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三百八十六章 宿怨

泛仲淹老了,正如他悄悄地來,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烈甘引百姓察覺聞訊,奔赴江邊的時候,卻只能看到一帆孤影。

從慶歷四年范仲淹被貶出京城開始。他先后在陜北邊關各州、鄰州、鄧州、荊南、杭州等地任職。每到一處,都盡己所能地為百姓做事,而且每一個地方都留下了他勤政愛民的傳說,在民眾的心里,他是一個官,更是一個神,或者是慈悲的菩薩。

一個享譽天下的好官走了,杭州百姓心中怎能不懷念悲傷,此后,也不用別人發動,便自發的為范仲淹修建了許多祭祠,碑亭等紀念建筑,當然,也有那么一小攝人。興奮不已,恨不能放幾竄爆竹慶祝,這回,該沒人能阻止自己發財了吧。

然而,他們也沒有高興多久。杭州諸縣開始實施一種名為青苗法的政令,是以范仲淹的名義推行的,這個時候,杭州新任知州還沒有上任。而政令是范仲淹離任前簽發。具有法律效應,各縣官吏不敢不從。

在各縣官吏的宣傳下,百姓明白青苗法的好處,舟其他人借貸,要歸還七八分利息,而向官衙借錢。卻只須還一分而已,就是斗大字不識的百姓,也明白孰輕孰重,況且還有范仲淹這塊金字招牌,百姓自然知道該怎樣選擇。

已經是春耕時候,不能再耽擱下去,心急如焚的百姓,連忙直到縣衙,與官吏簽定契約,背著借來的錢糧,歡騰而歸。

“不可能,州衙糧倉銀庫不是已經空了嗎,他們哪來的錢糧?”聽聞消息,而且還親眼目睹了百姓借貸的情形,但還是令某些人難以置信。由滿心歡喜到驚愕失望,巨大的反差。確實讓人接受不了,還好他們顯然沒誰患有心臟病,不然,非鬧出人命來不可。

與此同時,楚質也有些失望情緒。但卻不是因為公務,而是沈瑤突然約他會面,當楚質興沖沖赴約的時候,卻聽到一個令人沮喪的消息。

“睿達第一次離家,而且應天又那么遙遠,我實在放心不下。”沈瑤一臉的歉意,微笑說道:“這次來回,怕是要一個多月,先提前與你打個招呼,免得又以為我是躲著你

“你不是說不去應天了嗎,為何又改變主意。”楚質奇怪問道,解開了心結,沈瑤對沈遼的管束也放任起來,難道事情又有變化。

“還不是睿達,總是跟我唱反調,讓他不去了吧,他卻偏偏耍去。”沈瑤嗔怪道。臉上卻充滿寵溺的笑容。

經楚質的提醒,她懂得從另外角度看待問題,按常理來說,以沈遼的閑散的性格,聽說不用去應天。恐怕立即點頭答應,唯恐她再度反悔,而今卻堅持要去,不是正如楚質所說的一樣,不想讓自己失望,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罷了。

楚質還能說什么,只有無奈贊成。就是不同意也沒有辦法。人家姐弟情深,自己就是一個外人,哪里有說話的余地。

“怎么,又生氣了?。沈瑤又是好氣,又是想笑,怎么跟孩子似的。心中卻帶著絲絲甜蜜,畢竟如何不在意自己,那何必這般鬧情緣。

“沒有,只是想到,你一離開。我又變成了孤家寡人。”沒有注意自己說話不慎,犯了忌諱,楚質悶悶不樂,噓喘嘆氣。

幸好兩人秘密幽會,沒有旁人。沈瑤更是心中甜蜜,哪有時間理會諱言諱語,纖足搖曳,投林,偎依入楚質懷中,柔聲說道:“才一個月而已,很快的,而且,你旁邊不是有個初兒嗎,還悄什么形單影只。”一股酸溜溜的氣息蔓延,楚質無語。識趣的轉移話題:“什么時候起程,臨行之前。記得通知一聲,我去送你。”

“收拾行李,安排家里里外。也要兩日。”考慮片刻,沈瑤說道:“睿達的意思,離行的時候。不用擺什么伐行宴會,折柳留念之類的。又不是不回來了,學習范公。不要驚動他人。夜里悄悄地的揚帆即可。”

“那好吧微微點頭,楚質輕聲問道:“這次出門,急著回去嗎?”

“不急,只要在日落之前”沈瑤微聲回道,俏面如霞,眸光似水。

又是幾日過去,從沈家傳來消息。沈瑤與沈遼已經起程,楚質茫然若失,但是很快,就投入如火如荼的工作之中去,早出晚歸,深入鄉鎮山村,勸課農桑,特別是向貧困農戶宣揚青苗法的益處。

得到官衙的支助,錢糧不缺,農戶自然鼓足了力氣,耕翻犁田,撒稻播種,引流灌溉,半個月下來。效果顯著,行走于郊川,漢眼望去。綠油油的苗芽成片塊列,微風輕拂,股勃好歲肌撲面而來,令人心中舒暢。

今日,才從鄉間歸來,楚質卻接到州衙傳訊,有幾分莫明其妙聽令前去,到了才知道原來是顧可知的召見。走入廳房,發現張元善也在

揮手讓楚質坐下,顧可知神情顯的有些凝重:“朝廷公文已經下來了,調派江寧知府張方平前來任知杭州事,我聽到消息,早在幾天之前,張知州已經從江寧出發。這兩日就應該到達杭州城。”

“既然如此,送往迎來,本是官場規矩,有什么章程,顧大人吩咐便是,我與楚知縣定然聽從。”張元善說道。

楚質點頭同意,心中尋思,沈透是江寧通判,不知與張方平關系怎樣,要寫信去問聲才行,畢竟日后要在人家手下聽差,不僅要了解上司的脾性,再多一層關系的話,日子應該好過些。

“我不是擔心這個。”顧可知憂慮重重,嘆氣道:“只是覺得,張知州到任之后,怕會罷了青苗法。”

“什么?”楚質、張元善面面相覷,驚聲急問:“這是為何?”

雖說,新官上任,總有改變上任官員政令的習慣,但這青苗法是范仲淹推行的,新任知州再怎么也要給他幾分面子,而且這還是濟民良法,深得民心,無緣無故的罷免,說不定會惹得民怨沸騰,得不償失的事情,應該沒人會做吧。

“話雖如此,但你們不知道。”沉吟了下,顧可知輕聲道:“其他人或許不會輕動,但張知州與范公”有宿怨,青苗法不是范公所立也就罷了,說不定能得以保存,可是”唉,時也,命也。”

之所以借助范仲淹的名義,就是因為他的影響力極廣,就算已經離任。但是民眾卻很是信服,為推行青苗法令提供方便,可是聽顧可知這樣說,反倒成為法令失敗的根源。但范仲淹與張方平到底有什么宿怨,居然會讓顧可知認定張方平一定會反對范仲淹的法令。

望著百思不解的兩人,顧可知考慮片亥,輕聲說道:“張知州是呂相門生。”

呂相是誰?見到張元善似乎已經恍然大悟,楚質還在那里猜測,半響,呂夷簡三字浮現腦中。

昌夷簡是誰?楚質再怎么不了解時政,也絕對聽說過這位牛人名聲。不提人家顯赫家勢,祖父呂龜圖、伯父呂蒙正兩位大臣名相。

單是呂夷簡自己,憑著真宗朝進士出身,仁宗初立,太后臨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簡之力為多的資歷。列位輔弼之首,執政二十多年。風頭之盛,宋朝建國以來,無人可比,然而,這樣的牛人,卻是范仲淹一輩子的對頭。

范仲淹與呂夷簡有什么恩怨,顧可知說得很是含糊,推說是政見不同。而張方平身為呂夷簡的門生,天生注定與范仲淹立場不同。況且,當初昌夷簡倒臺,范仲淹執政,張方平立即就從翰林學士的位置遷至知涂州事,幾年下來,地方長官任了不少,卻沒能回到朝堂之中去,心中怎么可能連一點怨恨也沒有

其他不用多說了,還有什么比害人丟官貶職更加令人厭惡的,楚質頓時一陣頭痛,換成是自己,就是報復不回來,也會選擇壞他之事,以泄其恨。

“早知如此,又何必費力推行青苗法令。”張元善嘆息不已。

“難道就沒有絲毫挽回的余地?”楚質還是不死心。不是說士大夾講究君子風度,就是在朝堂之上。因政見不同互相爭執,私底下卻交情不淺嗎。

還是年輕啊,不知政事險峻,顧可知搖頭說道:“當年范公一筆勾下。不給人留下分毫情面,而今風水輪流轉,豈敢奢望別人手下留情。”

楚質皺眉說道:“可是如今有數萬百姓借貸了錢糧。難道張知州真敢一意孤行,招惹民沸不成。”

“或許不敢,卻也難說。”顧可知也不敢肯定,畢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些人為了泄憤,說不定真連前程也不要了。

“不管張知州敢與不敢,你們可有對策?”張元善憂慮問道。已經兩任知縣,考核之日將近,無論是為百姓,還是為了自己的前程,他都不愿意看著青苗法令被人破壞。

“沒有,所以我才找你們來商議。”顧可知說道,目光下意識的

“看我做什。”楚質唉聲嘆氣,無奈說道:“唯今之計,只有看一步。走一步了,希望這位張知州的胸襟,要比我們想象中的廣闊。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