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北府一丘八

第二千三百八十二章 黑手分析陶公謀(二)

白虎笑道:“只是這件事上,陶淵明的態度卻是非常地奇怪。黑袍如果是想要好好地在吳地當他的逍遙王,那維持現狀,讓桓玄占著坑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不能讓桓玄獨大,需要用北府軍眾將加以牽制,為何他又要逼得北府眾將走投無路,最后只能起兵?又在起兵之時,要極力地助桓玄?我感覺他是想逼反劉裕,好光明正大地除掉,而且不僅是除掉一個劉裕,還要除掉整個北府軍集團,這是我始終想不明白的地方。玄武大人,你參透了嗎?”

玄武淡然道:“因為桓玄貪得無厭,他進京以后,不想著如何重振朝綱,安撫北府,或者是北伐建功,鞏固權勢,而是大肆地侵占原來的世家高門的產業,不僅奪京城的產業,還是桓氏集團的人,到吳地去強搶京城世家的莊園,我想,這才是黑袍感覺受到了威脅,要陶淵明想辦法開始讓北府諸將反抗他,驅逐他的原因吧。”

白虎恍然大悟:“于是他們的選擇,就是讓桓玄誅殺從劉牢之開始的諸多老將,然后打壓劉裕,劉毅這些新生代,連他們在京口的家業也要搶奪,這樣逼反北府軍,對不對?”

玄武點了點頭:“是的,不過我覺得黑袍比起桓玄來,更怕的應該還是劉裕,這點跟我們的感受是一樣的,跟桓玄還可以交易,還可以投其所好,但是劉裕卻是死抱那個集中權力,北伐建功,人人平等的理念,兩害相權取其輕,最好是讓兩邊勢均力敵,長期交戰,這樣誰也滅不了誰,如此才方便黑袍在吳地事實割據。”

白虎點了點頭:“明白了,所以一邊逼北府軍起事,一邊在他們起事之初,,滅掉兩路,這樣是逼劉裕他們逃往江北,然后據江北六郡,連結南燕,跟桓玄長期對抗下去?”

青龍笑了起來:“正是如此啊,只有江北之地,地廣人稀,很難與坐擁荊揚兩大藩鎮的桓玄對抗,但劉裕等人畢竟善戰,可以拖上很久,打上一二十年,也未可知。桓玄要在建康對付江北的北府軍,就只能安撫京城中的高門世家,把原來侵占他們的田地,莊園給吐出來,以取得他們的支持,而且劉裕他們如果戰事不利,那就會跟劉敬宣他們一樣,長期流躥于淮北一帶,成為桓氏政權的心腹大患,這樣的結果,才是黑袍想要的。”

朱雀冷笑道:“還真的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呢。不過,他們還是低估了劉裕的本事,沒想到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劉裕不退反進,居然就真的敢以一兩千人,挑戰桓玄的十萬精兵,還真就讓他打贏了,這是奇跡,是天意,非人力所抗。”

白虎笑道:“是啊,人算不如天算,所以陶淵明最后想辦法助桓玄逃離建康,他是想讓桓玄逃回荊州,然后以荊州的老家兵力保住荊州和江州,繼續跟揚州方面的北府軍對抗,北府軍外有桓楚之敵,內部必須要示好世家,把原來桓玄侵占的權益還給我們,如此一來,黑袍的目的也達到了。”

青龍正色道:“是的,但這需要荊揚兩方長期對抗,不能決出高下,一旦北府軍勝出,那桓楚給徹底消滅,劉裕必然會集中國力準備北伐,那就會象現在這樣,收回吳地莊園,移民江北,全力備戰了,我們可以忍,但黑袍絕對忍不了。所以后來他多次要陶淵明保桓玄,或者是制造讓劉毅與劉裕起沖突的機會。就是為了同樣的目的,那就是不讓劉裕騰出手來收取吳地。”

白虎長嘆一聲:“這么說來,最后桓玄還是不爭氣,一敗再敗,最后身死國滅,桓振顯然不具備接過桓家大旗的能力,那與其扶持桓楚,不如轉扶劉毅,讓劉毅得了軍功,回來聯合高門世家跟劉裕奪權,如此形成新的平衡,是不是?”

玄武微微一笑:“大體就是這樣了,陶淵明站在劉毅那里用處不大了,因為本身就有個一心與劉裕為敵的劉婷云,再加個陶淵明在邊上鼓動,不僅不會讓劉毅按他們想要的來,反而可能引起城府極深的劉毅的警覺。”

“不如另尋他途,讓陶淵明到劉裕的帳下,有意無意地助劉裕和劉穆之發現劉毅是假黑手黨白虎的這一身份,只有這樣,二劉才會不可避免地走向徹底決裂,甚至提前內戰。”

白虎恨恨地一拍桌子:“好毒的計謀,如此梳理一番,我才真正地弄明白了他們的想法。陶淵明看來斷不可留,我們得想辦法讓劉裕知道他的真正面目才是。”

青龍跟著說道:“我同意白虎的意見,黑袍想要的,跟我們實際想要的不是一回事,我們跟劉裕未來可以合作,他是必然要為敵的,弄得不好,陶淵明和黑袍會把我們都給出賣,就算為了自保,也要先下手為強。”

朱雀冷冷地說道:“我倒是覺得,有黑袍,有陶淵明這樣的人牽制一下劉裕,不是壞事。你們覺得跟劉裕可以合作,我倒是覺得,跟黑袍合作的可能更大,他之前修仙多年,要的就是我們以前那種世家控制一切,架空皇權的模式,這不正好是我們想回到的時代嗎?”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沉吟不語的玄武身上,顯然,現在他的態度,是決定性的了。

玄武的眼中,光芒閃閃,久久,才眉頭漸展,說道:“我想,還是暫時留著陶淵明,不要點破他的身份,觀察一段的好。”

白虎的眉頭皺了起來:“為何要這樣。既然決定與劉裕合作,就不要留這個危險的人物存在。”

玄武擺了擺手:“就算我們干掉了陶淵明,可是黑袍還在,他如果知道是我們向劉裕透的風,那一定會把我們的身份也公開,到時候連劉毅都會知道給我們耍了,那一定會置我們于死地,這才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