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第二百二十三章放糧
正文第二百二十三章放糧
接連三天,韓孺子與楊奉每天都去拜訪深巷中的學堂,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有國子監與太學的弟子、尚未授官的進士、各部司的官員……雖然都不是大官,對朝政卻都十分了解,而且熱心于救助百姓。≧壹≯小說≧≦≦≦≦1≤
韓孺子只想弄清一件事:正常情況下,官府該如何賑災?
慢慢地,朝廷運作的方式在他眼里越來越清晰了:地方上出現災情,官員要迅收集情況,根據輕重程度上報給相關部司以及宰相府。如果災情比較輕微,地方官當時就可以解決,只需將解決辦法與成本上報;災情稍重一些,地方官不能做主,但要給出解決方案,由上司決定可用否;災情十分嚴重,地方官就只能請罪,然后等朝廷的命令。
其實辦法總是那些,開倉、借糧、勸農、抑商、減租、免租等等,可是非得由皇帝許可,才能顯出皇恩浩蕩與大權在握。
自去年秋天以來,各地的災情文書早已送達戶部與宰相府,那時宮里還在正常批復奏章,因此能做的事情各地都做了,只是杯水車薪,等到災情需要大規模放糧的時候,宮里已經不出圣旨了。
韓孺子想要大事化小,困難重重。
第三天,韓孺子從東海王手里拿到了譚家的初步估算,他們能在幾十個縣里直接放糧,還能聯絡三百多個縣的富商參與賑災,差不多占受災地方的六成,但是接受能力有限,不過十萬人,只能堅持一兩個月,而據戶部統計,天下流民幾達五十萬。
這天下午,韓孺子終于見到一位地位比較高的官員——戶部侍郎劉擇芹,他是有資格選帝的大臣之一,敢于來見倦侯,是要冒很大風險的,一見面他就說:“我不是來支持倦侯的,只想為百姓做一點事。”
“我也不是來尋求支持的。”韓孺子笑道。
劉擇芹身為戶部官員,對災情最為了解,但是沒有帶來好消息,“必須有圣旨,其實相關文書早已擬好,只等圣旨出宮,就能分送各地,立刻執行。”
韓孺子對圣旨不抱希望,問道:“有沒有可能將文書直接下呢?”
劉擇芹用力搖頭,“就算戶部膽子大,可是由誰來送呢?驛站歸兵部管理,沒有兵部關文,一份文書也送不出去,就算到了地方,沒有抄送的圣旨,官員們也不敢執行,各地刺使肯定會上書詢問詳情……總之不可行,寸步難行。”
韓孺子這些天來一直在聽,終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我曾經帶兵從馬邑城前往碎鐵城,一路上由各縣供應糧草,這也需要圣旨嗎?”
劉擇芹尋思了一會,“其實是需要的,只不過早就頒布了,是圣旨給予大將軍總督邊疆軍務的權力,大將軍因此才能向郡縣下達命令。”
“大將軍平定內亂時也得到過圣旨吧。”
“當然,否則的話,大將軍離開邊疆就是重罪了。”
“如此說來,大將軍其實是可以征糧的。”
劉擇芹又尋思了一會,回答時不那么自信了,“應該可以,但是只能用來養軍,不能用來賑濟災民啊。”
“俘虜呢?”
“俘虜?”
“平亂就會有戰斗,有戰斗就會有俘虜,各地在供應軍隊的同時,應不應該養俘虜呢?”
“這個……我覺得應該可以,但是俘虜太多的話,地方官還是得上報朝廷,駐軍也要上報兵部與大都督府。”
“可俘虜不能挨餓,地方官是先養俘虜后上報,還是先上報再養俘虜?”
劉擇芹想了好一會,“只能暫養俘虜,等候朝廷命令,可是……”
“可是沒有圣旨,朝廷對這些上報不能承認,也不能否決,地方上就得一直‘暫養’俘虜。”
劉擇芹盯著倦侯,終于相信他真想做點什么,“問題是大將軍同意嗎?就算他同意,各地軍隊又怎么可能將流民全抓為俘虜?”
“可以招安,也可以收編入軍。”韓孺子說,俘虜只是一個稱呼而已。
“還是那個問題,大將軍會同意嗎?這個責任不小,等朝廷恢復正常,他需要解釋的事情可不少。”
“大將軍那邊由我來解決,我只希望各地的文書到來時,戶部不會駁回。”
“戶部是有權力駁回的,不過……眼下情況特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是不只戶部,兵部、大都督府、宰相府、御史臺等等,都會接到文書,有一家衙門不同意,地方官員就得停止供養‘俘虜’。”
老先生郭叢咳了一聲,插言道:“賑濟災民,事關大楚國運,不能只讓倦侯一人出力,諸君讀書多年,空談仁義,如今也該實踐一下了,右巡御史申大人曾是我的學生,我可以找到談一談,賑災無關帝位之爭。”
一名年輕的書生開口道:“倦侯賑災之名一旦傳揚出去,再說無關帝位之爭,只怕也沒人相信吧?”
韓孺子早想到此節,說道:“譚家放糧,只用譚家的名義,地方收編流民,一切歸功于大將軍,我的名聲絕不出此廬。”
瞿子晰年紀不大,在讀書人當中地位卻最高,賑災之題最初也是他提出來的,這時道:“郭先生說得沒錯,空談仁義這么多年,也該咱們實踐一回了,縱不能讓各部官員支持賑災,也絕不能讓他們壞事。”
十幾年書生稱是,紛紛出言獻策,利用同窗、同年、同鄉以及師生關系,讀書人能與朝中幾乎所有官員取得聯系。
楊奉走到倦侯身邊,小聲問:“倦侯與我都不能離京,大將軍不能返京,怎么勸說他?”
“我想派孟娥去。”
楊奉微微一愣,他認得孟娥,知道那是一位只擅長武功的女子,口才比不上普通人,讓她勸說大將軍,實在是強人所難。
“大將軍的一個女兒是汶陽侯夫人,與平恩侯夫人交情不錯,汶陽侯現在大將軍麾下任職,還有幾位命婦,其夫都在軍中,夫妻分離多日,急盼一聚,商縣離京城很近……”
楊奉已經明白了,韓孺子是要先禮后兵,大將軍韓星如愿配合,再好不過,如果拒絕,就只能讓孟娥出面了,“她一個人不行,我再給你介紹幾個合適的幫手。”
瞿子晰走過來,拱手道:“倦侯想必已有妙計勸服大將軍,可是也需有人代為傳話,瞿某不才,請纓前往。”
“瞿先生肯親自出馬,再好不過。”韓孺子大喜。
眾人商議妥當,各自散去,回到倦侯府,韓孺子向楊奉問道:“讀書人里也出說客,與那些望氣者有什么區別呢?一個講仁義,一個講天命嗎?”
“天命無常,仁義有道,望氣者的順勢而為,其實是見機行事,不執一端,讀書人或許固執、或許迂腐,也不乏見利忘義之徒,但是畢竟有所堅持,不肯隨波逐流。如果只是爭權奪勢,望氣者可能更有用,如果意在治國平天下,倦侯需要一大批讀書人,即使他們可能不討你喜歡。”
韓孺子笑了笑,以他現在的處境,更多的還是爭權奪勢,可是受楊奉影響,他一點也不相信望氣者。
孟娥回來復命,幾名貴婦很愿意與夫君會面,也愿意帶上孟娥,對于勸說大將軍“招安”流民,她們卻不太熱心,只是表面上答應試一試。
第二天,楊奉找來三名女子,粗手大腳,看樣子都是練過武功的人,換上侍女的服裝之后,她們將與孟娥一塊前往商縣。
又過去三天,孟娥等人與數名貴婦離開京城。
東海王也給韓星寫了一封信,可他并不覺得賑濟災民是當務之急,“新皇帝登基,大赦天下、開倉放糧、普天同慶,多好,現在賑災,名聲都歸給了太后和大將軍,人家還不情不愿的,唉,浪費啊。一群讀書人而已,值得費這么大心事拉攏嗎?”
韓孺子也在等著讀書人能帶來“奇跡”。
國子監與太學的師生利用重重關系勸說朝中官員不要阻止賑災,結果不錯,大多數人都表示不會多管閑事,只有一個人例外。
“左察御史蕭聲已經放出話來,他會盡一切所能阻止賑災。”郭叢來見倦侯,額頭上滲出細汗,他的確老了,跑幾步路就已氣喘吁吁,“這是他與倦侯之間的私人恩怨。”
這的確是一個大麻煩,蕭聲在神雄關受辱,絕不肯與倦侯和解。
讀書人向韓孺子顯露出自己的一點力量。
蕭聲放話的第二天,十幾份奏章分別送到御史臺,彈劾對象正是御史臺兩名御史之一的蕭聲,理由多樣,從能力到品行都被貶得一無是處。
蕭聲大怒,可是沒等他反擊,更多的彈劾奏章涌向御史臺,宰相府和吏部也接到不少。
由于太后和皇帝不肯批復奏章,這些彈劾不會產生實際效果,但是對蕭聲的名聲卻是一大打擊,在僵持了整整三天之后,經過若干次的對抗與談判之后,蕭聲屈服了,身為言官,他比一般的官員更為重視名聲。
“蕭聲提出了條件,只要所有的來往文書里不提‘倦侯’兩字,他就不會干涉。”郭叢代為傳話,整個過程中,韓孺子與蕭聲沒見過面。
韓孺子并不在意,他只關心大將軍韓星那邊的消息。
商縣離京城很近,只有不到一日的路程,去探望夫君的貴婦們卻一直沒有回來,也沒有消息傳來。(未完待續。)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