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煙_第一百二十二章殺進京城比考進京城更容易?影書 :yingsx第一百二十二章殺進京城比考進京城更容易?第一百二十二章殺進京城比考進京城更容易?←→:
“見過上官。”
沈坤也早已知道鄢懋卿現在是正五品官身的事。
心中雖對他上回敝帚自珍的表現略有微辭,但還是端端正正的施了一禮。
說起來,最近鄢懋卿雖然總是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告假不去,但他在翰林院的名聲卻反倒蒸蒸日上。
這完全得益于翰林院侍讀學士陳英達的大力稱贊與宣揚。
這個在翰林院任職幾十年的老學究,從來不附庸權貴,翰林院上下幾乎沒人從他口中聽到一句好話,開口就是差評!差評!還是差評!
但不知為何在得知鄢懋卿已有五品官身之后,竟忽然一反常態,對其贊口不絕:
位顯不忘本,好評!
擢升念師恩,好評!
功成未驕矜,好評!
甚至陳英達還著重提起了一件如今已經被人們忘卻的往事。
就是翰林院開館前一日,鄢懋卿挨了皇上廷杖前來向他告假的那件事…
通過陳英達的描述,鄢懋卿更被塑造成了敢于向皇上直諫的諍臣,成了值得所有翰林人學習的榮譽庶吉士,而那頓廷杖便是天下最顯赫的功勛。
這事真沒人反駁得了。
畢竟翰林院向朝廷輸送人才的主要方向就是科道言官,科道言官最大的任務就是直諫皇上。
若是有誰在諫言的過程中騙來了皇上的廷杖,那聲望和名譽必是一日千里,就連教過他的老師都臉上有光。
而鄢懋卿此前挨了廷杖的事之所以沒人在意。
一來是因為鄢懋卿也沒對外透露過究竟是因為什么事;
二來則是因為他的那封殿試答卷剛曝光不久,名聲本就不佳,沒人敢為他說話。
而如今在陳英達的自由發揮和宣揚下,鄢懋卿竟搖身一變,成了天下唯一一個尚是庶吉士便敢直諫皇上的諍臣,成了所有翰林人和御史言官都應該學習的指路明燈!
用陳英達自己的話來說,這就是“好評中的上上好評”!
這也就是鄢懋卿最近沒怎么去翰林院,還沒有聽說這件事,否則他非得氣到吐血不可。
誰能想到他只是不愿羞辱一個倔脾氣老學究而已,這老學究居然轉頭就恩將仇報至此,給他搞出來了這么大的動靜來。
到底還能不能讓他順順利利的致仕回鄉了…
“不必多禮,請吧。”
鄢懋卿笑著還了一禮,抬手做了個請的手勢。
他雖然不知道翰林院已經鬧出了這么大動靜,但對沈坤還是略微有些忌憚。
不是忌憚沈坤這個人,而是忌憚沈坤那張幾乎言出法隨的烏鴉破嘴!
因為在毫無防備的得了五品官身之后,鄢懋卿立刻進行了一次深刻而細致的反省。
結果在反省的過程中,他很快就想起了那日沈坤拂袖而去時說過的話:
“二位的忠告沈某銘記于心,也祝愿你們二人越爬越高!告辭!”
這句話對于鄢懋卿來說,不僅可以與天底下最惡毒的詛咒相提并論,還能與他在宮變發生之后,進宮對陶仲文一通胡攪蠻纏,居然就稀里糊涂的破案立功的事交相呼應。
這就讓鄢懋卿不得不懷疑,事情最終發展成這樣,是否與沈坤這張烏鴉破嘴存在不清不楚的關聯…
“在下吳承恩,見過牛筆山人。”
吳承恩口中說出的稱呼,倒令鄢懋卿吃了一驚。
牛筆山人,這是他此前找劉掌柜出版《玄破蒼穹》時的自號筆名。
吳承恩能夠說出這個自號筆名,豈不是說明他也已經看過了《玄破蒼穹》?
心中帶著“班門弄斧”的心虛,鄢懋卿也連忙以吳承恩的自號相稱,施禮說道:
“見過射陽山人,射陽山人也先請坐。”
吳承恩聞言意識一怔:
“牛筆山人怎知在下以此為號,難道牛筆山人也看過在下的文章?”
“這是自然,有幾個人沒看過你的…”
鄢懋卿剛要回答,語氣立刻又是一滯…不對!
不對不對不對!
如今《西游記》還沒出來呢!
據史書記載,吳承恩應該是明年才能完成《西游記》的初稿。
而且還僅僅只是初稿而已,然后他還會繼續參加鄉試,繼續落第,一直到七八年后也沒中舉,最后只能托關系去了南京國子監讀書,然后補了個歲貢生,又在選官環節中慘遭淘汰。
如此一直到了嘉靖三十五年,吳承恩才終于混了個知縣,又在一年多后受人誣告,不得不回到家鄉歸隱。
在這之后,一直到萬歷元年,《西游記》的正稿才正式完成。
并且再到了萬歷二十年,也就是吳承恩貧老以終的十年之后,才正式出版…
不過說起來,歷史上吳承恩受誣告致仕的時間,正好與沈坤受誣告死于錦衣衛中的時間重合。
而歷史上沈坤組建狀元兵的時間,也正好與吳承恩打算投筆從戎,參軍抗倭的時間重合,只是后來不知因為什么原因并未成行。
另外,吳承恩也的確有一個名叫吳承嘉的姐姐,也的確是嫁給了“沈氏”為妻。
如此去想的話,吳承恩與沈坤這層令鄢懋卿感到意外的親家關系貌似就瞬間合理了許多…
“哈哈哈,僥幸看過一些,幸會幸會。”
心中想著這些,鄢懋卿立刻打了個哈哈,悄然修正了自己險些漏嘴的話。
想想《西游記》現在也不可能出現,就算出現了也不可能在這時候出版。
畢竟朱厚熜推行的是崇道禁佛的政策,吳承恩《西游記》中卻把佛教抬得那么高,再加上書中又有那么多暗諷官場的內容,甚至玉皇大帝的形象細想都疑似是為了丑化朱厚熜,或是貶低朱厚熜推崇的道教而故意為之。
總之這書只要一出來,恐怕立刻便會被朱厚熜視作禁書。
屆時不管是吳承恩本人,還是出版的書局都將受到牽連,后果相當嚴重!
鄢懋卿不由又想起了書中“大鬧天宮”的經典橋段。
若只看這個橋段,再結合吳承恩一生的境遇…這個家伙在撰寫《西游記》的時候,極有可能還產生過類似黃巢那種“殺進京城比考進京城更容易”的想法吧?
如此想來…
總覺得沈坤和吳承恩身上似乎還存在著一些可以助自己順利致仕回鄉的閃光點呢!
唉唉唉,這些閃光點咋還越來越刺眼了呢?!
新書推薦: