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返回
設置
前一段     暫停     繼續    停止    下一段

第一百九十八章 誰怕誰?

搜小說  “我就要這種自生火銃!”

  激動之余,鄢懋卿當即自顧自的拍板決定,

  “如今火銃場里應該有一些已經現成的銃管吧,你們盡快做幾支自生火銃的樣品出來,試射之后便投入制造!”

  “不過我還有一個要求,那便是在火銃的前端下方加裝一把軍刺,同樣使用精鐵打制。”

  “這軍刺刺身要制成棱型的三面樋結構,長度要在八寸左右,長出銃管五寸,平時用鞘套住,戰時出鞘即可迎戰。”

  說著話的同時。

  鄢懋卿已經撿起一塊石子,蹲在地上畫出了一個后世三棱軍刺的橫截面圖案。

  這年頭的合金技術遠遠無法達到后世水平,因此冷兵器的強度和韌性自然也無法與后世相比。

  所以鄢懋卿選擇了本身結構就可以提供不少強度和穩定性,哪怕僅用高碳鋼也可以輕易穿透鐵甲的三棱軍刺,并且還在這個基礎上縮短了長度,使其更加結實耐用。

  據他所知,后世出現過的三棱軍刺大概在四十公分左右。

  而他要求的八寸也就不到三十公分,若也是用制造火銃的精鐵打造的話,就算依舊比不了后世軍刺的強度和韌性,應該也能滿足如今的使用情況。

  如果非要說三棱軍刺有什么缺點的話。

  也就是這種軍刺功能單一,除了刺殺之外,缺乏砍、鋸、剪等功能,已經無法滿足后世軍隊的野戰需求。

  不過誰也不能否定的是,在后世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刺刀都是軍隊中大規模列裝的明星刺刀,是戰場上的殺敵利器。

  新天朝也是一直到幾十年前才逐漸淘汰…

  至于為何不將三棱軍刺設計成可拆卸組裝的形式,這點鄢懋卿也細細想過。

  如果是可拆卸組裝的形式,便需要進行更多的設計,以此來保證刺刀與火銃連接的穩定性,這無疑會增加制造的工藝難度。

  并且眾所周知,部件越多的器械,使用的過程中就越容易出現故障和損壞,也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成本。

  據鄢懋卿所知,后世刺刀出現之初,便都是直接固定在火銃上的,為的就是避開這些問題。

  “這…”

  劉大福等工匠望著精神莫名亢奮的鄢懋卿,卻都面面相覷,臉上浮現出為難之色,

  “老爺,俺們雖不知老爺是何官職,但俺們這火器場終歸是受兵仗局直轄,恐怕…”

  言外之意,就是這件事還得兵仗局掌印馮公公說了算,哪怕鄢懋卿官職再高,只怕也很難干涉兵仗局。

  畢竟馮公公可是皇上的內官。

  如果沒有皇上的旨意,哪怕是內閣首輔來了恐怕也不能對馮公公頤指氣使。

  他們這些個工匠就算不敢得罪鄢懋卿,也絕對不愿得罪馮公公,正如民間的那句話,叫做“縣官不如現管”嘛。

  另外。

  有些實話也是他們萬萬不敢說出口的。

  他們就算再傻也早已明白,他們搞出來的“自生鳥銃”明明比火繩槍結構更簡單,裝填更容易,操作更便捷,就連燧石也比需要使用特殊工藝浸泡晾干的火繩成本更低。

  卻被兵仗局一口否定,嚴令禁止制造,其實還有其他方面的現實原因。

  上面這些內官改進鳥銃的本事沒有,但借制造火銃撈錢的本事卻有,而且很大。

  別的暫且不提,光是火繩槍使用的“火繩”一項,其中就涉及了外人無法看見的巨大利益。

  這玩意兒不僅是使用量巨大的消耗品。

  而且還具有可以被蟲吃鼠咬、儲存期短、受潮損壞等等不可名狀的“優點”。

  上面的那些人最喜歡的東西,就是具有這些“優點”的東西。

  燧石可沒有這些個妙不可言的“優點”,又怎會輕易被上面的人采用,那些人可不傻,他們的腦子活泛著呢!

  “諸位大可放心,上面的事交給我來解決,你們只管聽命行事便是。”

  鄢懋卿毫不擔憂的笑道,

  “另外,為了盡快制造出足數的‘自生鳥銃’,我會將一批現成的番鳥銃送來,你們先在這批現成的番鳥銃上進行改造即可。”

  “至于你們…你們發明‘自生鳥銃’,便皆是我大明的功臣,皆是我大明的柱石。”

  “我定當向皇上為你們請功,請求皇上賜下封賞。”

  他知道以大明如今的制造工藝,制造鳥銃的過程中最耗時耗神的便是銃管。

  此事在《大明會典》和《天工開物》中均有記載。

  這時候制造銃管時,是先用精鐵卷成一大一小的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者緊密貼實,然后用鋼鉆鉆成內壁光滑平直的銃管。

  而鉆銃工藝必須十分精密,每人每天只能鉆進1寸左右,大致一個月才能鉆成一支。

  因此就算是最嫻熟的工匠,一年最多也就只能保質保量的制造出13支鳥銃。

  如此效率,就算命2500名嫻熟工匠同時開工,要制造出他所要的那兩千五百支“自生鳥銃”,也至少需要一個月。

  兵仗局顯然沒有這么多嫻熟工匠,因此剛才馮公公在這件事上倒是沒有說謊,要讓兵仗局補齊剩余他所需的鳥銃,可能真需要半年。

  不過如果有現成的銃管,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造的話,肯定就容易多了。

  劉大福等工匠聞言則依舊不敢答應。

  這事根本就不是誰拍著胸脯打包票的事,如果沒有皇上的圣旨,或馮公公的文書,他們這些小人物便無論如何都不能擅作主張。

  否則到時候鄢懋卿一拍屁股走了,挨板子扣俸祿的還是他們,哪敢指望皇上的封賞?

  甚至事情搞得再大一些,就算害得他們家破人亡,也不過是上面一句話的事罷了。

  正當雙方陷入了沉默的時候。

  “鄢部堂,幸不辱命,咱家幸不辱命啊!”

  又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馮公公適時領著那個剛被鄢懋卿攆出院外的小太監走了進來,隨后橫了劉大福等人一眼,

  “劉大福,你們幾人看起來很閑啊,已經沒有活計可做了?”

  “馮公公恕罪,俺們正欲開工…”

  劉大福等人一看馮金忠面色不善,頓時心中一緊,當即作鳥獸散狀進了火器場房。

  此時馮金忠才轉過身來對鄢懋卿施了一禮,滿臉笑容的道:

  “鄢部堂,咱家方才前往御馬監與曹公公商議此事,曹公公亦有不小的難處,不敢置皇上安危于不顧,擅自挪用禁兵的火器。”

  “不過咱家也與曹公公說了鄢部堂的難處,蒙了面皮苦求曹公公想辦法勾兌一些,務必先解了鄢部堂的燃眉之急。”

  “好在曹公公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思酌了許久之后終于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法子。”

  “前些日子御馬監從兵仗局提走的番鳥銃雖然已經交付四衛營列裝,但是四衛營也因此替換下了一批舊式鳥銃。”

  “這批舊式鳥銃還有許多尚可使用,只是到了年限便需銷毀,熔成精鐵重新制造。”

  “若鄢部堂不嫌疑,曹公公答應先將這批舊式鳥銃借與鄢部堂練兵之用,日后待兵仗局補齊了鄢部堂所需,再將這批舊式鳥銃返還御馬監銷毀便是,不知嚴部堂以為如何?”

  這是馮金忠和曹貞共同商量出來的緩兵之計。

  新的番鳥銃肯定是拿不足數的,他們二人又怕鄢懋卿真動用西廠特權去查。

  于是便打算從四衛營的武庫中取出部分舊式裝備將其穩住,無論如何先把這件事糊弄過去再說。

  “呵呵。”

  鄢懋卿一聽這話,就猜測這其中恐怕存在不小的問題,隨即冷笑一聲,

  “馮公公,難不成在你與曹公公眼中,我鄢某就是一個跑來要飯的乞兒?”

  “咱家已經盡力相助,鄢部堂何故如此苦苦相逼?”

  是佛都有三分火,馮金忠雖沒有在朝堂中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在內官之中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

  他自認為這回已經做出了巨大讓步,也已經給足了鄢懋卿面子,卻不想鄢懋卿竟如此軟硬不吃,一點都不肯給他面子,此刻面色與語氣也是瞬間冷了下來。

  直到此時此刻。

  他仍一點都不擔心鄢懋卿去皇上那里告狀。

  因為他將番鳥銃交付御馬監符合制度。

  而且御馬監不將番鳥銃勾兌給鄢懋卿,也是出于對皇上的“忠心”,同樣符合制度。

  反倒是鄢懋卿這些行為顯得“不忠”,不僅不符合制度,甚至有欺上瞞下之嫌,倒反天罡,居心叵測!

  皇上得知此事,心中怎會沒有公論?

  至于詹事府動用西廠特權來查兵仗局和御馬監…那也得看他們配合不配合,皇上允許不允許。

  “忠心”對上“不忠”。

  皇上的“內官”對上鄢懋卿這個“外臣”。

  并且在這件事中,兵仗局和御馬監完全處于“委曲求全”的受害者身份,鄢懋卿則是“仗勢欺人”的施暴者身份。

  事情鬧到皇上那里,皇上怎會允許鄢懋卿繼續胡作非為?

  甚至退一萬步來說。

  就算事情真正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們方才也商議出了其他的應對之策,足可一舉毀滅所有對他們不利的證據,徹底平了所有的賬目!:shuquta

飛翔鳥中文    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煙
上一章
簡介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