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號:140119)
第二百九十五章緝拿欽犯(下)第一更
作者:一袖乾坤
這可該如何是好?
如果劉惟寧真的在殿試策論中將萬歷皇帝罵的狗血噴頭,甚至罵了天子的祖宗十八代,那可是純粹的找死啊。
海瑞罵嘉靖罵的再狠那也是上奏疏罵。劉惟寧倒好,直接在殿試策論中罵
實在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不過要講道理的話,劉惟寧作的策論倒是切合題意。
戚繼光見寧修沉默不語,上前拍了拍寧修的肩膀,用一種長者的口吻安慰道:“賢婿即將入仕,這種時候一定不能走錯路啊。”
戚繼光是官場過來人,對于大明王朝的為官之道自然參悟的徹底。
真的按照戚繼光說的做個冷眼旁觀的局外人,顯然是最符合寧修利益的。
但寧修卻搖了搖頭道:“老泰山恕罪,小婿已經決定全力營救劉兄。”
戚繼光微微一怔,顯然不敢相信寧修會選擇營救劉惟寧。
“你打算怎么做?”
戚繼光十分不解的問道。
“無外乎內外聲援。”
寧修淡淡道:“于內,可以集合本科考生聯名上疏,請求天子寬恕劉兄。”
戚繼光不以為然,心道你以為世間都是和你一樣的傻子嗎?
在這即將放榜的時候上疏聲援劉惟寧,不是等于在打天子的臉?
而打了天子的臉,還想在官場好好的混下去?怕是被趕到南京養老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對那些政治斗爭失意的老家伙來說去南京尚且難以接受,何況乎這些即將踏入官場的新人?
無論如何,他們是不會站在天子的對立面的。
寧修繼續說道:“于外,則是發動整個輿論的力量,靠百姓替劉兄聲援。”
戚繼光蹙起眉來,質問道:“靠科場同年尚且說的過去。靠什么百姓輿論簡直是荒唐。賢婿切莫做那等裹挾民意,以臣議君的事。”
這番話他說的極重,等于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寧修極為失望。
他本以為自己老泰山能夠站出來替他運作一二。即便不能親自出面,表示一下支持鼓勵兩句總歸是可以的吧?
誰知戚繼光卻是這番態度。
聯想起歷史中戚繼光個人品德方面確實不如一些直臣,寧修還是有些遺憾的。
不過卻也沒關系。
只能說人各有志,寧修也不能用自己的思想要求別人。
“如此便不勞老泰山費心了。”
寧修沖戚繼光抱了抱拳,毅然離去。
他離開戚府便直奔張居正京邸。
若是能夠說服張居正,那劉惟寧就一定有救。
寧修將來意說明,門官卻出人意料的說張居正不在府中。
寧修思前想后卻是恍然大悟。
今日是殿試讀卷的日子,張居正當然不在府中了。
這可該如何是好?
劉惟寧在詔獄中多待一刻便多一分危險。
那些殺千刀的錦衣衛校尉個個都是惡鬼,天知道他們會對劉惟寧做什么。
不行,不能就這么等著。
以寧修現在的實力只有先靠聯名上疏引起朝廷的重視了。
以萬歷皇帝早期勤政的現象看,少年天子未必不會因此更改旨意將劉惟寧從詔獄放出來,從而撈得一個明君納諫的好名聲。
思定之后寧修徑直返回湖廣會館。
因為他是解元的緣故,在一眾同鄉之中極有聲望,稍稍一番召集,眾人便聚在花廳聽候寧修吩咐。
寧修將前因后果種種與眾人說明,自然引起了一番熱議。
這也在寧修的意料之中。
遇事自保者肯定會有,他不會勉強。
但他相信湖廣的士子肯定不都是只掃門前雪的庸人。
果然一小部分士子表態,愿意追隨寧修上聯名奏疏,聲援劉惟寧。
寧修大喜。
他粗略算了下,愿意追隨他的有十幾人,雖然不算多,但總比他一個人好太多。
他立刻取來紙筆在案上鋪好,信筆揮毫洋洋灑灑寫開來。
寫完之后他署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些愿意追隨他的士子也紛紛將名字附在了寧修后面。
他們這樣做雖然也有風險,但比寧修的風險卻要低過太多了。
畢竟奏疏是寧修寫好的,他們只是署名附議罷了。
從主從關系來講,寧修才是主導。
但他們獲得的收益卻不會少。若是陛下真的赦免劉惟寧的罪過,他們便成了仁人之士。
“寧朋友,這請愿的奏疏是寫好了,可如何送至御前呢?”
這一個問題也是一眾湖廣士子想要問的。
他們雖然都已經板上釘釘的拿到了進士功名,但畢竟還沒有宣布。即便宣布了,在授官之前他們也不是官,沒有上疏天子的渠道。
寧修這封聯名奏疏想要呈遞至天子面前,走通政司的路子是肯定不行的。
“這個韓兄不必擔心,寧某自有辦法。”
寧修信誓旦旦的說道。
眾人見寧修胸有成竹的樣子,便紛紛放下心來。
翌日金榜的結果下來了,果然沒有劉惟寧。
狀元是張三公子張懋修,張家大公子位列榜眼,毫無懸念。
寧修位列二甲第二十名,相當好的成績。
不過寧修卻沒有太過高興。他的好朋友現在還在詔獄中受苦,他如何高興的起來?
他再次去了張府!
昨日張居正在和一眾大佬批閱殿試試卷,自然不在府中。即便回到家里為了避嫌也不會見寧修。
但今天金榜結果已出名次已定,可謂塵埃落定,張居正自然可以見寧修了。
寧修被門官領到張居正的書房中,見過禮后遵從張居正的命令小心翼翼的坐了下來。
“賢生考得二甲二十名,真是大喜事啊。”
張居正一邊捋著自己下頜美髯一邊說道。
“多謝首輔夸獎。”
寧修沖張居正拱了拱手以示感謝。
“但寧某的一名同鄉好友卻不在榜中,學生斗膽問首輔一句,他可是被革除了功名?”
張居正面色一沉道:“你說的這人可是叫劉惟寧?”
寧修毅然答道:“正是。”
張居正大手一揮道:“他雖未被革除功名,但已被陛下打入詔獄,榜單之上自然沒有他的名字。”
寧修慨嘆道:“劉兄不過文章言語稍有不妥,何至于如此懲處。晚生寫了一封奏疏,聯名湖廣諸士子,懇請首輔呈遞至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