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倭寇
第1469章倭寇
“陛下,王承恩求見。”內侍稟報。
正在看著錦衣衛、六扇門、飛騎三個情報部門各自呈上的關于王承恩調查報告的張超,聽了眉頭緊皺。
王承恩不是一個人的問題,事實上,王承恩已經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在宮里,王承恩有大堆的養子,甚至是養孫,還有兄弟等宦官組成的一個實力不小的宦官集團。
而他又在這些年,通過他手里的權力,四處結交朝官和諸侯,甚至是地方官員,乃至軍中的將校。
從中央到地方,從宮里到朝堂,從中原到邊地,四處都有他的人。
他們緊緊的團結在王承恩的周圍,相互勾結,形成一個很有實力的集團。可以說,這就是王承恩山頭了。
其實山頭很平常。
過去張超也被稱為是張黨的首領。
正所謂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黨外無黨,帝王思想。
說朋黨也好,說小圈子也罷,或者說是一個利益集團,其實本質都是一樣。以各種關系為紐帶,以共同的利益而聚攏,相互抱團取暖。
甚至可以說,每個人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站隊,會有各種各樣的同盟。
朝里的哪個大佬,沒有一群自己人。
從某個角度來說,張超自然有一個最大的黨,但他的下面,也一樣還會分為各種各樣的小圈子。
從管理角度來說,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
根治不了,但需要監督管理。
可以有黨,但必須有底線有規則,什么東西都是一樣,沒有了規則,那也就亂了套。
王承恩的這個小圈子,就比較不守規矩。
若是在尋常時候,這倒不是什么問題,對某個特別過線的人,弄他一弄,就能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其它人不敢過于放肆。
可現在張超要拿掉王承恩,就得考慮更多些。
看了這些報告,更堅定了張超的想法,要連根拔起王承恩的這個集團,既是為除去王承恩不留后患,也是借機震懾一下其它人。
若不時不時的震懾一下,只怕到時有些人就會越來越肆無忌憚的。
王承恩現在張超心里已經是個死人了。
對王承恩這個人,張超是很不喜歡的。
猶豫了一下,張超還是對站在那里等著回復的內侍道,“讓他進來吧。”
君臣一場,最后見一面吧。
王承恩入殿,跪地膝行,磕頭。
“王承恩,你不用如此,起來吧。”
那樣子,看的確實讓人感嘆。
王承恩不肯起來,“陛下,老奴自知有罪,不敢奢求陛下饒恕,但求陛下給一個機會。老奴愿意將所有家財上繳朝廷,愿意將封地交還朝廷,只求陛下能恕臣和臣的家族一死。”
嘆息一聲,張超過去扶起王承恩。
“王承恩,過去咱們關系還算不錯,其實我原先對你印象還不錯,你是個聰明人,也有本事,可惜你過于貪婪了。你說你一個宦官,無子無嗣,貪那么多錢財又有何用呢?”
“老奴錯了。”
嘆惜之后,張超并不就會因此同情可憐他,更不會就因此心軟放過他。
“王承恩,你的家族朕不會牽連,甚至會給你保留名聲。你會出點意外,朕會為你惋惜。”
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王承恩臉色慘白,最終還是逃不過一死。
“陛下,老奴有今日,可是因為當初曾經殺了十三皇子?”
張超搖頭。
十三子張琳,很可憐的一個孩子,那么小結果就被殺了。但張超不會因為那事怪罪到王承恩身上,他不過是個工具,要殺張琳的是李世民。
“朕不能留你,是你行事多有越線,且四處培植黨羽,以權謀私,太過了。”
王承恩老淚縱橫,此時悔之以晚。
“你的家族親人,不會有事,甚至朕還會追封你一個國公之爵。”
離開皇宮的時候,王承恩失神落魄。
出宮,騎上馬往城東的宅第去。
“那馬受驚人,快攔下來!”
幾名巡警大聲呼喝。
可是那匹卻狂奔不止,一路雞飛狗跳。
馬終于攔下。
可馬上的人卻早已經墜馬,因為摘鐙不及,被一路拖行,等攔下馬時,馬上人已經沒有了氣息。
“好像是宮里的人。”
“趕緊報官!”
巡警保護現場,很快漢京府衙來人,檢查死者,發現了腰牌。
死者的身份很快查明,居然是宮里的內侍太監王承恩。
王承恩出宮回家途中,馬受驚狂奔,致其墜馬而亡。
消息傳出,內侍省也迅速派人過來查驗,大理寺、御史臺、刑部也組成了調查組。
一番聯合調查,得出結論。
王承恩之死純屬于意外。
一位歷經三朝的宮廷總管,居然就這樣的意外死了。
大家唏噓不已。
議會上院有議員提出了王承恩善后之事。
因為王承恩有實封侯爵爵位,又有百里封地,所以他的死還涉及封地爵位繼承的問題,這些也是要歸上院管的。
那邊議院還在討論關于爵位封地的繼承問題,這邊皇帝已經對王承恩的意外之死表示了惋惜。
皇帝下詔,追憶了王承恩歷來功績,給予表彰。特旨追封其為國公爵位,贈三州刺史銜。并下旨,由禮部與太府寺、少府監一起負責王承恩的葬禮等。
貴族院的討論也很快出來,因為王承恩無子嗣,所以身死國除。朝廷收回其封地,并將其財產收歸朝廷。
為了表示對王承恩功績的敬重,特將他的財產設立一個基金,專門用來建立宦官養老院,以后宦官年老退休,可到養老院里休養,所需費用,由這個基金支出。
王承恩其實有族人,有堂兄侄子等,但沒有一人提出要繼承王承恩爵位財產之類的,朝廷給了他們一筆錢,數量不多。畢竟王承恩薪水俸祿其實也不高,要是太多了,不反而說明王承恩有問題嗎?
一個昔日當紅太監的死,猶如一滴雨珠落在了湖里,只是蕩起了一點點的漣漪,就迅速的恢復了平靜。
王承恩死了,一場針對王承恩集團的清洗在迅速的進行著。
但沒有什么公開的王承恩集團的說法,每個被清洗的,都只是一個個案,是因為某樣犯罪事實而被調查、審判、處置,公開下,他們和王承恩毫無關聯,甚至相互之間也是沒有關聯的。
但朝堂上,還有地方,以及那些諸侯們,其實都心知肚明。
王承恩之死,也許是意外,但他的那些黨羽,肯定就不是什么個案,那是在被連根拔起。
也許朝廷是因為王承恩死了,所以干脆將他的那個集團一起拔除了。
又也許,王承恩之死,本身就不是什么意外。
但不管如何,一個宦官,他都死了,他的那個小圈子,又還能掀起什么浪花來呢。
三法司的調查審訊,都是鐵證如山,連給他們求個情的人都沒有。
甚至經過報紙輿論的宣傳,這些人都是蛀蟲的典范,死不足惜,朝廷殺了他們,只會讓百姓拍手稱快,又殺了幾只蛀蟲。
吏部也趁勢發起一波官吏考核。
御史臺等三法司,也發起一波自查自律行動。
各地也趁機又清除了許多貪官污吏,這些事情報道出來,引來一片叫好之聲。朝廷得名得利。
“陛下,朝鮮消息。太子殿下已經攻滅百濟!百濟逃亡朝廷在別都熊津城開城投降,百濟王室扶余氏除一個王子在倭國出使,其余盡皆被俘。”
錦衣衛指揮使柯小八高興的入宮稟報。
“這么快就攻滅了百濟?非常好。”張超對這消息也是很高興。他還擔心太子會不會因為過于驕傲之類的,犯下一些錯誤。
可是現在看來,不到半年時間,就把一個百濟給滅了,這個速度已經是非常的快了。
“我們攻滅百濟,損傷多少人馬?”
“損失很小,不過千。”
這個數字說出來都讓人難以置信,攻滅一國,損失居然不過千。想想當初隋朝攻高句麗,文帝楊堅第一次討伐,三十萬大軍入遼,結果遇上暴雨,然后又發瘟疫,都沒與高句麗人交戰,最后糧盡而返,三十萬大軍只剩下兩三萬人退回。
煬帝楊廣更是數征高句麗,最多一次發兵一百一十萬,軍隊連綿千里,動用了無數民夫運輸糧草補給,可謂是舉國之力征討。
可結果呢,連個遼東城都沒打下來。派了三十萬大軍繞過遼東城,深入到了半島上,結果被高句麗人誘敵深入,最后被伏擊,三十萬人幾乎死光。
隋朝兩代皇帝數征高句麗,前后死了起碼不下五十萬人,若加上民夫,還更多。
后來張超和李世民又征遼,前后數年,又是襲擾又是決戰的,傷亡也是數萬,才最終滅掉了高句麗,這還是在張超用了許多計謀讓高句麗自損國力情況下。
而現在,大華征討百濟,短短時間就以雷霆之勢滅了百濟,傷亡總共居然不過千。
“那些百濟人毫無戰意,每戰一觸即潰,甚至未戰即望風而逃。若不是扶余璋和那小部份主戰大臣的堅持,其實我們都不用打,他們就降了。”
張超笑笑,“不戰而降,只怕這些人也會心有不甘,現在這樣也挺好。既然拿下了百濟,那么就要爭取盡快在百濟建立我們的統治,攻下百濟只是第一步,占領統治百濟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
張超考慮著,要派誰出任這由百濟設置的帶方道的安撫使以及布政使等職。現在百濟是由東征軍軍官。但軍官只能是臨時的,必須得盡快建立地方管理衙門。
“陛下,我們新得消息,倭國已經糾結了十萬軍隊。目前也湊集了大量的大小船只,正準備運兵趕來百濟。初步估計,他們一次能夠運送五萬士兵跨海登陸百濟!”
“五萬?看來倭人還真是拼了命了。劉仁軌不是駐扎在對馬嗎,讓劉仁軌率艦隊攔截,他們那些小舢板也敢出海,那就送他們下海喂魚!”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