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三六章學無止境
第二六三六章學無止境
香席自然不僅僅是談沉香。
張天元之所以應邀來參加這次香席,無非是因為那個專家所說的,這里有許多設計古董古玩的資料,他想來看看而已。
事實證明,他這一次來還真是沒有來錯。
在其中一份手抄的資料之中,有些關于技術指標性的記錄,非常詳盡。
這些資料全部是手寫的,看得出來應該是一個古董行家所書,不僅字兒寫得漂亮清楚,而且內容也不錯。
而且每一件東西的鑒別評語旁邊,都配上了照片,只要一看照片,就知道那東西說的是什么。
你比如:
——這洗子標本,直立高足,標準的仿官器制,連口部都刻意使用了這種護胎汁。這顯然不是一種自然析鐵所致,龍泉石灰堿刻意說不存在析鐵還原現象的……留資料。
——這碎片大概是明中期成化晚期到正德中早期的民窯產品。
卵青釉,大葉渲染的青花,臥足的器制,足底多見粘砂。
這個時期,一般使用的是瑞州出產的石子青料,不過也有用平等青搭用的。
明代的青花用料,許多都是混合的調配的混搭的。
這塊標本時代特征明顯,留作資料。
——此盞,需留意口沿的氧化,析鐵,描金筆觸的痕跡,胎土的致密性,修足的刀法,角度。
——此件仿品,有一定的代表性。
磁州這類彩繪,放射性的點彩,有時候是花草的寫意,有時候是羽翎的寫意,而所謂的唐草紋,則是指的一些特定的植物,不是這類的東西。
留作仿品資料。
——這梳子從殘斷的根本看,是兩面坨工合槽的,這工藝倒是不多見,而且這類弓背梳流行年份上限春秋,而這件從工藝看應該不止戰國。
留作雜件資料。
——這東西肯定老,這是兩層玉璧底,出現的年份是元以后,貼塑和沖天耳也是元以后的工藝了,但復雜的是,這些特征元到清都有,時間跨度太長,這些特征都不具備斷代的排他性。
這東西,似乎還施了化妝土?
如果是這樣,那宜均也不是了。
一時真斷不了窯口,但我初步看,覺得像是川州的東西。
闕疑代考。
——此器制來自青銅器奩的變式,年代越往后腳就吊得越高,經宋元到明時,已經出現已凸底完全取代三足的支撐點……
——這件小畫桌,關鍵問題不是新老,或者修復與否,而是,這板材到底是不是黃花梨。
賣家說是海黃,如果能接觸實物,用硬物刮已刮便知,海黃跟其他花梨木的油性和氣味相差是非常大的,不難分辨。
唯一容易和它混淆的,就是白酸枝。
而這個賣家報的價格。
XXXX,這個價格在現在市場上,是連塊板材都買不來的。
而這賣家看得出不是完全脫離市場的。
這是讓我疑惑和猶豫的……暫留做資料。
——這兩個一樣的唐缽,一個是北方坑口的,一個是南方坑口的,不同的坑口就有不同的皮殼不同的銹,隔了一千年,連手頭分量都差的很遠,這兩件很開門,而這第三件。
首先銹就是不典型開門。但是否是新仿還是用老器用藥水洗過的,還需要細查……留作資料。
——此小爐為南宋鬲式琴爐,上面本來有很自然的銹,要用特殊調配的藥水才能洗掉。
但因賣家不懂,用什么東西慢慢的磨把原來的皮弄壞了,但卻露出了純正的宋代銅煉法造出來的精銅,區別于民間私練的摻錫或摻鉛的毛銅沙銅。
難得的宋代官造銅器的標本……留作資料。
——這件玉環皮殼開門,屬于高度鈣化的地方玉種盤開后隔一段時間又重新回沁的特征。
下線戰國。
鉆孔的工也很清楚,但面坨的工看著模糊,形制也奇怪。所以留作資料,闕疑待考。
——此殘片集中了南朝岳州窯裝飾技藝的幾乎所有特征,捏塑,帖塑,印模,點彩,戳印,剔劃,刻畫等等。留作標本資料。
——此佛頭應對,青州的,滅佛時期燒掉后入土的特征。
頸部下這個孔原來是藏家配木座插擺的。
很多照片是早年拍的,或因匆忙,或因客觀條件所限,多數不甚清楚。
另有一類的,只言間,少了些技術性的生澀,多了些鑒賞的趣味:
——此石雕頭可能取自脅像迦葉。刀法簡練有力。重要部位如雙眉額上皺紋口唇等,線條遒勁有力,似未加思考,一鑿而就。可見刻者有高度的技藝和自信。
——此像饒唐風,又早于宋,故定為五代……近年在XXX出土五代彩繪中亦見到此類發髻開像。對比所見,面容各有千秋。
——面豐滿,眉目修長,神情恬靜。頭微前俯,實在聆聽眾生祈禱傾訴……
——此像元代,身軀微微向前,拱手而立……據此姿態,可能原為一組塑像中之侍像位,其面貌飽滿開朗,神情憨直純樸,位置案頭,不時引人移目相對。
——薄唇,高鼻,朗目,清眉,內心純潔智慧圓通者,自然有此莊秀儀容,恬靜氣度……此像左足腳心朝上,指分如掌而拇指微拗,右足拇指上翹似波動有聲,形態頗具生人性靈。
——柔韌的腰身,純正的月白,所見之無論出土器抑或傳世器中,未嘗有器型釉色水準比得此件的。
——此建盞形制氣度釉色等等,剛剛好,如此般周身泛起隱隱的金屬光澤,通達而不刺目,亮潔而不灼眼,看似普通實則殊為難得。
——此器剖面接近橢圓,癭節孔穴,錯落有致,久經摩挲圓潤無比,更因壁厚底厚,所見紫檀料隨形筆筒,其穩重樸實,未有出其右者。
類似的評語,張天元看完之后都覺得十分精準,他畢竟大多數鑒定還是靠的鑒字訣,所以對于此人這些評語,都十分欣賞,甚至用手機拍了下來,打算回去慢慢揣摩。
畢竟很多時候,你鑒定一件東西,別人也會問你怎么評價。
很慚愧,張天元畢竟還年輕,評價上不如老先生們老練,這還是真得多練練才行。
看了一會兒書,張天元跟一個叫五爺的人聊了起來,說的無非還是古玩收藏之類的事情。
(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8/8837/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