭來也不肯說,郭鵬只能讓郭瑾自行斟酌了。
什么人該動一動,什么人可以保留,那是郭瑾該去考慮的事情。
談完了這些事情,郭鵬又和諸葛亮談起了安息國和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問題。
而讓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諸葛亮對這件事情也有了了解。
“臣常常會去各地的城池巡查,巡視市集,觀看商貿狀況,隨機調整施政,大約兩月之前,臣發現,往來貿易的安息客商的數量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這在往年是不正常的。
于是臣安排通譯接觸那些還在進行交易的安息客商得知安息和婁摩發生戰爭,婁摩國節節勝利,安息國節節潰敗臣料想如此一來安息國客商必然減少大幅降低,乃至于完全不來。”
一旁旁聽的郭承志感到驚訝。
郭鵬一路走來安排帝國西陲的官僚們所正在做的事情,就是為了這件事情的發生而做準備其他官僚尚且不知道不關注此事諸葛亮居然關注到并且有所了解。
果然,此人很不一般。
郭承志有了如此的想法。
郭鵬也感到些許意外,但是并不覺得驚奇以諸葛亮的縝密作風得知這樣的事情并且做出預判并不難。
“得知這件事情之后臣便不斷的搜集情報準備寫奏表遞給陛下讓陛下知道這件事情并且早做準備不曾想太上皇已經知道了,那么陛下那邊……”
“嗯,皇帝也是知道的,我知道的應該比你要早一點,我還知道安息國的國都已經被婁摩人攻克安息皇帝受傷逃跑安息國危如累卵所以你所擔心的事情正在發生。”
郭鵬的話讓諸葛亮眉頭緊鎖,大為擔憂。
“如此一來,西域三府還有涼州、雍州都要出問題了,太上皇,您……應該已經有了對策吧?”
諸葛亮本來非常擔憂,可是忽然想到郭鵬既然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就不可能不對此做出反應,他能說出來,就代表他已經有了應對之策。
郭鵬點了點頭。
“應對之策算不上,只是做出些許亡羊補牢之事,能讓損失降低一些,但是損失一定會有,所以孔明,你這一次回去,搞不好還會受到一些朝臣的攻訐。”
“臣……太上皇,您是否覺得臣提出這樣的策略是有問題的?”
諸葛亮稍微猶豫一下,便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他詢問道:“您是否覺得臣這樣做,會給西域三府和雍涼二州帶來更大的危難?”
郭鵬端起茶碗喝了口茶,然后搖了搖頭。
“孔明,我素來不是因噎廢食之人,如果我不贊同這件事情,你,還有毛玠,根本就不可能有在雍涼二州和西域做這樣的事情的可能,你們能做,本身就說明我是同意的。”
諸葛亮對此并不感到疑惑,這當然是真的。
“雍州也就算了,涼州、西域,也有數百萬人生活,他們無論怎么努力耕種土地,也不可能過得比中原地區的人更好,同屬魏國子民,我不愿意看到他們一直過苦日子。
種地不能讓他們吃飽肚子,那就要讓他們去做生意,不能因為重農抑商的國策就讓他們餓肚子,國策是國策,但是魏國是大國,東西差異南北差異大到令人咂舌,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孔明,因地制宜才是魏國這樣的大國最適合的發展方式,中原適合種地產糧,那就種地產糧,西域和雍涼適合經商,那就去經商,彼此之間可以分工合作。”
郭鵬看著諸葛亮。
諸葛亮微微點頭,越想越覺得就是如此。
“可是問題依舊存在。”
“問題當然存在,不可能存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情,這件事情的壞處就在于過于依靠域外之邦,需要靠他們來購買我們的商品,一旦他們本身出了問題,我們也就要出問題。”
郭鵬搖了搖頭:“這是不可避免的,也將長期存在,是發展商業不可回避的危險,沒有應對這種問題的措施,就別想著能穩妥的發展商業,孔明,你要記住。”
“臣記得。”
諸葛亮條件反射般的點了點頭,隨后又有些疑惑,不知道郭鵬讓他記住這樣的事情是為了什么。
他本身就會牢牢的記住這件事情,不會忘記。
隨后,郭鵬讓諸葛亮把毛玠在雍州、呂虔在涼州所需要做的事情都跟著做一遍,限制民間商業的發展,嚴格控制規模,回籠資金,然后等待中央的支援。
對于這件事情,郭鵬其實是感到些許無奈的。
初次應對經濟蕭條沖擊的魏帝國的官員們還顯得頗為稚嫩。
他們普遍不擅長應對小農危機之外的經濟危機,對于純粹商品經濟方面的危機,他們很不適應。
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經濟是個很復雜的東西,需要非常廣泛的情報網和高速的訊息傳遞才能搞起來,而且概念較為抽象,不是那么容易搞清楚。
一個腦袋轉的不夠快的人,是很難搞懂經濟學原理的。
相比之下,前人留下豐富經驗的農業就好搞多了,應對農業危機也是中國官僚們的老本行。
雖然做起來不能說總是成功,也會造成農民起義之類的事情,但是總歸能套公式,研究農業的書籍一部接著一部層出不窮。
最后成就了小農經濟的巔峰——精耕細作,把種地研究出了花兒,研究到了極致。
與之相對的,研究商業的古代經濟學書籍則極為稀少。
除了少數有名氣的如管仲之類的商業天才提出過一些經濟問題的研究之外,大部分時期,中國人更愿意研究農業,而不是商業。
這當然是現實的逼迫,生產力的限制所限,商業的發展不能毫無限制,但是這是很難把握的事情,限制與不限制之間如何找平衡是很為難的。
所以先人干脆選擇了舒適的一刀切——重農抑商。
長期生產力的限制和土地兼并問題使得重農抑商逐漸教條化,這使得中國人沒能及時打開視野,跟上第一波全球化的大浪潮。
明末清初,中國人打敗了第一撥西方殖民者,把他們驅趕走,卻未能真正的注意到來自海上的威脅并且敞開胸懷去直接面對。
高產作物的引入和生產力的提升以及人口的爆炸式增長本該讓中國積累起足夠面向大海的原始資本,跳出精耕細作的怪圈,吸納歐洲技術,奮起直追,開始大航海時代。
可取代明政府擁有統治權的滿清政府卻沒有改變明政府僵化的統治手段,受限于本身的局限性和僵化的儒家思想而不能也不愿去做。
他們為了盡快獲取統治權、穩固統治地位,在大力鎮壓江南地主士紳反抗的同時,也與更多的地主士紳達成妥協。
蛇吞象的建國方式讓他們的統治始終戰戰兢兢如臨大敵,緊張無比,除了雍正皇帝以外,幾乎沒有敢于做出任何革新的皇帝。
這使得中國人失去了跟上西方腳步避免沉淪的寶貴窗口期。
魏帝國眼下無法突破生產力的限制,但是郭鵬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一個讓官員和民眾、讓魏帝國上上下下的人們普遍感受一次除了農業危機之外的其他危機的機會。
不僅要感受,要面對,還要記錄下來,傳于后世,讓后世人知道魏帝國是怎么應對這一次極為特殊的經濟危機的。
帝國不僅僅有農業危機,也會有商業危機。
只要發展商業,發展經濟,就一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經濟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應該如同農業問題一樣得到研究和解答,讓后世能夠學習前人的經驗。
帝國官員和百姓不僅僅要熟悉農業危機,更要熟悉商業危機,從而展開研究、學習,誕生中國本土得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家。
這是魏帝國十分需要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